技近乎道是什麼意思技近乎藝藝近乎道的明確出處?

2021-03-07 08:08:32 字數 3595 閱讀 6645

1樓:徜逸

意思是,當某項技藝,達到巔峰後,再進一步前進便接觸到了「道」,即天地規律。

出處出自魏源「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

人物簡介

魏源九歲時應童子試,考官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出「杯中含太極」囑對。魏源摸著懷中的麥餅對說:「腹內孕乾坤。

」令考官大為驚異。嘉慶十五年十六歲時中秀才,道光二年二十八歲時中舉人,至道光二十四年五十歲時方考中進士,歷官江蘇揚州東臺、興化知縣,高郵知州等。

主要經歷

魏源反對脫離實際的「心性迂談」和「玄虛之理」,提倡「親歷諸身」和「驗諸實事」,認為人的知識是通過學習與行動取得的,即使有聰明的天資,如果沒有後天的努力,也不能獲得智慧。後天人為的努力,完全可以改變天資的自然差別。

他說:「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中人可易為上智,凡夫亦可祁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魏源完全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

又強調直接經驗的重要性,他認為,現代人的經驗比之古代人的經驗重要,「身教」也比「言教」重要。他把人的認識比喻成「水」,把客觀事物比喻成「盂」,認為「水」須隨「盂」的方圓而方圓,人的認識也必須隨「古今」、「南北」的不同,而「設身處地」去加以考察,才能使認識符合「古今」、「南北」的不同情況。

他反對憑空虛構理論,認為:坐在屋裡談的空道理,拿出去實際檢驗,「其效者十不三四」。在認識的問題上,他認為:

「獨得之見」不如「眾議參同」,「合四十九人之智,智於堯、禹。」人們的認識必須相互補充,相互切磋,相互綜合。

以上是魏源在《默觚》一書中反映出的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論思想。《默觚》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如他說:「一生變,變生化,化生無窮。

」、「氣化無一息不變者也。」突出地講到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變易進化的觀點,他說:「天下物無獨必有對」,「有對之中必一主一輔」。

還表露出一些「相反相成」,「物極必反」的思想,魏源認為:矛盾的相剋和互相轉化,必引起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這是他主張改革的主要理論依據。

在主觀和客觀的關係上,他強調主觀必須符合客觀,指出:做事是否恰當,要靠思想是否正確;但「善言心者,必有驗於事」,即思想的正確與否,必須受所做的事的檢驗;

他把這兩者的關係,生動地比喻成秤與物的關係,指出「無星之秤不可以稱物,故輕重生權衡,非權衡生輕重。」在講到「法」與「人」的關係時,他說:「法必本於人」,即客觀的法則要靠人去運用,但「善言人者,必有資於法」,即人也必須遵照客觀的法則,而不能任意造作。

魏源在《皇朝經世文編》一書中反映出的反對主觀主義,提倡尊重客觀實際的思想,為十九世紀下半期的學術界開創了一種新風氣。魏源晚年與龔自珍一樣,接受了佛教的影響,他認同「虛空」的力量,「虛空之力,能持天載地」,「愈虛則力愈大」。

認為「心」如果「無可欲則自虛,無可恃則自虛,虛則自靈矣」,「誠能心不受垢如目之不受塵者,於道幾矣。」認為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包容和支配宇宙萬物,萬物皆備於我。因此在認識上「徹悟心源,萬物備我,則為大知大覺」。

2樓:陽光語言矯正學校

技進乎道

技進乎道,出自魏源「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意思是,當某項技藝,達到巔峰後,再進一步前進便接觸到了「道」,即天地規律。

"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道生天地萬物,生仙佛,生聖生賢,倶以從道而生,陰抱陽,生生化化,無極無窮之妙哉。

這就是一切的本源,是最高的準則,即終極真理。道成為古人最求事物極限與極致的象徵。無論是哪一種技巧,當它發展到極致時都會符合自然界的規律,也就是"道".

古人用道來作為技能和其他事物發展的衡量最高標準是有其原因的,這要從道的哲學思想分析。

道的含義 道是陰陽 。首先運用道教的思維方法,分析一下「道」字原來是這麼寫的,右上角的兩點「- -」在八卦裡面代表的意思是陰,兩點下面是一橫「—」代表著陽的意思,即所謂「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也;中心是一個自我的「自」,強調出道是要靠自己用心去體悟才能得到的;最下方是一個走字底,道明人若想要體悟大道,就需要深諳天地萬物執行的規律。道———天道執行,陰陽造化。

道是過程 。這是道的第一層含義。道不僅是對萬事萬物的系統性、整體性的概括,而且是對萬事萬物發展過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道不是一種靜態的形而上實體,而是一個過程。道的過程性表現為道生萬物的過程,即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道轉化為一,一轉化為二,二轉化為三,三轉化為萬物。在這一過程中,道迴圈往復,「周行而不殆」,它的運動週期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它逐漸的離開,離開得越來越遠,遠到一定程度又返回來。

萬物又復歸於道。道的過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論說明的各種關係構成的,因此,道也是關係。 道是本原 。

這是道的第二層含義。道是天地萬物之母,無和有都來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稱。這是最為玄妙和深奧的。

道是萬物的本體和**。天地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

後人根據《莊子》裡面的一些內容提煉出來的如<莊子-養生篇>的,」庖丁解牛,技進乎道」《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這樣的技藝,不能不讓人歎為觀止!但是,庖丁並不滿足於此,因此,他解釋道: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清朝魏源說:「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

」這裡的「技」,就是技術、技巧、技藝、技能、技法;「道」,就是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正義,如果我們擴大一些其內涵,也可以包括思想情感。「技進乎道」的意思就是每一種技藝當其達到巔峰後,都可以進一步上升到「道」的層面。

例如對書法「技進乎道」,在歷史上是有一個認識過程的。東漢時,學習草書成為士子們的時尚。趙壹寫了《非草書》,對學習草書提出批評:

「且草書之人,蓋伎藝之細者耳。鄉邑不已此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四科不以此求備,徵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善既不達於政,而拙無損於治,推斯言之,豈不細哉?

」直到唐朝,還有人因士人君子傾心書法而招致批評:「德成而上,藝成而下。」學習書法也只是「猶勝棄日」、「賢於博弈」。

有感於此,劉禹錫《論書》提出:「吾姑欲求中道耳」的見解,算是開了「技進乎道」書法觀的先聲。黃道周《石齋書論》雲:

「學問人著些子伎倆,便與工匠無別。然就此中引人入道處,亦不妨閒說一番,正是遇小物時通大道也。」

3樓:匿名使用者

就像是庖丁解牛,伊摯烹飪那樣的 當技藝到達了某種極致 已經不是純粹的技術了 是一種接近道的存在 是不能用語言形容的藝術

4樓:匿名使用者

純粹的技術,單純的手藝,卻蘊含有接近於哲理的微言大義。

技近乎藝,藝近乎道,的明確出處?

5樓:肌肉大男

先秦諸子散文bai裡應該沒有

du這句話,是後

zhi人根據「臣之所dao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版,《莊子-養生篇權>;"故通於天下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上洽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

也.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道,德兼於道.道兼於天"事,即百宮之事,"能有所藝者,技也."《莊子 天她》;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於事."

兼猶包也.自匕言之則曰兼,白下言之則曰進進猶過也,過乎技者,技通乎道,則非技之所得而限《莊子 天地》等諸多莊子關於技藝的言論中總結提煉出來的

6樓:撒代倫山靈

你好!老子《道德經》

打字不易,採納哦!

近乎是什麼意思,詞語近乎的解釋,漢語詞典

基本解釋 近乎 j n h 接近於。近乎 j n hu 關係親密。詳細解釋 1.接近於。禮記 祭義專 是故至孝近乎王,屬至弟近乎霸。清 葛元熙 滬遊雜記 靴鞋 靴之為音近乎訛,君於作事乖張多。老舍 四世同堂 十六 瑞宣 滿臉的憂鬱,看她還弄那些近乎兒戲的東西。2.方言。接近,親密。郭澄清 大刀記 第...

藝考中的集訓是什麼意思,藝考集訓要帶什麼東西

藝考培訓班來一般都是比較昂貴的自,很多不法的商人為了利益,就會採取惡性競爭的方式,用壓低報班費用來吸引學生報班,結果在報了班後發現,這也需要收費,那也需要收費,很多學生都吃了啞巴虧,明年或者是以後的藝考生都要謹記。另外一種情況就是 大雜居 想象一個班幾十號學生一起學播音或表演,請問如何才能接受到授課...

藝考中的集訓是什麼意思,藝考生什麼時候去集訓合適

集訓是全封閉在學校裡學習美術課程,要考美術高考的學生,都要進行這樣的集訓,進行系統全面的學習來應對考試。集訓的好處 1 給文化課相對較差的高考考生,一個考入本科院校的機會,只要專業課分高,文化課分可以低一些,也會被a類院校錄取。2 幫 生樹立信心,克服浮躁。集訓時,除了吃飯睡覺,基本上都呆在畫室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