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瓊樓登高人為峰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
無論是在道學中還是哲學上,都把陰和陽當作一對矛盾體,它是相對的。《易經》中稱日為太陽,稱月為太陰。在註釋它們的法則時,曾這樣概述:
太陽主晝,太陰太夜;日生於東月生於西。它們是相互交替著的「萬物之主」,通過日月輪迴,使世界上的萬物得以生生不息。
正是基於這樣的道理,我們的祖先將朝向太陽的地方叫陽面,背向太陽的地方就叫陰面。所以,在命名地名時,陽面的地方,常叫做陽,陰面的地方也就自然叫陰了。洛陽是以發源陝西洛南縣的洛河流經此地而命名的,因得於「南」字,故稱陽。
2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上洛陽因其位居天下之中,山川形勝甲於天下,成為歷代立國建都的首選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洛陽地名也隨著朝代更迭和疆土爭奪而屢有變化。洛陽的眾多名稱體現了洛陽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位。
在傳說時代,相傳軒轅黃帝時洛陽稱為郟鄏,因其北部邙山名為郟鄏山而得名。後來雖有周成王定鼎郟鄏之說,但郟鄏之名並非始於成王,古已有之。
夏代太康為王時,趕走了在洛陽居住的一個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為城名,其遺址在今洛陽偃師二里頭村。斟鄩開了洛陽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陽在七大古都中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
商代成湯居西亳,西亳為都城之名,在今洛陽偃師屍鄉溝一帶。
西周時期,洛陽的名稱比較多。就地理區域而言,洛陽有「中國」、「土中」、「地中」等名稱。2023年,陝西寶雞賈村塬出土的成於成王初年的「何尊」(青銅酒器)上有銘文「餘其宅茲中國」,表明武王把洛陽稱為「中國」。
《帝王世紀》稱洛陽為「土中」。這些名稱都體現了洛陽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陽為西周東都,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稱,體現了洛陽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
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其「周道始城」之意。二者同指一邑,其地在今洛陽澗東瀍西一帶。
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鎬京,平王遷都雒邑。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稱王城。景王去世後,王城發生了王子朝之亂,敬王避居翟泉。
因亂黨多在王城,敬王召集晉、魏等諸侯大夫擴築成周城(在今白馬寺東漢魏故城一帶)並遷居之。此後「成周」成為敬王所居之專名。
戰國時,始有雒陽之名。洛河古時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雒陽。此名既為地理區域名亦為城名,一直沿用。
秦朝時,五行學說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終始」進行推理,認為周得火德,秦代周,應為水德,因此改雒陽為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因漢尚火德,複名雒陽。三國時魏以魏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為「洛陽」,後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為諱「洛」字改「洛」為「雒」。
西晉以洛陽為都,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使洛陽一帶成為河洛丘墟。後來成為羯族石勒後趙政權的南都。隋朝建立,襲北周之制,以洛陽為陪都,稱「東京」。
隋煬帝對東京進行大規模營建稱「東都」,並遷都洛陽。唐初建洛陽宮。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徙居洛陽,封洛陽為「東都」。
武則天建武周政權改東都為「神都」。唐玄宗天寶元年改稱東京。
五代時,後梁、後唐、後晉均以洛陽為都,後漢、後周、北宋、金為陪都。後梁稱「西都」,後唐稱「雒京」,後晉至北宋稱「西京」,金稱「中京」。
司馬光雲:「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地名的歷史變遷,是一部洛陽的興衰史,是中國歷史興衰演變的縮影。
3樓:
因為洛陽是我家,清潔靠大家。
4樓:濮陽大漢火鍋
洛陽,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
在古代,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首批公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蜚聲中外。
截至2023年,洛陽擁有四項世界文化遺產,沿洛河兩岸存有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遺址、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六大都城遺址。有5a級景區5家、4a級景區16家。
2023年12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佈《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中原城市**展規劃的通知》,該《規劃》將洛陽定位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陽自貿區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試驗區的三大片區之一。
2023年,洛陽市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洛陽地名的來歷!
5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上洛陽因其位居天下之中,山川形勝甲於天下,成為歷代立國建都的首選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洛陽地名也隨著朝代更迭和疆土爭奪而屢有變化。洛陽的眾多名稱體現了洛陽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位。
在傳說時代,相傳軒轅黃帝時洛陽稱為郟鄏,因其北部邙山名為郟鄏山而得名。後來雖有周成王定鼎郟鄏之說,但郟鄏之名並非始於成王,古已有之。
夏代太康為王時,趕走了在洛陽居住的一個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為城名,其遺址在今洛陽偃師二里頭村。斟鄩開了洛陽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陽在七大古都中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
商代成湯居西亳,西亳為都城之名,在今洛陽偃師屍鄉溝一帶。
西周時期,洛陽的名稱比較多。就地理區域而言,洛陽有「中國」、「土中」、「地中」等名稱。2023年,陝西寶雞賈村塬出土的成於成王初年的「何尊」(青銅酒器)上有銘文「餘其宅茲中國」,表明武王把洛陽稱為「中國」。
《帝王世紀》稱洛陽為「土中」。這些名稱都體現了洛陽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陽為西周東都,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稱,體現了洛陽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
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其「周道始城」之意。二者同指一邑,其地在今洛陽澗東瀍西一帶。
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鎬京,平王遷都雒邑。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稱王城。景王去世後,王城發生了王子朝之亂,敬王避居翟泉。
因亂黨多在王城,敬王召集晉、魏等諸侯大夫擴築成周城(在今白馬寺東漢魏故城一帶)並遷居之。此後「成周」成為敬王所居之專名。
戰國時,始有雒陽之名。洛河古時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雒陽。此名既為地理區域名亦為城名,一直沿用。
秦朝時,五行學說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終始」進行推理,認為周得火德,秦代周,應為水德,因此改雒陽為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因漢尚火德,複名雒陽。三國時魏以魏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為「洛陽」,後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為諱「洛」字改「洛」為「雒」。
西晉以洛陽為都,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使洛陽一帶成為河洛丘墟。後來成為羯族石勒後趙政權的南都。隋朝建立,襲北周之制,以洛陽為陪都,稱「東京」。
隋煬帝對東京進行大規模營建稱「東都」,並遷都洛陽。唐初建洛陽宮。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徙居洛陽,封洛陽為「東都」。
武則天建武周政權改東都為「神都」。唐玄宗天寶元年改稱東京。
五代時,後梁、後唐、後晉均以洛陽為都,後漢、後周、北宋、金為陪都。後梁稱「西都」,後唐稱「雒京」,後晉至北宋稱「西京」,金稱「中京」。
司馬光雲:「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地名的歷史變遷,是一部洛陽的興衰史,是中國歷史興衰演變的縮影。
6樓:匿名使用者
洛河古時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雒陽。此名既為地理區域名亦為城名,一直沿用。秦朝時,五行學說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終始」進行推理,認為周得火德,秦代周,應為水德,因此改雒陽為洛陽。
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因漢尚火德,複名雒陽。三國時魏以魏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為「洛陽」,後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為諱「洛」字改「洛」為「雒」。
7樓:侍心斛巨集達
古時人們稱山之南為陽,山之北為陰
水之南為陰,水之北為陽
由於洛陽城位於洛水北面,所以較洛陽
為什麼洛陽市的名字叫洛陽,洛陽地名的由來
咱們中國以 陰 陽 得名的地名多與地貌有關,水之北為陽,如洛陽在洛水以北,襄陽在漢水以北 山之南為陰,如華陰。洛河之北。因為周朝周公營造洛邑的時候 在洛河之北 水北為陽。洛陽地名的由來?洛陽,古稱斟鄩 西亳 洛邑 雒陽 洛京 京洛 神都 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 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無論...
古地名 河陽 指的是洛陽嗎
不是,應該是今河南孟縣,韓愈就出生在那裡。不是所謂河陽三城,是指連線橫跨黃河浮橋的三座城 簡單的說指的是今天河南孟縣 安史之亂的激戰戰場,逼近唐朝的東都洛陽,才有 應急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的說法 韓愈就是河陽 今河南孟縣 人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 河陽之北 經史料記載 冀州是...
樓蘭,襄陽,孤城,洛陽哪不是地名
路爛路程古樓蘭古古蘭樓城,古城不是地名。樓蘭,是西域古城遺蹟。最早見於 史記 曾經為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現只存遺蹟,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 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襄陽簡稱 襄 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漢江流域中心城市,襄陽肇始於周宣王封仲山甫 樊穆仲 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