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
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
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2023年**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併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併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併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後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
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
延、?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
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併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2樓:米蘭王子
至於「南通」之名的由來,那是清雍正之後的事。我國古代地名用字,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即同一級地名的用字不能重複,重複了就要改。金代天德三年(2023年),該地北方又把潞陽(今北京市通縣一帶)改為通州。
清代時為避免兩地重名,在南方的通州名字前面加上一個「南」字,以示區別。**元年改為「南通縣」,2023年又把縣城區及近郊合在一起,這才稱為南通市。
3樓:匿名使用者
侯馬在春秋戰國時叫"新田"。明朝末年,李自成帶領起義軍經過這裡,天色已晚,人困馬乏,於是他便下令在這裡過夜。但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可怎麼睡覺呢?
李自成讓馬臥下,把馬料放在馬的嘴邊,自己也便靠著馬背坐在地下,邊吃乾糧,邊休息。大家一見,都學他的樣兒,就這樣過了一夜。第二天早晨,當大家準備出發時,李自成對大家說:
"我們靠著馬蹲了一夜,可說是伺候了一夜馬啊!"從此,這裡便改稱"侯馬"。
一些地名的有趣來歷。
4樓:唐寒夜
1、贛州:因東有章水,西有貢水,市在二水之間,二水之名合為「贛」字,因以得名。
2、景德鎮:宋真宗景德年間,因此地燒御用瓷器上有「景德年制」字樣,故改名「景德鎮」。
3、杭州:傳說大禹治水時到了這裡,舍航登陸,「航」「杭」同音,故叫「杭州」。
4、武漢又稱"江城":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中雲:「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所謂江城,乃指武昌,後沿稱武漢為江城。
5、火星村(浙江):新中國成立之初,成立了「星火農業生產合作社」,取星火燎原之意,寄託村民們希望農業生產呈現星火燎原、欣欣向榮發展的願望。這就是「火星村」村名的雛形。
到2023年,人民公社化時期改稱為「火星大隊」,至此,「火星」這一名字就被延續了下來。
5樓:寶月荷香
下地名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是各民族社會活動和經濟發展的「活化石」。我國一些市縣地名的得名來自各種因 素,有的地名**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有的地名與歷史和地理地貌有關,有的與神話傳說有關。瞭解地名的歷史形成過 程,可以幫助熟悉和記憶地名。
現將一些市縣地名名稱由來簡述如下:
江西[贛]
贛州 因東有章水,西有貢水,市在二水之間,二水之名合為「贛」字,因以得名。
景德鎮 宋真宗景德年間,因此地燒御用瓷器上有「景德年制」字樣,故改名「景德鎮」。
婺源 因位於婺水之源故名。
分宜 以分處宜春縣而得名。
橫峰 以縣北有橫峰山而得名。
浙江[浙]
杭州 傳說大禹治水時到了這裡,舍航登陸,「航」「杭」同音,故叫「杭州」。
寧波 由於下屬有個定海縣,取「海定則波寧」之意故名。因境內有甬江,故又簡稱「甬」。
紹興 南宋高宗紹興元年,升越州為府,以年號而得名「紹興」。
江蘇[蘇]
南京 因戰國時楚國在此築城置金陵邑,故名金陵。三國吳時稱建業,又叫石頭城。晉時稱健康。明肛稱南京。 清時為江寧府治,故簡稱「寧」。
蘇州 以姑蘇山而得名。
無錫 周、秦時盛產銅錫,至漢代,錫開採完,故名「無錫」。
揚中 因位於揚子江中故名。
連雲港 因位於雲臺山和東西邊連島之間,取兩者之中的一字而命名。
淮陰 因地當古淮河之南故名。
江陰 因位於長江之南得名。
泗陽 位於古泗水之北故名。
溧陽 在古溧水之北得名。
海門 因地處長江北岸入海口附近而得名。
河南[豫]
開封 相傳春秋鄭莊公命築開封城,作為囤糧儲粟之地,取開拓封疆之意故名。
修武 在商代名寧邑,周武王伐紂,由孟津渡河向東,到此遇雨,歇兵三日,即將寧邑改稱修武。
偃師 相傳周武王伐紂,功成旋師,至此築城,息偃戎師,故名偃師。
鄢陵 以古鄢陵塔而得名。
山西[晉]
河曲 因位於黃河轉彎處,取「黃河千里一曲」之義而得名。
介休 相傳春秋時晉侯介之推,不言祿,乃偕其母隱於介山至死不出。故名「介休」。
神池 以神池而得名。
聞喜 相傳漢武帝至此,聞南越破,乃置聞喜縣。
山東[魯]
濟南 因城在古濟水之南故名濟南。濟南自古有七十二泉,因而被譽為「泉城」。
煙臺 明朝為海防要地,設烽臺,防倭寇,故名煙臺。
河北[冀]
河間 因處於水涸斷流的滹沱河上,子牙河在境內流過,縣城位於二河之間而得名。
圍場 舊名木蘭圍場(「木蘭」乃哨鹿之意),為清代統治者狩獵地,光緒初年即以「圍場」為名。
福建[閩]
福州 福州之名始於八世紀唐開元時,因州西北有福山而得名。又因市內多植榕樹而又稱「榕城」。
其他合肥[皖] 以肥水出紫蓬山,分為兩支,流至此地後合二為一,故名「合肥」。
洱源[滇] 因位於洱海之源故名。
武漢[鄂] 武漢包括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武昌,東漢獻帝時,孫權取「因武而昌」之意而得名。漢口,以位於 漢水入江之口而得名。解放後2023年設武漢市。
貴陽[黔] 因明代先後為貴築司,貴築鄉,清代為貴築縣,因而貴陽簡稱「築」。
銀川[寧] 銀川地名來自對賀蘭山與黃河之間渠道縱橫、田園密佈的「塞上江南」美好地理景象的描述。又稱寧夏城,簡稱「銀城」。
湟源[青] 因位於湟水之源故名。
重慶[川] 隋唐時名渝州故簡稱「渝」。宋代名恭州,是宋光宗趙淳未登位時的駐地,趙淳登位後將恭州 改名「重慶」。
昆明[滇] 因古滇族之一昆明族得名。
神農架[鄂] 相傳遠古時代神農,曾在此定居種田,遍嘗百草,採藥治病。由於山勢高峻,峭壁林立,即使 神通廣大的神農氏也只能搭架而上,因此有「神農架」之名。
赤峰[蒙] 以境內有赤色孤峰而得名。
岫巖[遼] 「岫」指有穴的山,岫巖縣位於黃海之濱,因受海潮衝擊岩石形成許多洞穴,因此而得名。
無為[皖] 三國時,曹操與孫吳相爭,築城於此後因攻吳無功,乃名無為城。
黃陵[陝] 相傳城北橋山有黃帝衣冠冢,因以為名。
柳州[桂]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謫居於此,為了紀念他,因以為名。
紀念革命先烈的地名:
中山市(廣東省) 原名香山縣,是2023年為紀念我國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命名。
靖宇縣(吉林省) 原名
有意思的地名的來歷,一些地名的有趣來歷。
四川的由來 通常以為稱 四川 是由於有四條大河 岷江 沱江 嘉陵江 長江 其實不然。北宋真宗鹹平四年 1001 把 川陝路 分為四路 益州路 梓州路 利州路 夔州路 合稱 川陝四路 簡稱 四川路 從此以 四川 為名。古代的,說個 新豐市 劉邦的老家住在沛縣的豐市,劉邦當皇帝后,把他的老爹接到長安居住...
北京各個地名來歷,北京地名的來歷
樓主,各個地名?都哪些啊?北京地名的來歷 公主墳 因過去曾葬有清仁宗嘉慶皇帝的兩位公 主 滿族稱為格格 而得名公主墳,兩位公主分別葬東西兩邊,東邊葬的是莊敬和碩公主,她為嘉慶第三女,為和裕皇貴妃所生,生於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 十二月。她於嘉慶六年 1801年 十一月,下嫁蒙古親王索特納木多布濟。...
洛陽地名的由來洛陽地名的來歷!
洛陽,古稱斟鄩 西亳 洛邑 雒陽 洛京 京洛 神都 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 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無論是在道學中還是哲學上,都把陰和陽當作一對矛盾體,它是相對的。易經 中稱日為太陽,稱月為太陰。在註釋它們的法則時,曾這樣概述 太陽主晝,太陰太夜 日生於東月生於西。它們是相互交替著的 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