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殘日曉沫
《夜雪》這首詩是從觸覺、視覺、聽覺這幾個角度來描寫夜雪的。
《夜雪》
白居易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首五絕作於任江州司馬時。是說,夜間忽覺被窩裡有點冷,繼而看見窗戶發亮,原來是下雪了;時時聽見竹子被壓折的聲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覺衾寒窗明,而知有雪,聞折竹之聲,而知雪重,寫來曲折有致,構思巧妙,別具一格。
就景寫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聲」,委婉傳出詩人被貶後的寂寞冷清之狀和無限感慨。
在大自然眾多的產兒中,雪可謂得天獨厚。她以潔白晶瑩的天賦麗質,裝點關山的神奇本領,贏得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的讚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這首《夜雪》,顯得那麼平凡,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是一朵別具風采的小花。
這首詩新穎別緻,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裡,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捉。
然而,樂於創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避開人們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寫的手法,全用側面烘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裡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
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
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夜夜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裡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已。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
「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2樓:侯馥駒宇寰
已訝衾枕冷-
觸覺復見窗戶明-
視覺時聞折竹聲-
聽覺共同感受雪夜的徹夜輾轉難眠。
折竹:表示積雪之厚重。
作者似有孤寂和憂愁的感覺。
夜雪(白居易)(1)這首詩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夜雪的?
3樓:e拍
1、從觸覺、視覺、聽覺來描寫夜雪的。
觸覺:第一句,從詩人感覺到天氣變寒來突出雪之冷。
視覺:第二句,深夜之中,原本應該伸手不見五指,卻「復見窗戶明」,所以由此展現出雪的潔白和晶瑩,可以照亮黑夜。
聽覺:雪之大,一個「重」字最能體現這一特點,「折竹」更從側面襯托出雪大,形象生動,曲折有致。
2、大雪夜間降臨,原本應該悄無聲息,但詩人被寒意驚醒,「冷」、「折竹聲」婉轉表達出詩人被貶後的寂寞冷清之狀和愁思感慨。
唐代白居易《夜雪》原文: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譯文:實在驚訝今夜的寒冷,被子枕頭竟然冰涼,又見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這是外邊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時聽到厚厚積雪壓斷樹枝的聲音。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白居易的《夜雪》作於公元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詩人當時45歲,官職是江州司馬。當時白居易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作者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孤寂之情愈發濃烈,寫下了這首《夜雪》。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詠雪詩,詩人運用側面烘托手法,通過描寫「夜雪」,透露出謫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詩人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給人一種新穎別緻,清新淡雅,別具韻味的感覺。
前兩句「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裡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
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以上全用側面描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後兩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
「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4樓:黛妮
一、本詩主要從觸覺、視覺和聽覺三個角度來寫夜雪的:睡眠中因寒冷而醒,這是從觸覺來描寫;看到窗戶透亮,這是從視覺來描寫;聽到竹枝被雪壓折的聲音,這是從聽覺來描寫的。
二、附原文如下:
夜雪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 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 時聞折竹聲。
【譯文】
夜臥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賞析】
前兩句「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裡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
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
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面描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後兩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裡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
「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這首詩新穎別緻,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裡,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
詩人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全用側面烘托,依次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敘寫,一波數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
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這首詩樸實自然,詩境平易,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
三、創作背景:
白居易的《夜雪》作於公元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詩人當時45歲,官職是江州司馬。當時白居易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作者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孤寂之情愈發濃烈,寫下了這首《夜雪》。
四、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
貞元進士,授祕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
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
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
5樓:匿名使用者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用: 已訝衾枕冷- 觸覺
復見窗戶明- 視覺
時聞折竹聲- 聽覺
共同感受雪夜的徹夜輾轉難眠。
折竹:表示積雪之厚重。
作者似有孤寂和憂愁的感覺。
6樓:匿名使用者
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白居易《夜雪》
已訝衾枕冷, 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 時聞折竹聲。
這首別具一格的詠雪詩作於元和十年(815)至十三年貶江州時。全詩不直接狀雪之貌,而皆由詩人在室內臥榻上對雪的感受出發,從側面烘托。首句寫感覺,次句寫視覺,後兩句從聽覺的角度,繪出了雪之形,雪之聲,雪之大。
此詩還緊緊抓住了夜雪的特徵,夜晚下雪,氣溫驟寒,因而衾枕不暖;由於雪的光潔,黑暗的夜晚也變得明亮;「劈啪」的折竹聲暗示了紛紛揚揚的夜雪越下越大。正因為如此,此詩在眾多的詠雪詩中才顯得新穎別緻,清新脫俗。
在大自然眾多的產兒中,雪可謂得天獨厚。她以潔白晶瑩的天賦麗質,裝點關山的神奇本領,贏得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的讚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這首《夜雪》,顯得那麼平凡,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是一朵別具風采的小花。
這首詩新穎別緻,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裡,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捉。
然而,樂於創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避開人們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寫的手法,全用側面烘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裡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
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
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夜夜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裡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已。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
「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全詩詩境平易,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這正是白居易詩歌固有的風格。
杜甫《春夜喜雨》中,描寫雨的詩句是哪些
開頭用一個 好 字來贊 雨 並把好 雨 人格化,說它 知時節 一個 知 字,點出了春天,寫活了春雨。春天是萬物復甦的生長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應需而降,你看這雨該多麼好!當春乃發生的 乃 字,是 即 的意思,知 和 己 前後互為呼應,使人油然而生讚美之情,面對有靈性,善解人意的春雨,詩人不禁發自肺腑...
《迢迢牽牛星》這首詩詩人從哪方面來描寫侄女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迢迢牽牛星 是 古詩十九首 中的第十首,是藉助古老神話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而來反映愛情生活的詩篇。牽牛和織女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幾句詩是寫織女對心中人戀念。迢迢牽牛星 化用了 詩經 這一內容,在神話傳說的基礎上更具體了故事的情節,更加突出了織女相思之悲苦,思念之哀怨,而且感情描寫更細膩,藝術手法更完美...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首古詩是誰寫的?是哪一代的?這首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唐朝詩人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