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的感想

2021-03-09 03:55:53 字數 5651 閱讀 9105

1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裡,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訊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裡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雲,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

」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裡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訊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述了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賊起,至晉武帝太康元年王浚滅吳為止之九十七年間史事。全書一百二十回,中心故事是魏、蜀、吳三國的紛爭;所謂「演義」,是將歷史事蹟演成**。既然是**,那麼就有作者的渲染與穿插,像空城計在正史「三國志」〈晉陳壽撰〉中並未記載,與歷史不符,不能將它視為真實的事情。

羅貫中是流落江湖的文士,天下大亂,他懷才不遇而專心著述歷史故事,藉以抒發胸中不快。東漢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軍閥割據、盜匪蜂起,三國鼎立時,爭戰連年,那時藏龍臥虎、人才輩出、佳話頻傳,有許多壯麗雄奇、可歌可泣的故事流傳後世、活躍於民間。

三國演義**的主旨,不外乎「忠孝節義」的文化傳統,尤其是義方面特別力宣揚。自王莽篡漢,經東漢劉秀到三國,忠的道德挫折而義抬頭、被標榜,作行為標準。劉備欲伸大義於天下,孫權表現仗義江湖的本色,三國的人物故事顯出濃厚的義的色彩,是真正的在演「義」了。

滿清入主中國,自命為大義之舉,開國的幾個皇帝都很欣賞「三國演義」這部奇書,目的是要牢籠漢人,基於大義而效忠清朝皇室。於是風行草偃,三國演義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讀物了。

三國演義是一部文學作品,其文言跟白話相差無幾,文字簡潔流暢,章法嚴密緊湊;雖然有些杜撰了「迷信」,如借東風、諸葛裝神、木牛流馬,但仍對一般群眾很有感染力。過去有很多國文教師主張學生熟讀三國演義,來打好作文的根基,乃因為三國的文字功力、魅力是不容低估之故。它又「敘事說理委婉動聽,描繪人物栩栩如生,資料取捨精微切當,情節發展高潮疊起」,頗有文學價值。

三國演義有戲劇性、智慧性,有政治觀、軍事觀、倫理觀等。有人把它當作「說話模板」;有人把它看作「兵書戰策」;也有人把其中人物當作偶像來學習。引伸的用法,如善用兵是「小諸葛」,勇戰者稱「常山趙子龍」,結拜兄弟是「桃園結義」,卜卦看相以「賽諸葛」為招牌,宗親會把「劉關張趙」認同一家。

餓了說「肚子在唱空城計」,辦事缺錢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更有一些諺語,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等不計其數,這無非證明三國演義對華人社會有普遍而深遠的影響。

最近幾年,臺灣的出版界更出版與「三國演義」有關的抽絲剝繭、引人入勝的焦點另類讀物,諸如「畫說三國」、「三國韜略學」、「三國韜略大智典」、「曹操爭霸經營史」、「諸葛孔明」、「三國謀略學」、「三國亂世經營學」、「36計說三國」、「三國人才學」等等。這些書有的以現代經營學的觀點著筆,寫在商場求才;或領袖人物駕馭之術、說服術、情報蒐集、化危機為轉機;或寫處世智慧、謀士鬥智鬥力的勁道;或闡釋「兵者,詭道也」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充滿振聾發瞶,耐人尋味的啟發和提示。總之,以上都是闡述古人的精髓,儼然成了現代的「三國學」精華,開啟一個新的思索空間與方向。

從古書三國故事挖掘寶礦、智慧,應用於今日國際詭譎局勢及社會的競爭角逐,足見老書「三國演義」的後續吸引力與價值,到二十世紀末仍未衰減,且已登上商場經營的舞臺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

在這個假期裡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

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

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

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

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累人多給點積分吧

2樓:蓮若清水

諸葛亮,三國中我最喜歡的人物。以前喜歡他,也許只是單純因為諸葛軍師的智慧、以及唐國強演繹的幾乎完美的一個人物,換句話說、就是又聰明又帥的人(汗笑~這也難怪,人家唐國強演的諸葛亮就是帥啊~xdddd)現在,仔細琢磨了一些諸葛軍師的事件,才明瞭自己喜歡諸葛亮,不單是因為智慧與帥氣。

從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助其打天下,足足二十七年。其間,毫無疑問的、諸葛亮運用了他平生所學以及他超人的智慧,初戰之火燒博望坡贏得所有將領士兵們的信任。其後又親赴東吳,舌戰群儒,以激將法激得孫權、周瑜與蜀軍共抗曹操;期間草船借箭、築壇借風,更助了吳軍一臂之力、大破曹軍。

而後運用關羽與曹操之情,借關羽之手暗放曹操回北,其真意為極少數人所知。其後,經過多年戰爭,更為劉備收得多名賢士大將以及可與東吳北魏抗衡之國力。至此,個人覺得、此乃蜀國最頂峰的時期。

但是,現實是殘酷的。當關羽死後,劉備立帝。看著他以一個君王的身份、不聽眾人勸告、要為關羽報仇的時候,我忽然感覺,以前劉備與眾臣們、特別是諸葛亮、的那一種無間的君臣之情變了;立帝之前劉備是主公,之後他是陛下。

一個皇帝,當有了最高的權力,即使是那個雖軟弱卻又愛民如己的劉備也會變得一意孤行。

劉備死後,被其託孤的諸葛亮擔起了撐住整個蜀國的重任。阿斗年幼,國事皆由諸葛亮親手料理。之後他又起兵北伐,為戰爭與國事日夜操勞,還竟然有人誣告他有二心。

其實,諸葛亮早知道幼主無能,劉備死前也曾交待若幼主無能則他可取帝位;可是,諸葛亮豈有此心?若他真有此意,他用得著苦苦說服阿斗讓其出征北伐、並留下著名的出師表?

出山二十七年,與諸葛亮一起共事的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等人一一去世。世界上沒有完全瞭解一個人的他人,但至少、這些與他度過了大半輩子的人有那麼一些瞭解諸葛亮。而這些瞭解他的人卻一個接一個的離去;剩下來的諸葛亮,是孤獨的,有誰知道?

後期他收服的姜維能接他的任,可是能夠了解諸葛亮這個人嗎?不能;姜維始終太年輕了。電視裡面多次有諸葛亮單獨一人的鏡頭,獨自看地圖、在「克復中原」的旗下站著、對蒼天流淚,此刻的諸葛亮在想什麼?

七十五集裡面,一個士兵將晚膳端入帳中並請諸葛亮用膳,可諸葛亮、依然精神匯聚得研究著地圖,看見他咳嗽了、這個士兵也哭了、懇求丞相保重貴體。諸葛亮露出無奈的神情。為何無奈?

是他無法保重、因為人固有一死?還是他並不想保重、因為他其實想死?(別告訴我諸葛亮真的沒想過就此一死;他再聰明也是個凡人,是凡人必定有過這種想法、即使他沒有去做。

)阿斗需要相父,三軍需要丞相,蜀國需要諸葛亮;肩頭上擔上了所有重任的諸葛亮,有誰知道他需要什麼?

劉備的託孤困住了諸葛亮,而諸葛亮的忠心和感恩之心也困住了他自己。

諸葛亮葬禮上的那一首《哭諸葛》裡面有一句:「情願以死、換他的生、好率咱將士再出徵」;唱出了所有蜀人的心。可我不是這樣想的:

不,不要讓他再醒過來了;我最喜歡這一位曠世英才,不忍看見他遠去、但更不忍看見他這樣孤獨地活下去;他已經太鞠躬盡瘁、太辛苦了,就這樣讓他離去吧。

再不公、再絕情,可是諸葛亮解脫了先帝的託孤以及他自己的忠心這樣的枷鎖;我真的為他感到無限的寬心,臉上的眼淚也不再流得悲傷。

《哭諸葛》

蒼天哪你為何急匆匆將他交與秋風

大地呀你為何急匆匆將他

攬入懷中

情願以死

換他的生

好率咱將士再出徵

鞠躬盡瘁

誰能比一身潔白誰能及

噢......

蒼天你太不公啊

大地你太絕情

空留下八陣兵圖和瑤琴

噢......

蜀國交付於何人

生生痛死蜀人心

讀三國演義後的啟迪,讀三國演義得到的啟發

讀了 三國演義 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 三國演義 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 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

三國演義主要內容及感想,三國演義每回合梗概以及感想

感想 滾滾長江東逝水流不息,浪花淘盡無數英雄,那時的人,那時的事,那時的爾虞我詐,是非恩怨,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只有社會依然前進,時間依然增加,歷史依然上演.亂世梟雄也好,無名小卒也好,都存在過,最終也消於無形.雄心不在,霸業不再.分是合的結束,和也是分的最終歸宿.一切都成灰土,青山依舊,夕陽依然...

讀三國演義的收穫,三國演義的閱讀收穫 急

讀了 三國演義 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 三國演義 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 曹操 關羽 劉備等人。三國演義 以三國時期魏 蜀 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