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區別,具體點的通假字與假借字的區別是什麼?

2021-03-09 05:07:52 字數 5791 閱讀 6257

1樓:萬家小公舉

一、本質不同

1、嚴格地說,「通教」一詞是指用自己的話來代替。例如,在上述例子中,「回」字已經被使用,但它被「回」字暫時取代。

2、這六本書中的假借詞與此無關,因為創造新詞或避免詞數大幅增加的難度更大,而用同音詞或近音詞來表達這種意思。比如「子」字的本義是鼻子,由於諧音關係,要表達「己」的意思,這就是六書中的假借。

二、不同的特點

1、通假字

與正確的詞不同或相似;由名人寫的。

2、假借字

外來詞是同音詞。但同音詞不一定是藉詞。偽善藉詞是在不創造新詞的情況下,用來表達新的意義,即更新舊詞。但這種借修方法往往是借而不還。

三、形成的不同原因

1、通假字

古人創造了一個詞來表達一種意思,但對哪個詞來表達哪個意思的思考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確定的規則。一個詞可以用來表達意義,另一個詞可以用相同或相似的詞來表達意義。

因此,過去的文章越多,造假的話就越多。

2、假借字

表意文字是古代表意文字的基礎,但表意文字記錄語言有許多困難:有些現象難以表達,無法創造文字;而且,如果事物表達思想,就必須一次創造一個詞,這就需要一個字。給記憶增加了很大的負擔。

為了克服這些困難,人們提出了藉詞來表達語音的方法,因此出現了假借詞。

2樓:ch綵鳳

通假字又分通用和借用兩種:凡本字和借字字音、字義都相同或相近的。總而言之,同音代替是通假字共同的本質聯絡。

具體說來,又分完全同音、雙聲通假、疊韻通假三種情況,這又是它們各自的個性特徵。

第一,完全同音。即通假字與本字聲母與韻母分別相同。

第二,雙聲通假,即通假字與本字聲母相同,韻母不同。

第三,疊韻通假。即通假字與本字韻母相同,聲母不同。

通假字和假借字兩者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字音必須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個字。綜上所舉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們二者的區別是:

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無其字。通假字有一個對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換句話說,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並且本字和借字同時存在。

如「植其杖而芸」(《子路從而後》),「芸」通「耘」。「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兩者同時存在。又如「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鄭伯克段於鄢》),「錫」通「賜」。

而假借字是沒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東」,本指一囊橐,借作方位名詞「東」的書寫形式。又如「難」,本是鳥名,借作難易的「難」。

借完後,字形上仍然只有一個(東、難),屬於一個字範圍內的使用問題。

二、假借本身雖不直接產生新字,但卻可以產生新義。上面所舉「東」,字雖仍是一個,意思卻是兩個了:口袋,東(方位詞)。

又如「自」,本義指鼻子(《說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自己),產生了新義。

通假字則沒有這種功能,「甚矣!汝之不惠」,「惠」在這裡作「智慧」講,離開特定的語言環境後,仍作「賢惠」講,並沒有產生新義。

3樓:欣旋教育

本有其字

,因音通假,是為通假字.

本無其字,依聲託事,是為假借字.

首先,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假借字是本無其字.通假字與被通假字是同時存在的兩個字.如「植其杖而芸」中的「芸」通「耘」,二者皆是已造出的,同時存在的字.

假借字是本無其字的結論,借完後,字形上仍然只有一個,屬於一個字範圍內的使用問題.如 「自」,本義指鼻子,《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自,鼻也,象鼻形.後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自己,但是二者通用「自」字,字形上只有一個字.

其二,假借字雖不造新字,卻能夠產生新義,這是通假字所不具備的特點.

第三,從時間長短來看,通假字是臨時的、偶然性地替代,離開特定語言環境後,通假字便不復存在.反觀假借字,則是一經借用便永久替代.

值得提出的是,原來的假借字有兩種分類,第二種分類是尚文還未提及的「本無棋子」的「通假」.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也曾說過:「假借字的產生,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本有其字,而人們在書寫的時候,寫了一個同音字……第二種是本無其字,從一開始就借用一個同音字來表示.

」在這樣的解釋中,二者的觀念區分的還並是那麼清楚,但是隨著學術界對這兩個詞的分工越來越明確,我們不再把「本有其字」的「通假」稱為「假借」了.二者的區別也就愈發的涇渭分明瞭.

通假字與假借字的區別是什麼?

4樓:¨小拽h禸

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狹義的通假字。 古今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為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異體字:同一個意思,不同的寫法。 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說」與「悅」;如「蚤」與「早」;如「當」與「倘」。

其特點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

事實上,第一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說是寫的白字,但是後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於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禍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通假字的成因 通假字的成因有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時代越後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餘叢考》一書中指出:

「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白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古書幾乎都被燒光,到漢代,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著之竹帛」。由於當時背誦者只記住個讀音,未記住其字形,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

古人認為語言憑藉聲音而存在,強調既有此音,即表此義,聞者聽音則知義,因而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聲音來記錄。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義述聞》就這樣說「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與假借字的分別 有人常把通假字與六書中的「假借字」相混。

嚴格來說,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來已有「慧」字,但卻以「惠」字臨時替代。而六書的的假借字則是本無其字,因為要創制新字較麻煩或為免使字數大量增加,而採用同音或近音字表達那種意思,例如「自」字本義是鼻子,因同音關係,借來表示「自己」之意,這是六書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訓詁解說中,也有時會把兩個名稱相混。

讀者應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學知識,小心判別。

5樓:沉默軍團

樓主沒學過《訓詁學》吧? 通假有兩種情況, 一:本無其字假借,《說文》「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上古造字初的時候,字很少。

有些語言中字詞沒有字來表示,一開始就用同音字來代替,如「來」本來是指小麥,借為「來往」的「來」。疑問此「何」,本意是「負荷」 二: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臨時用同音字代替,比如「早晨」的早,經常寫成「跳蚤」的「蚤」。

前一種就是假借,後一種是通假(也可說是古人寫別字),但是要真正分清楚還真不容易,要看具體的材料。

跪求:古代漢語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區別和聯絡

6樓:匿名使用者

通假字與假借字的區別和聯絡

本有其字,因音通假,是為通假字。

本無其字,依聲託事,是為假借字。

兩者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字音必須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個字。如「其真無馬邪?」中的「邪」,通「耶」,二字同時存在,因音同而通假。

再如「北」,相背之意,假借為北方之「北」。二者字音都相同或者相近,具有「同音替代」的共性。

二者的區別,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通假字與被通假字是同時存在的兩個字。如「植其杖而芸」中的「芸」通「耘」,二者皆是已造出的,同時存在的字。而假借字是本無其字,借完後,字形上仍然只有一個,屬於一個字範圍內的使用問題。

如 「自」,本義指鼻子,《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自,鼻也,象鼻形。後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自己,但是二者通用「自」字,字形上只有一個字。

其二,假借字雖不造新字,卻能夠產生新義,這是通假字所不具備的特點。

第三,從時間長短來看,通假字是臨時的、偶然性地替代,離開特定語言環境後,通假字便不復存在。假借字則是一經借用便永久替代。

【古代漢語】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區別

7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確切一點,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現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點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讀音上相同,而在意義上卻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義上本不相干,惠是「賢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屬見母,職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現代的讀音,所以準確地說應是「古音通假」。如「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漢·賈誼《論積貯疏》),「罷」通「疲」,它們在今天並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屬並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禮記·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屬見母,職部。

第三,所謂同音,嚴格講,有音同和音近兩種型別,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讀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間或聲母相同(雙聲),或韻母相同(迭韻)。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為紐雙聲。

「方」通「橫」。「方」,幫母,「橫」為匣母,二字同為陽部,屬韻母相同。又如「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漢書·李陵蘇武傳》),「亡」通「無」,「亡」,明母,陽部;「無」,明母,魚部。

所謂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來代替沒有造出的字。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假借字作了定義,即「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如「莫」,本指黃昏,像日落草叢中,借用來作沒有造出的字無定代詞「莫」,此外如「來」,本義是小,借作往來的「來」。

「其」字的本義指簸箕,借用虛詞「其」的書寫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間,既有聯絡又有區別。

通假字和假借字兩者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字音必須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個字。綜上所舉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們二者的區別是:

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無其字。通假字有一個對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換句話說,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並且本字和借字同時存在。

如「植其杖而芸」(《子路從而後》),「芸」通「耘」。「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兩者同時存在。又如「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鄭伯克段於鄢》),「錫」通「賜」。

而假借字是沒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東」,本指一囊橐,借作方位名詞「東」的書寫形式。又如「難」,本是鳥名,借作難易的「難」。

借完後,字形上仍然只有一個(東、難),屬於一個字範圍內的使用問題。

二、假借本身雖不直接產生新字,但卻可以產生新義。上面所舉「東」,字雖仍是一個,意思卻是兩個了:口袋,東(方位詞)。

又如「自」,本義指鼻子(《說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自己),產生了新義。

通假字則沒有這種功能,「甚矣!汝之不惠」,「惠」在這裡作「智慧」講,離開特定的語言環境後,仍作「賢惠」講,並沒有產生新義。

由上我們看到通假字、假借字二者雖有其「同音代替」的共性,更有其明顯的區別:假借是本無其字,而借用同音字來代替,一經借用,便長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臨時偶爾地借用同音字來替代,語言環境變了,通假字也就不復存在。假借字產生新義,通假字則不然。

可見通假字與假借字是並列關係,而不是包容關係,應把它們區別開來,不能混為一談。

賣炭翁通假字賣炭翁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有哪些

可以去買一本語文教材全解 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後面全有。提供原文 才可以幫你 充炭直 直 通 值 價錢。木蘭詩裡面有哪些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 一 通假字 1 對鏡 帖 花黃 通 貼 貼上 2 出門看 火 伴 通 夥 夥伴 二 古今異義 爺 古義指父親 今 指爺爺,即父親的父...

古今字與通假字 異體字的區別,舉例說明古今字與通假字 異體字與通假字 古今字與異體字的主要區別

通假字是不同的字,在這些字的某一種用法,可以代表同一種意思,在這一個意思上可以互相代用,但是這幾個字,不一定什麼地方都可以代用。通假字在同一用法時才是同音同義的。例如 知 通 智 聰明 不知為不知 出自 論語 十則 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們把分化前的字稱作 古 字,分化後記詞各有專司的字稱為 今...

核舟記通假字核舟記中的古今異義詞通假字一詞多義

1 詘右臂支船bai 詘 du屈 彎曲.翻譯 曲著右臂zhi支撐在dao 船板上。2 左手倚一衡木 衡內 橫容 橫著 翻譯 左手倚靠著一根橫木。3 為字共三十有四 有 又 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翻譯 刻的字總共三十四個。4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 通 又 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翻譯 核舟從頭到尾長約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