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元宵節的習俗,要簡短元宵節的習俗20字左右

2021-03-09 08:43:16 字數 5307 閱讀 7936

1樓:月似當時

1.吃元宵

吃元宵又叫吃湯圓,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可是吃元宵回代表的含答義卻相同。代表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興旺。

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好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要素。不論是不是個吃貨,在元宵節必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

2.看花燈

看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風俗,古時城裡鄉間,到處張燈結綵,盛況空前。到時,不論皇室貴戚,平民百姓,均可破常規,出遊嬉鬧。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情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認為自己物色目標。

3.猜燈謎

已然有花燈怎樣能不猜燈謎呢?燈謎是元宵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含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等格。

2樓:最愛優優

關於元宵節bai的習俗:du

1、元宵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zhi的圖騰,

dao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版象徵。正月十五舞權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2、送花燈

送花燈也叫送孩兒燈,古時候,元宵節節前,新成親的夫妻總會收到孃家送來的花燈,因為燈與丁同音,寓意著在新的一年裡女兒一家能夠添丁進口,人丁興旺,現在好多影視劇裡面也有很多這種鏡頭,女子在在河裡放花燈。

3、踩高蹺

踩高蹺是漢族的傳統活動之一,每逢節日,人們就會搬出傢伙事,在一起踩踩高蹺,熱熱鬧鬧的慶賀一下,同時踩高蹺也是一種傳統戲曲,形式多變,多種多樣,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3樓:事在人為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版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權食品。

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吃元宵代表著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耍龍燈:舞龍是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裡面節目之一。龍是中國古老的圖騰,正月十五耍龍燈已經遍佈全國各地,乃至全球各個華人聚居的地方!

舞獅子: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

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

送花燈:送燈又稱送花燈,漢族傳統民俗,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4樓:愛交友憐香鬼

有吃元宵的傳統習俗,猜燈謎

,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

元宵節的習俗20字左右

5樓:瑾瑜

元宵節的習俗有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耍龍燈,踩高蹺和舞獅子。

元宵節最早可以追溯於2000多年前的漢朝。當時漢文帝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而真正確定為重大傳統節日是在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其中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在古時候,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

6樓:過客只能奔跑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古時「元宵」**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2、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

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7樓:喜靜雲長璐

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8樓:匿名使用者

元宵節吃「元宵」,送花燈,耍龍燈,舞獅子,猜燈謎,踩高蹺,祭門、祭戶,迎紫姑,逐鼠

9樓:匿名使用者

賞月,逛廟會,看花燈,放煙火,猜謎語,吃元宵 .

10樓:匿名使用者

元宵節應節的食品是唐朝鄭望之的巜月善夫錄記載

11樓:匿名使用者

元宵節吃「元宵」,送花燈耍龍燈

12樓:匿名使用者

倒計時多喝u呵呵呵頂級壞蛋好肚餓好貨單號對不對回家的話

13樓:匿名使用者

元宵節的習俗有:吃元宵,送花燈,耍龍燈,舞獅子,猜燈謎,踩高蹺,祭門、祭戶,迎紫姑,逐鼠。

元宵節的由來,傳說和習俗 、簡短一點,300字以內

14樓:月似當時

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源於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這個節要祭祀天神,由於是夜裡進行,自然要打著火把,後來就逐漸演變為元宵節了。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因漢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於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我國流傳下來。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15樓:大名鼎鼎的大蝦

元宵節又可以稱為上元節,這是在很多年錢的秦朝就已經開始的漢族傳統節日。

這天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道教有天、地、水三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為慶祝正月十五天官聖誕,人們點燈燃火,徹夜不熄。

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元宵節的習俗:

1、吃元宵: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2、猜燈謎:「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

3、耍龍燈:舞龍是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裡面節目之一。龍是中國古老的圖騰,正月十五耍龍燈已經遍佈全國各地,乃至全球各個華人聚居的地方!

4、舞獅子: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

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

16樓:動脈在**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來。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春節元宵節風俗,過年和元宵節的習俗

1 元宵節吃 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 湯圓 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 元宵 2 元宵節 ...

元宵節的習俗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 列燈賦 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徵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 隋書 志 記載 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綵,日...

關於元宵節的詩句,關於元宵節的古詩

1 燈轉華夏千年過,些小佳節繼開來。香車寶馬今何在?喜慶中原億眾安。元宵有感 2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詩曰 姜白石 3 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元夕無月 清 丘逢甲 4 處處城鄉慶上元,煙花燈火表心歡。天寒難鎖新春意,爐暖宜烹白玉丸。鷓鴣天 慶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