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在心理學上怎麼講的呢?行為分析學上怎麼分析呢

2021-03-09 11:47:05 字數 6660 閱讀 7801

1樓:人生淡淡無味

愛情在我看來,就是心裡感應,你會被一型別的人自然吸引,它會讓你在見不到他裡傷心、難過,會讓你在見到他後,激動、高興,總是想著他,想他的好時就不自覺的笑了,還常常在工作或學習時不自覺的發起呆來。愛情是需要互相理解的,愛情可以讓一個人為另一個人改變自己,也是種無形的力量,是用語言描述不出完整的,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感受到的,是最悲傷的,也是最幸福的……

2樓:

這是一種奇異的感覺,只有你和心上人心意相通時,才會有這種感覺。

這種感覺的意境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相同。這種意境已不是悲與喜,而是一種美,一種紅顏擊掌的美,令你銷魂的美。你若從未領略過這種意境,你就不懂愛情。

當你一個人孤獨寂寞的時候,知道心愛的人在等著你,這種幸福的感覺就是愛情。這種愛情之美是世上任何事無法比擬的,也是任何事無法代替的。

友誼是天長日久逐漸積累,愛情卻可能是突然發生的。當它來臨時,是既快又強烈的,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讓你無法控制,你甚至偏偏去愛上一個本來不值得愛的人。

「一見鍾情」式的愛情很棘手,你若沒有在一個適當的時候拒絕這個突如其來的愛,到後來就會忽然發現你已根本沒有拒絕的機會。

由此可見,愛情是一種令你根本無法控制的衝動。是一種除了心上人別的事你都可以忘記可以拋開的感情衝動。

愛如星,情卻似火。星雖淡但它永恆,火雖然短暫但它容易瘋狂。因此愛永遠會令你幸福,情卻可能造成你的不幸。

愛情需要智慧,因為愛情有時候是一種迷戀的折磨。所以在戀愛時,每個人都會對心上人用一點陰謀、一點手段、一點欺騙、一點狡猾、一點恐嚇和一點祕密。

愛情,只有相愛的兩個人心心相印地溝通,才是可能的。愛情,只有相愛的每一方,都從生命裡體驗到自己才有可能。

愛情不是一個未來的安樂家庭的基礎,它是一個運動、成長的地方。有矛盾也有衝突,有憂慮也有快樂。

愛情的和諧在於戀人從生活的本質中,體驗到對方和自己。他們的愛是通過認同對方的生活方式而結合的。愛情的出現,是兩個人心意相通的融洽程度的一個證據,這種融洽程度來自兩人各自身上的生氣和力量。

愛情,是戀人一種兩心相通的體驗,這種體驗由戀人雙方的活力與生氣以及知識結構決定。永恆的愛情存在於戀人不停地進取之中,能贏得愛情的人,是那些能夠面對永恆挑戰的人。

如果說,愛情只是一種情感,那麼白頭偕老的諾言就是荒謬的。

情感可以產生,當然也可以消逝,但人的意志不會輕易改變。

因此,愛除了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它還是一種決策,一種鑑賞能力和一種永遠相愛的諾言。

愛情中如果沒有鑑賞力和此生不渝的決策參與,那麼情愛是不會天長地久的。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我們之所以決心堅定不移地去愛一個人,因為那個人有某些具體而又相當獨特的個性,而這些個性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的。

愛情可以說是戀人之間獨特情感的誘人吸引,愛情也可以是一個人的意志行動。

愛情有時候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的一種充滿快感的內心世界的迷亂。這是心靈上的衝動,伴之而來的也有一種急劇的,表現在生理上充滿快意的激情。

體驗初戀

最激動人心、最令人悲傷、最想把它忘掉、最無法遺忘的感情,就是初戀的感情。

很多有才華的詩人,都把自己最美的詩獻給他的初戀。很多有文采的**家,都把他的初戀寫成真實的故事。

因為初戀通常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初戀的失敗是因為男孩女孩還沒有走到一個可以成全的年紀。雖然他們的感情最豐富,但兩個年輕人還沒有共同生活的條件,前途一片渺茫,而且如此無助。愛情雖真,卻無法落實,最後兩人終於屈服下來。

導致初戀失敗的具體原因有:迷醉感、疑惑感和羞澀感。

迷醉感。男女雙方互相為對方的容貌、風度傾倒,並引起一種強烈的興奮,形成一種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感情。把愛情想象得過於神妙,對於戀人的寄託與期待全憑幻想。

當愛情冷靜下來面對世俗家常時,才發現戀人很普通很平凡,於是初戀的裂痕就產生了。

疑惑感。疑惑感是初戀失敗致命的因素。初戀具有巨大的排他性,因為初戀的愛情萌芽很幼稚,戀人的大腦空間全部被對方佔據,感情全神貫注。

一旦出現第三者,戀人很容易為了顯示競爭力或賭氣,而草率地終止戀愛。疑惑是因為要求愛情至清至純而走進的誤區。戀人往往因至愛而生疑,由生疑而誤會,由誤會而分手。

羞澀感。《紅樓夢》中寶黛的戀愛可謂情深意濃。但他們倆沒有一個敢於突破羞澀感向對方攤牌。

兩個人想見面的時候偏偏不見面,明明心裡喜歡對方,卻像冤家聚頭一樣。自始至終也沒直接表露「非黛不娶、非寶不嫁」的真實心理,致使賈母錯點鴛鴦。

初戀是一個美麗的夢,夢醒後心裡惆悵萬分,但它畢竟是夢。

初戀是一次必不可少的經歷,它使人總結經驗之後再去追求成熟的愛情。

因是「初次」的戀情,雖然並不算是真正的愛情,但它卻是一種無可取代、無法與其他情感並論的感情。

初戀是未結果便夭折的花,是一種無法證實的可能,是一種已經證實的未然。

3樓:匿名使用者

真正的愛情應該是平淡的吧!

若真的愛對方,應該體諒對方的處境,關心對方的情況,別的沒有了

4樓:曾經最美

我看愛情是一種最莫明的感覺,愛情是盲目的,所以面對愛情應該理智點`````

老是喜歡坐角落的人從心理學上怎麼分析

5樓:汝子非魚焉

老是喜歡坐角落的人從心理學上來說是受到了「邊界效應」的影響。

「邊界效應」由西方心理學家德克·德·瓊治提出,指人們喜愛逗留在區域的邊緣,而區域開敞的中間地帶是最後的選擇。區域的邊緣象徵兩個地方的交接,人作為個體處於中間距離,與兩個地方不遠也不近,這能很好反映人對交往距離的要求——安全。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人們在公眾場合時,儘量減少與他人的接觸,意味著減少發生衝突的可能,滿足了與他人保持距離的安全感需求。比如在地鐵裡靠邊坐,要比坐在兩人中間減少了與一個人的肢體接觸,讓人覺得自在、安全一些。

6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是不自信,而導致的不敢與人親近。

也可能是自傲,而導致的不願搭理別人。

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而導致的尋找依靠。

當然還有很多可能性,不能單單的從一個行為看出這個人是怎麼樣的。

7樓:紅雪變身漢良

不喜歡引人注意,不喜歡與人扎堆,喜清淨~總結:孤僻!

8樓:百度使用者

害羞,膽小,自卑,不自信

從心理學角度談愛情~

9樓:匿名使用者

唯有在戀愛中,人的二個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時得滿足∶一是無條件被人接納,二是在所愛的人心中居首

位,特別心裡愈空虛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賴對方來支撐你脆弱的自我價值感。不知不覺地,期望對

方能隨時隨地無條件接納你、隨時隨地把你擺在第一位;心理愈沒有安全感的人,日後對伴侶的要求愈是

加倍;過去受的傷,要從現在愛的關係中加倍討回。【許多人把依賴和需求以為成是愛得深】例如過去在

家中被忽視的,現在會不知不覺地要求伴侶不斷給你注意力;過去被管得太厲害的,現在會要求伴侶信任

你,給你空間。彼此互許終身之後,你會覺得∶為什麼我所要的,你卻不給我?在愛情中的人,心理上往

往退化回到嬰孩時期—我有什麼需要,不用開口,爸媽就應該知道,而得到照顧最好的辦法就是哭鬧,但

在**的世界中用哭鬧,處罰對方,強求他來滿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所謂移情作用就是把對過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轉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從一些重要人

物身上獲得卻未能如願的情感需求,希望從目前的關係中得到滿足。

很多人因為從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匱乏,一旦得到相關的滿足,不管人時地是否合宜,就掉進愛的陷阱

了。許多外遇婚外戀的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借一段感情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不是什麼愛不愛的問題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機有廣角及望遠鏡頭,用望遠鏡頭對準某一物件時,此物件變大,而其它

物件就變成模糊的背景。

……當人回到類似第一次受傷的狀態或情景時,最容易得到深入而徹底的醫治。

就如同坐月子期間受涼著病的女人,產後百病叢生,中藥西藥都無法治好,卻要等到第二次生產,全身骨

骼、腺體,所有生理系統都回到類似第一次生產的生理狀態時,她的病痛就得到一個徹底醫治的機會。這

就好象在火中被扭曲的一塊鋼鐵,冷卻之後很難再被打直,但如果回到火中,烤軟之後就很容易矯正、拉

直。我想懷孕對一個女人的身體來說就像這樣是個火中被「烤」的過程,可說是個「危機」(crisis),但

危機不見得不好,因為「危機」兩個字可蘊涵「危險」和「機會」。不注意時可能會帶來傷害,但若能好

好處理,卻能使生命變得更健康更豐富。

就是從小缺乏愛,對愛愈飢渴的人,將來戀愛時潛意識中愈有下列的期待:

1) 過去生命中所有的痛苦悲傷從此消逝;

2) 心中所渴望的快樂幸福將從此開始;

3) 心上人是全然美好,像自己從來沒有過的慈父或慈母一般,能在自己不安,有心理需求時,自己不用

開口,他(她)就會體貼到我的需要,主動來撫慰、滿足我。

甜蜜的戀愛期

戀愛的初期總是最甜蜜的,兩人彼此把對方當作生命中最愛,最重要的人物。戀人間彼此似乎有無限的包

容力,能無條件接納對方,即使你五音不全,唱起荒腔走版的歌時,對方竟能聽得津津有味。就這樣,在

戀愛初期中,他們彼此成為對方自我價值感的支柱與生命能源的**者,喚出對方人格中最美好的一面,

兩人像活在天堂樂園中一般,的確,人生中所有的快樂似乎由此開始了。

深度心理學認為,人在戀愛之時,心理上「退化」(regress)回三歲之前的狀態,因為戀人之間的互動與

嬰兒和慈父或慈母間的關係極為相似。不論是戀人之間或嬰兒與父母之間,在這個時期都缺乏「心理疆界

」(psychological boundary),情緒糾纏不清,分不出彼此的感覺。好處是不管自己心裡多麼愁苦,一看

到對方欣喜的笑容,自己什麼事都不用做就不知不覺地跟著開心起來。壞處是看到對方心情不好,不笑了

,自己情緒馬上受感染開始難受起來,以為對方在怪自己。

當嬰孩見到母親不愉快,從她那兒得不到愛與支撐自我感的養料時,不是變得特別乖,企圖以好行為使她

重展歡顏,就是鬧脾氣(temper tantrum),用最尖銳的哭聲處罰她,逼她就範,收回不悅之情,再變回那

個面帶笑容的「好媽媽」,使他能借著她的愛與笑容再度快樂起來。

自救而後救人

在戀愛的初期,當兩人都還陶醉在愛情迷幻的藥效之中時,還能借著自己一廂情願的心理投射

(projection) 而感受到愛,可惜的是像這類的迷戀 (infatuation) 或中國人所謂「激情」或是「愛情發

燒」,在不受任何外力阻擾的情況之下,大約只能持續三到六個月之久。(注:被禁止、受挫折不許存在

的激情,反而可像羅密歐與茱麗葉一般能愈演愈熾,持續良久。)

深度心理學強調,唯有當我們能先醫治自己心靈創傷,發展出一個健全的自我,我們才能給別人真正的愛

。英文暢銷歌曲中所說的:「two lonely people together and things will be fine。」聽起來很美,

但卻無法通過現實的考驗。兩顆寂寞的心像飲鴆止渴一般,只能暫時減輕雙方的痛苦。兩個愛的乞丐,卻

彼此都逼對方先付出一些愛,是一幅非常悲慘的圖畫。

心靈受創,對愛飢渴,卻不懂得學習如何真正去愛的人,陷在迷戀,心理疆界不清的狀態中時,會勉強對

方來為自己幸福快樂的情緒負責。他們雙方在潛意識中會這樣想:「過去只要你一笑,我就開心,你明明

有能力帶給我美好與快樂的感覺,為什麼現在不再使我快樂?是不是故意處罰我?為什麼跟我在一起你心情

還是不好?」在這種小於三歲的戀愛心理狀態中,你心情不好,我以為是我的錯,我心情不好也覺得是被

你害的,因為你不對我微笑,奪走了我快樂的感覺。

因為我把自己的幸福快樂完全依賴在你身上,期盼你來成全(***plete)我,我不知不覺中就使你在我身上

有極大的酬償權力。因為認定你是我快樂或痛苦的操縱者,我便期望你必須與我有一樣的思想與喜好,我

也只准你對我表現正確的情緒。由於我的苦與樂全掌握在你手中,所以你不許對我表現任何負面的情緒,

更不準怪我,因為這些都帶給我痛苦,使我心裡不安全。跟你在一起時,你必須按照我的意思做,使我快

樂。如果我覺得痛苦,我便會怪罪於你,並千方百計地要改造你。

脫出惡性迴圈

開始進入愛情關係,處在「甜蜜共生」的狀態時,只要對方嫣然一笑,他心中所有的愁苦便一掃而空,洋

溢著滿足的幸福感,但是當愛情麻藥漸漸失效,發現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無法使對方快樂起來,對方不再像

過去一樣帶給他甜蜜和幸福的感覺時,他心中受騙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心想「我仍是與以前一樣待你,為

何你變了一個人,不再是當初那使我感受到愛的你了?」事實上,對方有跟他幾乎一樣的心理感受。會痛

痛苦苦地分手是因為當雙方內心重新受傷時,失望便轉為憤怒,都開始用高壓、冷戰、攻擊、批評等方式

來向對方「討債」,要改變對方,逼對方先付出愛。不幸的是攻擊只會導致**,讓自己更覺對方變心,

由此戰火愈來愈猛烈,最後只好分手。

其實以上所描述這個由甜蜜相戀到痛苦掙扎的心理過程是所有的情侶或多或少都會經歷的,而這種歷程在

這類「強迫性重複」的個案身上表現得特別強烈而鮮明,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從臨床**的角度來看,那

些陷在強迫性重複中的人,若不經醫治,很少有人能自己從不斷重蹈覆轍的惡性迴圈中脫身而出,而他們

潛伏心底的心理創傷,也會影響到他們婚姻的幸福。那麼,這些心靈受創的人要如何才能得醫治呢?

對心理受創較重的個案而言,他們可能需要較深度的心理**。他需要經過一段「grieving」(哀傷) 的

過程,換句話說,他需要去面對潛意識中最傷痛的部份,不但去檢視自己傷在何處,還要從新的角度與正

性的情緒經驗中,去了解、整理與醫治過去的創傷。

綠色在心理學上的意義,在心理學上顏色各代表什麼意義或心情?

根據樂嘉的色彩心理學上的講述 綠色代表了溫柔祥和 為他人考慮 與世無爭 善於協調。綠色性格的人他們的侷限在於 拒絕改變 膽小被動 沒有主見 缺乏創意 綠色給人無限的安全感受,在人際關係的協調上可扮演重要的角色。綠色象徵自由和平 新鮮舒適 黃綠色給人清新 有活力 快樂的感受 明度較低的草綠 墨綠 橄欖...

從心理學上講,報復心理是怎樣產生的呢

在被人欺負的時候,就會在心裡面產生陰影,要去除這種陰影,就需要報復。我的想法是在你思維形成行為過程中剪斷了系的直線為了修復它,採取的一種行為 我認為報復心理是因為,人總是想要過的比別人更好,所以在有光明正大理由的時候,不會放棄這個機會報復別人。一個人的行為對另一個人在利益上產生一定量的損害或增益,會...

性在心理學上的概念是什麼,反射的可激性在心理學上是指什麼

並不是任何概念都有心理學範疇內的獨特定義 性和性心理不是一回事兒,前者涵蓋的範圍更為廣泛,但具體到定義,我們不能籠統的認為,性單指什麼 不同心理學分支所使用的性概念只是性的一個方面,所以,綜合各方面的定義才能獲得準確而全面的認識 不過,說回來,性的概念併為因心理學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它的外延和內涵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