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魯迅作品《野草》魯迅《野草》賞析

2021-03-09 12:31:38 字數 4733 閱讀 6297

1樓:匿名使用者

※ 魯迅《野草》解析 ※

《野草》從它誕生起,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幾乎一致的認為,這是現代文學史中一部非常難懂的作品。主要的原因除了它包含的內容很深以外,還有一點,就是魯迅先生在《野草》裡採取了一個比較特殊的表現方法,就是象徵主義的表現方法。魯迅那種獨特的追求,造成了藝術傳達的幽深和神祕。

使《野草》具有一種神祕美。

在《野草》裡,魯迅通過編造一個故事,製造一個氣氛,構成象徵的世界,來暗示作者的思想情緒,比如《秋夜》《雪》《臘葉》。還有一些篇章,是通過幻想中帶有真實與想象糾纏的故事,構成象徵的世界,傳達自己的思想和哲學。比如《求乞者》,街上確實有要飯的,也不想給他,於是「我也想變成一個乞丐」這就是編了。

最後一類作品在《野草》裡比較多,就是借物抒懷,這種跟一般的借物抒懷不一樣,它把物象象徵化了,《秋夜》裡寫「我家的後園有兩顆樹,一顆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他是為了強調那個倔強。

所以說魯迅在《野草》裡有自覺的創新意識,他開闢了現代**,也開闢了現代散文的寫作。《野草》就是中國現代散文詩開山性的果實,到現在為止,經過這麼多年,沒有一本可以超過《野草》。

野草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2023年春夏之際,我在南京大學操場上每日思索這些句子。由我的痛,我感到了魯迅的痛。

對於魯迅而言,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可能是文學中最實用、因而也是最短命的部分。魯迅以雜文著名,但他卻希望它們速朽。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50年前的雜文至今仍有現實意義,是作者所不願看到的。

魯迅的**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如《阿q正傳》、《狂人日記》,其實是變相的雜文;一類如《祝福》、《傷逝》,是魯迅所記錄的現實世界;還有一類如《故事新編》,則是魯迅作品中最「純」的文學,以我之見,也是魯迅**的頂峰之作。其中又以《鑄劍》為最佳。《鑄劍》有奇詭的故事,有創造性的文字方式和敘事方式,後者所產生的影響更為深遠,我在古龍的作品中就看到了《鑄劍》的影子。

散文是與作者自身最為密切的文字。《朝花夕拾》是對往事的追憶,是魯迅的生命歷程;而《野草》則是魯迅的心靈歷程。如果魯迅是一把刀子,他的所有作品都是這把刀子對不同事物進行解剖的產物,但是《野草》,是刀子本身,是刀子的鍛造過程。

只有很少作家有勇氣、有能力這樣赤裸裸地展示靈魂。

作家的生命是由作品組成的,有的作品如同毛髮,沒有它們,對於這個人幾乎沒有損害;有的如手腳,失去了會很痛,但仍然不失其本性;有的則如心。《野草》就是魯迅作品中跳動的心臟。

如果上帝讓我只保留一件自己的作品,其餘的文字統統毀掉,彷彿從未存在,我將保留距我心靈最近的那一篇。如果我是魯迅,我將保留《野草》。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

《野草》是魯迅個體生命頑強生長、艱難爬行的記錄,是魯迅「抉心自食」的記錄。而不甘於在沉默中滅亡的生命,苦苦追尋生之意義的生命,在任何世代都將存在。魯迅的《野草》

2樓:匿名使用者

野生的小草,生命力強盛。不怕狂風暴雨

魯迅《野草》賞析 50

3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野草》區別於魯迅其它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特徵,是它隱藏的深邃的哲理性與傳達的象徵性。不滿足於當時一般閒話或抒情性美文來傳情達意,而將從現實和人生經驗中體悟的生命哲學賦予一種美的形式,創造一種特異的「獨語」式的抒情散文詩。《野草》承載的生命哲學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韌性戰鬥的哲學,主要是指對於舊的社會制度與黑暗勢力,對人和人性摧殘壓迫所採取的生命選擇和心理姿態。基於對改革中國社會艱難的深刻了解,對於五四以後青年抗爭黑暗勢力過分樂觀和急躁的觀察,魯迅以一個啟蒙者獨有的清醒,提出堅持長期作戰的韌性哲學。他說他佩服天津青皮的「無賴精神」。

《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或是「有感於文人學士們幫助軍閥而作」,或是憤慨於「段祺瑞****徒手民眾」的聲音,也都能在具體現實鬥爭事件的關注與介入中,進行詩性的想象與昇華,抒發和讚美了一種永無休止、永遠舉起投槍的生命哲學。

2、反抗絕望的哲學,是魯迅轉向自己內心世界進行激烈搏鬥的產生的精神產物。所謂「反抗絕望」並不是一個封閉世界的孤獨者自我精神的煎熬與咀嚼,而是堅持叛逆抗爭中感受寂寞孤獨時靈魂的自我抗戰與反思。它的產生與內涵,都與現實生存處境有深刻的聯絡。

作者魯迅生活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處於極度苦悶中的魯迅當時心境很頹唐,但對理想的追求仍未幻滅,這部詩集真實地記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統一戰線分化以後,繼續戰鬥,卻又感到孤獨、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進的思想感情。

詩集內容形式多樣、想像豐富、構思奇特、語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性,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詩集以獨語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詩性的想象與昇華,深化了中國散文詩的藝術和思想意境。

4樓:墜落滴

·魯迅·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

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

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執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

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於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

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魯迅記於廣州之白雲樓上

《野草》賞析

林賢治魯迅自稱是一個散文式的人,他寫過幾首新詩,確是不押韻的,可是本質上是一個詩人。當他善感的心靈受到觸動,或身在大苦悶中而意欲作詩的突圍時,採用散文詩的形式是適宜的。在寫作資源方面,無庸置疑的是,他接受過尼采和波德萊爾的影響,用他的話說,是攝取了「『世紀末』的果汁」。

尼采是舊軌道的破壞者,一生與「庸人」作戰,著作多用箴言整合;波德萊爾寫人間「罪惡的聖書」,沒有尼采似的強者的力,而竟陷入頹唐。兩人在魯迅這裡構成一種奇異的結合,他以一個東方人的巨大的創造力,吸納了代表日神與酒神兩種完全相悖的原質,使《野草》充滿內在的張力,雖然篇幅有限,卻顯得更博大,更深遂,更富於瑰奇的色彩。

魯迅從來視生命為第一義,重視無數個體生命的儲存、充實和發展。他的**和雜文,就是面對生命遭到壓迫和殘害所作的**性言說。《野草》同樣表現出對生命的極度關注,不同的是更多地從客體返回主體,是作者對於生命的一個自我眷顧與反思。

他明白地把世界分為「身外」和「身內」兩部分,個體生命於是成了黑暗的承擔者,或竟至於是黑暗本身。《野草》有兩組詞:人與獸,友與仇,愛與不愛,生與死,形與影,夢與醒,過去與未來,等等。

它們不可分割地共同構成為一種關係,一種境遇,一種選擇,概括起來就是:絕望與反抗。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句多次為魯迅所稱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書的大綱,倘置換為魯迅自己的說法,則是: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魯迅毫不諱言在他看來乃是實有的黑暗與虛無,卻又認為,不是沒有可能從反抗中得救。希望在這裡被懸置起來了,反抗成了唯一可把握的現實。反抗若從外部看,或許是快意的,如《這樣的戰士》,有一種熱情昂揚的調子。

但是,更多的是一種掙扎,帶著時間的重負和精神的創傷,如著名的《過客》,它有著加繆的《西緒弗斯神話》一般的意涵,卻顯得更加悲壯。如《復仇》,如《頹敗線的顫動》,如《死後》,在報復中一樣有著內心撕裂的痛楚。當作者專注於自我解剖時,那敞開的深淵般的黑暗,無疑地更為驚心動魄。

《影的告別》、《求乞者》、《墓碣文》等樣的文字佔去全書大半,魯迅雖謙稱為「廢弛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卻大可以移用雨果形容波特萊爾的話來說:「創造了一種新的戰慄」。在作絕望的抗戰中,鬥爭的雙方並非是一個戰勝另一個,而是永遠的纏鬥不休。

存在者要自由的生存,就不可能逃避鬥爭,一如不能逃避黑暗。魯迅一面揭示生存的荒誕與生命的幽黯,一面依然抱著充沛的人文主義激情,這是他高出許多存在主義者的地方。他說,他的哲學都包括在《野草》裡面。

這是一個自承為「奴隸」者的哲學,與一般的自由哲學家的哲學是很不一樣的。

哲理性,即思與詩的結合,是《野草》的一大特點。它通過大量的象徵,畫面切割,即時場景的設定去表現,也有直接訴諸於一種箴言式的話語的。而象徵,又往往經由夢境的創造進行。

《野草》二十三篇有九篇寫到夢境,好夢如《好的故事》,惡夢如《墓碣文》,作者一面沉浸其中,一面又極力擺脫。我們都生活在弗洛伊德說的露出海面的冰山之上,作者則經常潛入海底,明顯地比我們多出一個世界,多出另一層衝突。讀者可以在夢幻中思考它精確而又眾多的歧義,摸索它同現實的對應性聯絡,探測作者的靈魂的深度。

《野草》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激越、明快、潑辣、溫潤,它都具有;但是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迴曲折,神祕幽深。作者表現的主要是一種悲劇性情緒,它源自生命深處,許多奇幻的想象,其實都是由此派生而來,因此,最富含熱情的語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氣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

《死火》中描寫死火:「一切青白冰上,卻有紅影無數,纖結如珊瑚網,」《野草》的語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無數張開而又糾結在一起的紅豔的珊瑚枝。

作為一部靈魂書,《野草》開闢的境界,在中國的精神史和文學史上,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並置於同時產生的如艾略特的《荒原》等西方現代文學經典之列,一樣卓然不凡。

魯迅作品內容及賞析,魯迅作品摘抄加賞析

魯迅的 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 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後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 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 為人生 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 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 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他的取材 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魯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又具...

鑑賞魯迅《傷逝》魯迅作品《傷逝》賞析

魯迅經典 傷逝 賞析 傷逝 選自魯迅 集 彷徨 在題材上,傷逝 是魯迅唯一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 如果要用幾句最簡單的話客觀地概括其內容,大致可以這樣說 傷逝 寫的是涓生與子君對戀愛與婚姻自由的追求,這追求最初已經獲得成功,但終於還是失敗了,其根本原因是由於社會的 但 傷逝 這篇作品著重的並不在...

魯迅《傷逝》原文,魯迅作品《傷逝》賞析

傷逝 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部以愛情為題材反映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短篇 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憤的內心獨白的方式,講述了他和子君衝破封建勢力的重重阻礙,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個溫馨的家庭,但不久愛情歸於失敗,最終以一 傷 一 逝 結局。通過涓生 子君始以爭取個性解放婚姻自主終卻落到悲劇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