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心理學

2021-03-12 14:26:42 字數 4835 閱讀 9477

1樓:魫樳皚

學了心理學以來,常被人好奇地提問:「那你知不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也曾聽說,友人外出推廣測評工具,客戶試用過性格測評後,讚歎曰:

「這算命算得真準!」估計不少做心理學相關工作的人,都碰到過要跟人解釋自己不是算命先生的場面。在心理**工作坊裡,也見到迷茫無助者問**師:

「命運能不能改變?」跟命運、算命之類字眼打的交道多了,不免要留心細看一眼,到底什麼是命運?什麼決定命運?

一、以往,我們如何認識命運?  觀察現象  細一看,過去人們(尤其算命的人)解釋命運的方式,有些十分有趣。武俠**名家梁羽生,年輕時在北方訪友,一日向朋友大讚碰到了靈驗如神的算命先生。

朋友問他怎見得靈驗?梁羽生道,有兩點說得很準:第一,他說我不是本地人;第二,他說我不久前跟女朋友吵過架。

朋友大笑迴應道:你這一口南方口音,一聽就不是我們這兒的人。至於跟女朋友吵架,在你這個年齡,太常見了!

樑先生年輕時未免有點兒天真,不過算命執業者中,估計觀察力好的應當大有人在——無數資訊,是當事人不經意中傳達給了對方,經別人說出來後,再驚歎對方「算命」的靈驗。

名作家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集》作者)有一次出遊,被馬車伕認了出來。當時並無電視,公眾不會知道作家的形象。作家驚問:

你怎麼知道我是柯南道爾?該馬車伕不慌不忙回答:一個月前,報上說你要來南部旅遊,而你的膚色,一看就是剛剛晒黑的。

你手指上有墨水的印跡,表明長期伏案工作,有可能是個作家……洋洋灑灑一大篇推理過程的巨集論,柯南道爾聽得呆了,脫口說:你簡直是活的福爾摩斯!馬車伕最後補充了一句:

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旁證,你的行李包上,寫著柯南道爾的字樣!

柯南道爾的同行們著力於刻畫世態人情,其中也有觀察力驚人的。曾有一次,**三位作家高爾基、安德烈耶夫和布寧在義大利某飯館吃飯,三人約好用三分鐘觀察某位顧客,然後輪流說出觀察結果。安德烈耶夫看得最為草率,連那顧客的衣服顏色都說錯了。

布寧說得最細,詳細說到該顧客的領帶有小黑點、小指頭的指甲有點異常,以及臉上的瘡疤等等,並從外貌神情推斷此人是個**。三人詢問飯館的招待員,那人果真來路不明,在附近名聲很壞。——好在,布寧不以算命為生,並不藉此宣揚自己前知多少年,後知多少載。

人們無意中傳達出去的資訊之多,遠遠超出自己想像。不只是善於觀察的他人,靈敏的動物也可以接收到。大約百年前,德國出現了一匹會做算術的馬,能用蹄子如數敲出正確答案(有一次答案是600多,它的蹄子一直敲了600多下);能在人群中準確找到大家要它去認的人。

這匹馬幾乎震驚整個歐洲,人稱聰明的漢斯。難道說造物主的神奇超越人類常識?真有懂算術的動物?

有心人觀察、研究之後,終於有心理學家揭了祕——當提問者不知道答案時,或者漢斯看不見提問者時,它就無法回答問題。顯然,答案是人們無意中告訴它的。原來,做算術題時,當漢斯的敲擊越接近答案,周圍的人會越好奇和緊張,當敲到答案數字時,提問者往往有無意識的動作,如表情突然放鬆、歪一下頭之類。

漢斯的確是一匹絕頂聰明的馬,它雖不懂算術,卻能精確地觀察人們的細微表情變化。

模糊語言  有些東西,甚至不用細看就知道——因為那是人之常情。

多年前我初次去上海,游龍華寺時有算命先生要給我看相,追著我一路遊說:「小姐你一看就是心很善的人。你待人很好,可是別人有時候對不住你……」乍一聽覺得他說得還真準。

後來轉念一想,估計他對誰都這麼說。人生在世,付出而沒有得到回報的感覺,誰沒有過呢? 「祝你平安」的歌中有幾句唱詞:

「你的所得,還那樣少嗎?你的付出,還那樣多嗎?」這首歌那麼流行,也得益於道出了幾乎所有人的心聲吧?

這種對人之常情的描述,可稱之為fim,miw。這是一個英文縮寫:father is man, mother is woman。

如果有人過來說:你爸爸是男的,你媽媽是女的。大約不會有誰認為此人眼光獨到或未卜先知。

但換成泛泛的性格特徵描述,卻很多人會當成那是自己獨有的,認為算得很準(巴楠姆效應,barnum effect)。早幾年就碰到過別人在**中向我稱讚屬相算命的準確,問他準在**,舉例說明是:有一點特別準:

說屬兔的人不喜歡聽人批評。我屬兔,我就不喜歡別人批評我啊。——我在**這頭不免失笑:

我不屬兔,也一樣不喜歡聽人批評哦。  概率  有些事情或事態發展,雖非盡人如此,卻也常有大致的概率。記得見人撰文說起,有女友在婚姻危機時找了當地多個有名的算命者推算。

後來她去問女友算得準不準。女友淡然回答:我是要問離合,反正就那麼兩種結果,分手,或者不分。

找十個人,總歸有一半會說準的。——想起來不免如那文章作者一般,湧起一片同情。明知虛妄,但病急亂投醫,虛妄的也要去聽一聽,聊以安慰自己。

不過同情之外,也有欣賞佩服在,概率觀念如此清楚的人,不見得很多。

關於因果  的確,事有偶然。但在判斷力不那麼清晰時,很可能就把偶然當成了因果。

聽過的驚歎推算準確的一個例項,是說鄉村中老奶奶病重昏迷,藥石無靈,家人束手無策之下,去找了當地的巫師/風水先生。結果說需要略加修繕祖墳。修了一下祖墳之後,老奶奶忽然醒轉,可以喝粥了。

講這故事的人斷然道「沒有別的解釋!巫師看得真的很準!」

偏生我不相信「沒有別的解釋」。我很好奇:假如我來自偏遠地方,不瞭解醫藥。

到了北京忽然偏頭痛發作得很厲害,人家給了我止痛片,但吃下去一刻種之後頭還是痛,於是我相信這藥沒用,開始焚香禱告各路神仙……假設折騰了三刻鐘之後,頭痛慢慢減輕,當我祈禱到觀音菩薩保佑時,頭不疼了。由於我不知道吃下去的那種止痛片通常要一個小時才奏效,我根據親身經歷總結說:還是神仙比現代醫藥要靈!

觀音菩薩又比所有其他神佛更靈!——這話,可不可信呢?

曾有科研人員直言不諱對我說:很多人歸因做得很差。不然心理學的研究就簡單多了。

自我實現的預言與期待效應

傳說中,趕考的書生遇到人家出喪,自覺大不吉利,恐怕高中無望。遇到算命者點撥說:棺材棺材,那是「升官發財」呀!書生大喜,進京一考,果然金榜題名。

這樣一看,有些所謂「算得準」的例子,是用到了當事人自己的信念啊。做事成敗,事態發展,只在人的一念之間。你怎樣信仰,便怎樣生活。

聽過一位高中教師諄諄教導學生高考前別太緊張,並舉例說道:往年體檢中,曾有一次,醫院誤把馮京做馬涼,將某考生的疾病錯放在另一健康考生的體檢結果上。幾周後複查時,原本有該病的馮京,心無掛礙居然平安無事病痛全消;錯背了別人病情的馬涼,卻因精神負擔重,真的已得了該病,需要**。

——相信了自己是怎樣的人,就容易成為這樣的人。這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不單對自己的態度會產生影響,對別人的態度也會左右他人。20世紀60年代,美國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和助手在一所小學裡,聲稱評估學生們的未來發展前景,並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學生的名單神神祕祕交給教師們,還要求嚴格保密。

名單上並不全是老師們熟悉的好學生,心理學家對此的解釋是:評估的是發展前途如何,不是目前的表現。戲劇性的事情發生在八個月之後,心理學家回到這所小學檢查實驗進展。

當初名列「有發展前途」榜單的學生們果然成績進步、性格更開朗活潑、跟老師的關係也更好。當教師們歡喜讚歎心理學家的評估驚人準確時,研究者揭開了出人意料的謎底:其實那份名單是隨機選出來的,跟所謂評估一點關係也沒有。

真正影響這些學生表現的,是教師們相信他們有發展前景後,無意中流露出的對「天才學生」的關愛和期望。這些信任、鼓勵和正向的期待,改善著師生關係,激發出這些孩子的自信和學習熱情。這類教師的期待影響學生表現的現象,是期待效應——科學實驗有倫理限制,沒有做也不可能嘗試交一張「絕無發展前途」的名單給教師。

可是,我們是不是都看到過教師或父母輕易做出這樣的判斷:「這孩子沒什麼發展,教不會!教不好!

」父母和教師們,在怨孩子不夠爭氣、不夠聽話時,瞭解自己的期待對他們有怎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嗎?在雙方關係中處於強勢的一方,知道自己無心流露出的喜惡或判斷,對相對弱勢的那一方有怎樣的塑形嗎?

二、性格決定命運?什麼決定性格?

一再被人「好心當成驢肝肺」;在感情中反覆遇人不淑;人際關係以差不多的方式多次斷裂……那通常不是命運,而是當事人自己都不知道無意中在教會別人如何相待。有一個老笑話說:一隻小烏龜和一隻大烏龜在房間裡喝可樂,喝著喝著只剩一杯了。

於是大烏龜說:對面房間裡還有很多可樂,你去拿來我們再一起喝吧。小烏龜不肯,怕自己被支開,然後這杯可樂被獨吞。

大烏龜保證一定會等它回來。於是,小烏龜去拿可樂了。大烏龜在房間裡等,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他想小烏龜是不是找到了很多可樂自個兒喝得很開心啊?

三個小時過去了……越想越生氣的大烏龜忍不住了!他走到可樂前拿起杯子,正要喝,門 「砰」一聲推開了,憤怒的小烏龜站在那兒控訴:我就知道你會一個人偷喝可樂的,守了三個小時終於被我逮到了!

——故事中的角色當然不知,這種「終於逮到了」的關係模式,乃是自己所造成,如果他不改變,同樣的事情一定還會再次發生。

在這個意義上,人的行為反應,可以解釋,可以**。行為模式分析的一個應用例項,是犯罪心理學家對同一人的連環做案,根據作案手法做剖繪,推斷嫌疑人的特徵,來協助**破案。讀過國外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心理學家推斷:

案犯約四五十歲,蘇格蘭人,單身,與一兩個姊妹同住,衣著保守(穿雙排扣西裝之類)……當**找到案犯時,這個與姐姐同住的中年單身蘇格蘭人前來應門,穿的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雙排扣西裝!

人的思想行為會模式化,自然界和社會時局發展也有其規律性。流傳千古的三國故事「借東風」,如果確有其事,那是諸葛亮把握住了天氣變化的規律。所謂「能掐會算」,是後人神化或附會而已。

武俠大家金庸,在香港寫過數十年社評,多次在時局還不明朗時對各國的局勢發展做出準確**。世人驚歎聲中,他解釋說他熟讀《資治通鑑》,從史書中瞭解到政局變化的規律,太陽底下並無新鮮事。並且謙虛了一句說,由於《明報》是他自家辦的報紙,但凡**準確的,以後證實了便大報特報;也有些沒說準的,自己便不再提,大家自然也就忘了。

——再紛繁多變的事物,畢竟都有其規律和法則。

所謂命運,會有一些東西無法選擇——出生的時間、地點和家庭。會有一些東西難以控制——偶發的外部事件。但歸根結底,生命的品質,不在於發生什麼,遇到什麼,而在於能否投入地體驗,盡情地創造。

始終記得初讀《心理學與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看到的對心理學的詮釋:對心理現象和行為做出描述、解釋、**和控制,而終極目標是要增進人類的福祉。要「轉運」、要改善現狀、提升生活品質,不外乎瞭解和尊重規律,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吧。

為什麼心理學要學物理化學,學心理學要學化學麼

心理學屬於理工學科而不屬於人文學科 這個要追溯到馮特建立實驗心理學的源頭。當時心理學要想擺脫哲學,在科學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須採取區別於哲學的內省法來作為自己的一種方法。所以,馮特用實驗法控制內省法,讓心理學得到更真實更確切更有說服力的資料。從那時起,心理學就走上了實驗科學的道路。而心理學一開始的研究...

心理學怎麼學,如何自學心理學

心理學這門學科很有自己的獨特的特點的。初涉入心理學領域的朋友常常都有這樣的感慨,心理學太雜亂無章了,學派林立,理論體系一個接一個,而每個體系都不那麼完美,都有缺陷,分支學科太多,很多學科沒有自己的體系,甚至連對本學科的研究物件都爭論不休。有人甚至這樣認為 在心理領域,一個人是容易成功的,同時也是最難...

學心理學的能做什麼工作學心理學能做什麼工作?

心理學就業情景 第一,普通高校,這是心理學研究生畢業以後的主要去向。高校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紛紛開設心理學的公共課,心理學碩士擔任起高校心理公共課的老師。這無疑擴大了心理學研究生的就業面。對於心理學碩士來說最好的就業方向之一是進入心理學系和教育系成為一名心理學老師。但是,隨著博士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