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自然而然
名是比較早的,字較晚,成年之後就平輩之間的稱謂,就不能直呼其名了,長輩也會稱呼字,以示對人的尊重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的人名和字的關係是:字是人名的解釋拓展。比如關羽。字雲長。雲長是對羽的解釋。
中國古人的「名」和「字」的關係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請採納,謝謝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
「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
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覆斟酌。
《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
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
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裡,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唸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絡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複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
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絡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後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
古人的名和字意思有一定的聯絡?
4樓:蓴灬叔
古人的名與字是有關係、關聯的。字是從名上派生出來的,它對名有表述、闡明的作用,所以又叫「表字」。字所解釋的是名的性質和含義,所以也叫「表德」。
名與字的關係,有的是意義上的聯絡,有的是意義上的相輔,有的是意義上的相反。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取自古典古籍。
5樓:匿名使用者
取字到底有多大的學問呢?古今取字的方式,至少有十一種之多,茲簡介如下∶
名與字的意義相同或相近,為最常見的手法。
例∶諸葛亮字孔明、陶淵名字元亮......
名與字意義互為補充說明,字往往由名引申而來。
例∶白居易字樂天、張飛字翼德......
名與字的意義相對或相反。
例∶曾點字皙、朱熹字元眛、晏殊字同叔、張潮字山來......
名與字字型結構互相關聯,將名析分為二字,在組成字。
例∶劉侗字同人、舒位字立人......
表兄弟排行,依伯〔孟〕仲、叔、季順序。
例∶班固字班孟堅、孫權字仲謀、薛福成字叔耘、賀知章字季真、王之渙字季凌......
表字系男子美稱"子"字。
例∶司馬遷字子長、孫楚字子荊、揚雄字子云......
表字系"公"、"元"、""文、"德"等褒義詞。
例∶王冕字元章、孔融字文舉、劉備字玄德......
出字古典經籍與詩詞名句。
例∶曹操字孟德〔夫是之謂德操〕、錢謙益字受之〔謙受益〕......
用以表仰慕知情。
例∶顏之推字介〔介之推〕......
寄託抱負追求。
例∶康有為字廣廈〔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寄託父母願望。
例∶孔丘字仲尼〔禱於尼丘〕、徐志摩字又申〔父親字申如〕......
6樓:於安乾
7樓:匿名使用者
名是父母起的,字是後起的,也有根據愛好和理想自己起的
例如,屈原名平字原,你應該可以瞭解它們之間的聯絡了.
8樓:解答可以解答
沒什麼聯絡啦.名是父母起的,從出生開始就伴著自己啦.
字是後起的,不用和名字有什麼聯絡,
比如說辛棄疾,字『幼安』,他很仰慕前輩詞人李清照,李字『易安』,辛棄疾取字『幼安』顯然是效仿李清照.
9樓:狂顛書生
名是父母起的,字是後起的,也有根據愛好和理想自己起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皆有「字」,《禮經》就有「男子二十冠而字」的記載。「字」的意義,是「表其取名之義」,一般用自己的字來解釋名字。如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唐詩人孟郊,字東野。
孟子,名軻,字子輿。軻和輿都與車有一定的聯絡。李白字太白。
諸葛亮字孔明,班固字孟堅,岳飛字鵬舉。
11樓:匿名使用者
不,名是父母起的,字是上學時先生起的
中國古代名人名與字的關係
12樓:匿名使用者
名和字也有取其意義上相同或相近的。如:
一、王延彬,字表文,審
13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有名有字,舊說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男於二十歲成年舉行冠禮(結髮加冠)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計嫁舉行並禮(結髮加並)時取字。名和字一般都有意義上的聯絡。
如:宰予,字子我;諸葛亮,字孔明;岳飛,字鵬舉。歸納起來,古人名與字的關係
要有下面三種情況:
1.名與字的意義相同或相近。此類最常見。例如:
(1)屈原,名平,字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
(2)班固,名固,字孟堅。「固」和「堅」都有「堅定不動搖」之義。
(3)蔡琰,名琰,字文姬。琰:美玉。姬:古代對女子的美稱。
(4)歐陽修,名修,字永叔。修:長。永:本指水流長,引申為長。
(5)秋瑾,名瑾,字睿卿。瑾、睿,皆為美玉也。
2.名和字的意義相反或相對。此類較少。例如:
(1)曾點,名點,字皙。《說文解字》:點,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2)韓愈,字退之。「愈」與「退」意義相反。
(3)晏殊,名殊,字同叔。「殊」與「同」意義相反。
(4)朱熹,名熹,字元晦。熹,明亮;晦,昏暗。
(5)顧炎武,名炎武,字寧人。武,泛指干戈之事。寧人,使人們相安無事。
3.名與字的意義相關。由於詞義的變遷,有的名和字在今天已經不容易看出它們之間的聯絡。如果名和字之間只是一種偶然的聯絡,則更不易看出它們的關係了。
(1)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記·孔子世家》:紇與顏氏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
(2)孟子,名軒,字子輿。《說文·車部》;軻,本義為接軸車。輿,古代馬車車廂。
(3)蘇軾,名軾,字子瞻。軾:車前供人憑倚的橫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君馮(憑)軾而觀之」。
(4)蘇轍,名轍,字子由。轍,車輪碾過的痕跡。由,經歷,經過。《論語.為政》:「視其所以,觀其所由」。
(5)張岱,名岱,字宗子。岱,泰山的別稱,也叫岱宗,岱嶽。
韓愈的字是退之,他的名與字之間是什麼關係?
14樓:森海和你
古人的名和字是有聯絡的,就是所謂表字,一般字是名的同義,也有相反意義的。韓愈,字退之,就是取了反義。
擴充套件資料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
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
元豐元年(2023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15樓:辛蘋
這是古人起字的一種方法,叫反義相對,就是名字和字意思相反。愈是向前,退是向後,正好相對。又比如:
衛人端木賜,字子貢。上賞給下叫「賜」,下獻給上叫「貢」,意義恰好相對。楚將唐昧,字 子明。
昧,昏暗的意思,與光明正相反。
16樓:王凱諮詢**
再我國古代,人一般是有名有字,名與字大多有意義上的聯絡,如屈原名平字原,是取《爾雅.釋地》中廣平曰原的句子;王維字摩詰,因為王維信奉佛教,名字出之《維摩詰經》......這樣,你就會明白了.
古人的名字中的「字」和「號」是什麼意思
17樓:秦時奏凱
字是表字,號相當於別稱。
古人剛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長大以後要取字,兩者相連,通稱名字。關於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應奎曾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
」意思是說,名是用來區分彼此的,字則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質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樣。一般說來,古時候,名是階段性的稱呼,小時候稱小名,大了叫大名。
等有了字,名就成了應該避諱的東西,相稱時也只能稱字而不稱名。 名與字在多數情況下共同構成一個人的代號,儘管用途不盡相同,二者之間還是有聯絡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與字內容毫不相干的情況幾乎見不到。
如三國時的名將張飛,字翼德,在這—名字中, 「飛」是名, 「翼德」則是對「飛」的解釋,因為 「飛」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動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名與字之間也有聯絡,即「居易」是因,「樂天」是果,只有居處安寧,才能知命而樂天。
古人的名有多種種類,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們取字非常簡單,往往只取一字,與「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齡階段的字相連。如孔子**顏回字子淵,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這些名字中的「淵」、「牛」、「弓」就是他們的字。
當然,有些人取字時乾脆只用一字,不加別的字辭,如陳勝字涉,項羽字籍等即是。東漢以後,人名取字才越來越講究,情況也越來越複雜。人們在有了名以後,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
有些人在取字時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則」、「思賢」、「師亮」等等;有些人則寄託對當事人的厚望,取字「溫叟」(長壽不天)、「永全」等等。這些,無不含有深刻的意義。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開始取號。
對此,《周禮》解釋說,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早期的號具有這一特點,有號的人多是那些聖賢雅士。如老子別號廣成子、范蠡別號鴟夷子皮等。
先秦時期有名字又有號的人並不太多,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取號的人仍不很多,名載史籍者僅有陶潛別名五柳先生、葛洪別號抱朴子等數人。但是,到了隋唐時期,伴隨著封建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在名、字之外另取別號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皆屬此類。
到了宋代,取號之風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熟知的《水滸傳》108將個個都有別號,正是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風氣。明清人更把取號視為一種時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
正如清人凌楊藻在《蠡勺編》一書中記載的那樣,其時「閭市村壟,嵬人瑣夫,不識字者莫不有號,兼之庸鄙狂怪,鬆蘭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則必『水』,伯『鬆』則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聞婦人亦有之,向見人稱『冰壺老拙』,乃嫠媼也」。甚至一些落草為寇的盜賊也有別號。
如上述書中舉了一個縣官審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說明問題。這一例子說,一位縣官在審理一樁竊案時,責難犯人為自己開脫罪責,犯人突然說道:「守愚不敢。
」縣官不解其意,一問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稱別號。 在用字上,取號與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數多少的限制。從已知的歷代別號來看,有2字號,也有3字、4字號,甚至還有10餘字、20餘字的別號。
如清代畫家鄭板橋的別號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至於宗教界的一位叫釋成果的法師,別號的字竟達28個之多,即「萬里行腳僧小佛山長統理天下名山風月事兼理仙鶴糧餉不醒鄉侯」。一個人的別號竟然用了近30個字,真可謂古今一大奇觀。
因為古人取號有較大的隨意性,並且不必加以避諱,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飽受***和避諱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們在名字之外更取別號來表現自己。當時的大多數人都取一個別號,但有些人的別號也有好幾個。如清初畫家石濤法名弘濟,別號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滌子、瞎尊者,達4個之多。
古人姓名中名和字在意義上大多有一定關聯嗎
當然有咯 1 意義相同的 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係,所以又叫 並列式 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樊須,字子遲。須 遲都是 待 義。張衡,字平子。衡 平義同。陸游,字務觀。遊 觀義同。曾鞏,字子固。鞏 固義同。...
電場強度和電勢的區別在物理意義上有什麼體現?或者說有什麼意義
電場有兩個基本性質 一是力性質 一是能量性質。電場強度是描述電場的力性質 即對電場中的帶電體有力的作用 而電勢差與該物體電荷量決定在電場中電場力對物體做功的多少 電場強度的物理意義是?就是電場線的密度啊 用來表徵電場的強弱 即對每單位電荷的電場力 by 一定要注意方向和電荷屬性 他用來表示 對電荷作...
古人的名和字一定有聯絡嗎?古代字和名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古人取字的根本原則就是 字 要與 名 有意義上的聯絡。名是一個人的特稱,一般都是由長輩起的。名字的含義很多,但一般是長輩對下輩寄託的希望。比如西漢名將霍去病,當時長輩為他起這個名字的時候,或許就是希望他一生身體健康,遠離疾病。字,是 名 的衍生產品,往往是對名的補充和說明,含義相近,比如諸葛亮字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