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我國用過的土地分類系統有哪些?其特點如何?聯絡如何

2021-03-20 20:52:56 字數 4746 閱讀 8707

1樓:仔軒時代

土地分類是指在研究、分析各類土地的特點及他們之間的相同性和差異性的基礎上劃分土地型別,土地分類的目的是如實反映土地的利用現狀,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為科學管理提供根據。根據土地的特性及人們對土地利用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分類系統。我國主要採用三種土地分類系統:

一是土地自然分類系統,可以根據土地自然特性的差異性分類,也可以根據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類,還可以根據土地的自然綜合特性分類;二是土地評價分類系統,主要根據土地的經濟特性分類;三是土地利用分類系統,主要根據土地的綜合特性分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我國土地分為三大類,即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為了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在上述三種分類的基礎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又將土地作了更進一步的分類。2023年制定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規定了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及含義,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應用的就是土地現狀分類體系。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中將全國土地分為8大類、46小類。8大類土地是: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

2023年釋出的《城鎮地籍調查規程》規定了城鎮土地分類及其含義,城鎮地籍調查及村莊地籍調查應用的就是城鎮土地分類體系,在城鎮土地分類體系中,將全國的土地分為10個一級類、24個二級類。10個一級類土地是:商業金融業用地,工業、倉儲用地,市政用地,公共建築用地,住宅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水域用地,農用地,其他用地。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需要,有效實施城鄉地政統一管理,進一步明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範圍,國土資源部於2023年制定並公佈了城鄉統一的《土地分類》(試行),原《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中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及含義」和《城鎮地籍調查規程》中的「城鎮土地分類及含義」同時停止使用。試行的《土地分類》採用了**分類體系。(1)一級類設三個,即《土地管理法》規定的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這三大類的界定嚴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第4條第3款的規定。

(2)二級類設15個。原土地利用現狀分類8個一級類中的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及新設的「其他農用地」等5個地類共同構成農用地;原城市土地分類的商服、工礦倉儲、公用設施、公共建築、住宅等5個一級類及原來兩個分類中都有的特殊用地、交通用地(除農村道路)和從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的水域中分離出來的水利建設用地等共8個地類構成了建設用地;原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的未利用地(除田坎)和未進入農用地、建設用地的其他水域共同構成了未利用地。(3)**地類設71個。

這些是在原來兩個土地分類的二級地類基礎上調整、歸併、增設而來的。

農用地是指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農用地具體可分為5種:1)耕地;2)園地;3)林地;4)牧草地;5)其他農用地。

建設用地是指建造建築物、構築物的土地,具體的可以分為8種:1)商服用地;2)工礦倉儲用地;3)公用設施用地;4)公共建築用地;5)住宅用地;6)交通運輸用地;7)水利設施用地;8)特殊用地。

未利用地是指農用地和建設用地以外的土地,主要包括兩種:1)未利用地;2)其他土地。

其特點: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一多三少」,即總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質量的耕地少,可開發的後備土地資源少。 (1)絕對數量較大,人均佔有量小。我國內陸土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土地面積的7.

1%,排在俄羅斯和加拿大之後,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國人均土地面積僅相當於世界人均土地佔有量的1/3,人均耕地面積(1.4畝)僅相當於世界人均耕地佔有量的40%。 (2)各類土地資源分佈不平衡,土地生產力水平低。

我國地形錯綜複雜,地貌型別多,土地分佈是山地多,平地少,海拔小於500米的土地面積只佔土地總面積的27.1%。特別是水資源充沛、熱量充足的優質耕地僅佔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而且90%以上分佈在溼潤、半溼潤的東南部地區。

在全部的耕地中,高產田只佔總耕地面積的20%,中產田佔40%,低產佔32%。 (3)宜開發為耕地的後備土地資源嚴重不足。我國耕地後備資源潛力約為2億畝,真正可以開發為耕地的只有1億畝左右。

我國關於土地方面的基本國策是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2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意思嗎?太模糊了

我國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有哪些

3樓:廖佳一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採用一級、二級兩個層次的分類體系,共分12個一級類、56個二級類。其中一級類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礦倉儲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特殊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其他土地。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確定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嚴格按照管理需要和分類學的要求,對土地利用現狀型別進行歸納和劃分。一是區分「型別」和「區域」,按照型別的唯一性進行劃分,不依「區域」確定「型別」;二是按照土地用途、經營特點、利用方式和覆蓋特徵四個主要指標進行分類,一級類主要按土地用途,二級類按經營特點、利用方式和覆蓋特徵進行續分,所採用的指標具有唯一性;三是體現城鄉一體化原則,按照統一的指標,城鄉土地同時劃分,實現了土地分類的「全覆蓋」。這個分類系統既能與各部門使用的分類相銜接,又滿足當前和今後需要,為土地管理和調控提供基本資訊,還可根據管理和應用需要進行續分。

本分類系統能夠與以往的土地分類進行有效銜接,不至於造成土地基本資訊「斷檔」。

據國土資源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由於客觀歷史原因,多年來,我國土地資源分類標準不統一,土地資源基礎資料數出多門、口徑不

一、資料矛盾,對於國土資源規範化管理和國家巨集觀管理科學決策帶來了不利影響。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的統一,將避免各部門因土地利用分類不一致引起的統計重複、資料矛盾、難以分析應用等問題,對於科學劃分土地利用型別、掌握真實可靠的土地基礎資料、實施全國土地和城鄉地政統一管理乃至國家巨集觀管理和決策具有重大意義。

述評:從國家標準的高度提升我國土地管理水平

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記者王立彬)《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出臺,是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的一次歷史性突破。邁出這一步,為今後科學劃分土地利用現狀型別提供了技術保障,對於國家掌握真實的土地資源資料、全面摸清土地資源利用家底、為國土資源科學化管理乃至國民經濟巨集觀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資料支撐具有重大意義。

實行統一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在發達國家已成慣例。由於歷史原因,長期以來,我國土地資源分類標準不統一,國土、農業、林業、建設、水利、交通等相關部門,分別建立了不同的土地調查、統計分類體系,分類內涵、體系、口徑不同,對同一地類的認定、調查、統計結果往往相差很大,造成土地調查統計重複、數出多門、資料矛盾。土地分類標準不統一,一方面嚴重製約了國土資源統一規範管理,另一方面也導致國家難以全面、系統、準確掌握全國土地資源利用現狀,給國家巨集觀管理帶來不利影響。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土地利用狀況日益複雜,掌握真實可靠的土地資源資料,成為加強和改善巨集觀調控、落實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關鍵。《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出臺,意味著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從過去的行業標準上升到國家標準,今後這一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將在全國範圍內統一執行,全國各部門,各專業,各省、區、市,各企業,各單位都應遵守這套標準,為國家科學規劃和決策提供更準確、可靠的資料支撐。

從某種角度看,土地利用現狀也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土地利用分類系統化、標準化,是人們對土地資源認識深化的表現,是利用土地資源造福人類社會水平提高的表現。科學嚴謹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關係到土地資源的合理、可持續利用,關係到土地利用型別結構的優化以及土地資源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綜合發揮。

各地各部門要以《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出臺為契機,進一步推動我國土地資源管理規範化,開啟我國土地資源永續利用的新紀元。

國有土地用途分類有哪些

4樓:法妞問答律師**諮詢

我國的土地性質有兩種:

一種是國有入地,另一種是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

國有土地使用權是指國有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入地並取得收益的權利,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取得方式有劃撥、出讓、出租、入股等,有償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出資、抵押和繼承。

農民集體土地使用權則是指農民集體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入地並取得收益的權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土地性質分五類:

商業用地、綜合用地、住宅用地、工業用地和其他用地。

在我國,土地使用權的主體廣泛,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民集體和公民個人,以及三資企業,凡具備法定條件者,依照法定程式都可以取得土地使用權,成為土地使用權的主體。

土地分類

土地調查應當採用土地分類國家標準

中國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5樓:

1、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最顯著的標誌。每個漢字都有其形成演變的歷史。獨特的楹聯通過獨特的書法表現出來,鈐印上獨特的名章與閒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裝飾。

其他諸如中華繪畫、建築,以至飲食、服飾等,都有其極強的個性。

2、中國文化具有主體性

即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梁漱溟說:「中華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

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3、中國文化具有持續性

即既成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

4、中國文化具有多元性

中國文化是由不同的異質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本來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地域文化,後來才合成一個大體統一的華夏文化。到公元一世紀初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大多數的時間裡,在中國儒、道、釋三種文化是同時並存的。

5、中國文化具有變通性

留下了許多選擇的空間,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中國人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民間就變成了一個詞兒叫變通,什麼都可以變,什麼都可以通。在中國,法律上允許的和法律上禁止的都可能禁止,也可能允許,很靈活。

我國古代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有哪些主要方式

不同民族之間通婚,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或者一族統治另一族,實行民族同化 雜居 通婚 入侵 北魏時期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徑為 民族遷徙 魏晉以來,匈奴 鮮卑 羯 氐 羌等族大批內遷,他們在北方各地和漢族人民雜居相處。聯合鬥爭 西晉末年統治者對各族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十六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北方經濟破壞,人民...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商路有哪些,自古著名的商人有那些 中外的都行

1 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 新疆,到中亞 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 西北絲綢之路,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 中道 北道三條路線。2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 滇藏兩路,連線川滇藏,延伸...

我國曆史有幾大明君,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明君

1 耳熟能詳的明君 千古一帝 秦始皇 布衣皇上 劉 邦 文治武功 劉徹 盛世明君 李世民 風流女皇 武則天 士兵皇帝 趙匡胤 大明太祖 朱元璋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開創盛世 康 熙 一代明君 雍 正 風流倜儻 乾 隆 2 詳解 明君,指英明的君主。出處 左傳 成公二年 大夫為政,猶以眾克,況明君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