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與人

2021-03-21 07:59:48 字數 4598 閱讀 9300

1樓:閃神無敵

b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資訊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判斷出備選項的內容a d兩項強調的是人與人關係和諧的重要性, b項強調人自身關係的和諧符合題意,c項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答案選b。

點評:本題主要涉及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思想內涵的考查,高考的考查角度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①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內涵②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③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民本思想和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異同比較④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中精華的繼承。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包括哪些內容

2樓:柒月黑瞳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和諧」思想,這些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可資利用的重要思想資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書?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諧,無相倫也,神人以和」的記載,《左傳?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樂之和,無所不諧」。

其後,「和諧」逐漸成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哲學概念,並進而演進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和中華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就其主體而言,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中國傳統思想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依歸。莊子進一步發揮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遊》)強調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保持協調,從而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齊物論》)的境界。道家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主張有機地、整體地去看待天地間的萬事萬物。

儒家對「天人合一」的思想進行了許多闡發。《禮記?中庸》中說: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強調天、地、人和諧發展。人不是萬物的主宰,而應實現天人協調,「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周易?

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張載在總結前人「天人為一」、「天人相參」說的基礎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並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命題,指出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一個和諧的宇宙家庭,人與人是兄弟,人與物是朋友,相互之間應該親密無間,共存共榮(《西銘》)。

這種「民胞物與」的境界,既是張載廣大深厚的宇宙情懷的表現,也是中國傳統「和諧」思想的重要內涵之一。

2.和為貴:人際關係和諧的思想

在人與人的關係上,中國傳統和諧思想主張「和為貴」,寬和處世,從而創造人際和諧的社會環境。《尚書?堯典》中,就有人與人之間應當如何和諧相處的記載。

孔子一生都在研究人際關係,不但提出了「和為貴」的價值取向,而且提出了忠、孝、誠、信、敬、愛、仁義、道德等準則。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人小同而不和」,(《論語?

衛靈公》),可見,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於以寬厚處世,協和人我,從而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孟子也十分重視人與人的和諧關係,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並以他的「性善論」為基礎闡述他的人和思想,認為只要把人的先天本性推及於每個人,就能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的和諧社會,從而實現「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運》)的大同社會。

3.神形合一:個體身心和諧的思想

個體身心的和諧,在中國古代,也稱人的神形合一,主要是指人生在世,要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態,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人格,以實現個人身心的和諧。

儒家要求人們三省吾身,反求諸己,盡心知性,自我修養,從而進入一種高尚而又和諧的人生境界。故此,儒家十分重視修身作用,認為普天下的人都應以「修身」為本。其中對於「君子」即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形象,更是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以孔子的「君子」標準為例,他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戒之在色;及其壯也,戒之在鬥;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論語?

季氏》)君子又有「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子罕》)君子又有「五美」:「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

堯曰》君子又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穎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

季氏》)

道家主張「衝氣以為和」、「和其光,同其塵」,要求人們擦去世事紛爭落在自己心靈上的俗塵,以一顆淡泊明淨的心靈看待外物與自己。老子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老子》)第10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老子》第56章),強調人之形體與精神的合一,這樣,就能「削除個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閉隔閡,超越於世俗偏狹的人倫關係侷限,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從而達到個體身心的和諧。

4.協和萬邦:民族關係、國家關係和諧的思想

在處理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上,中國傳統和諧思想主張「協和」而非「征服」,即在平等基礎上,和平共處、親善和睦。《尚書?堯典》中說堯對九州的政策採用「親」,對百姓的政策採用「平章」,對萬邦的政策採用「協和」。

《周易?乾卦》中說:「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即主張萬邦團結,和睦共處。孔子也提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又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即來之,則安之」(《論語?

季氏》),主張以交往感化外邦,反對輕率地訴諸武力。孟子則提出「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主張「以德服人」(《孟子?

公孫丑上》),提倡王道,反對霸道。

總之,在建立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個人內心和諧以及國家民族關係的和諧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包涵著非常豐富的思想內容,這些思想雖然有其時代的侷限性,但只要我們堅持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就一定能使其進一步發揚光大,對我們當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有益的推動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包括哪些內容

3樓:柒月黑瞳

中國傳統文化關於天人之際的論辯與實踐,奠定了以儒家仁學理論「天下歸仁」為核心、「和而不同」為原則的和諧文化精神,其主要內容為:以「仁」為本的身心和諧觀、由己及人的群體和諧觀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和諧觀。

一、以「仁」為本的身心和諧觀

對於「仁」的理解,歷代的思想家在根本上都贊同這樣一個內涵:「人之所以成為人的理由與標準,是人天賦的內在本質的不可改易和不容偏離的原則性規定。根據「仁」的要求,人要修身養性,從而實現個人的道德完善和境界提升,並以此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於人與自然的和諧。

所以,以「仁」為本的身心和諧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首先,身心和諧的重要性體現在治國平天下中的基礎性作用。孟子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大學》也強調:「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其次,身心和諧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主體的內在要求方面。

傳統的和諧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認為是主體本性要求主體修身養性從而達到和諧:對上,有孟子把君主的身心和諧即「仁」與國家的興衰緊密聯絡,「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對下,有荀子主張國君的「仁」教化「臣下百吏至於庶人莫不修己而後敢安正」。

通過孟子和荀子的論述,主體的身心和諧有了內在的正當性。

二、由己及人的群體和諧觀

修身以成仁是天下歸仁的基礎,由己及人、實現群體和諧則是天下歸仁的關鍵。孟子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在很大程度上就有群體和諧的意味,即個體在修身的前提條件下通過感染帶動他人修身實現群體和諧。至於如何「由己及人」,孔夫子的「安人」思想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途徑,即曾參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就是積極作為,將好的東西推薦給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則是消極的不作為,不要將自己厭棄的東西強加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恕之道,由己及人的群體和諧觀是對「仁」在群體層面上的闡述,在傳統文化層次上,「仁」既是家庭等級倫理的需要,也是政治和社會倫理要求。首先,傳統文化宣揚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的直接目的是「齊家」,因此,由己及人必須先在個體家庭中實踐,即維護等級尊卑家庭的群體和諧。其次,在家庭和諧的基礎上,「仁」開始由「家」向「國」過渡,在孟子的竭力推廣下,「仁政」理念進人了統治階級的生活,仁政「安人」、保國、平天下。

再次,「仁」作為社會倫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普遍友愛的意義,即所愛之人從家人開始向外普及,最終達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中國傳統文化長期追求思維的整體性和政治上的大一統局面,這也決定了身心和諧和群體和諧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和諧有序、公平正義的社會。

三、「天人合一」的宇宙和諧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哲人天人觀的永恆主題。儘管他們對「天人合一」的理解有著明顯的差異,如老子的匝天論」,荀子的「制天論」,《易經》主張天人調諧論等,但總體上說來,「天人合一」論強調人與自然的一致性,強調規律與行為的和諧性,認為人要以實現天道為己任,體現宇宙大化之流行,強調天道與人道、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絡與和諧統一。

古人對於「天」的頂禮膜拜源於對強大自然的恐懼和敬畏,人們在逐漸揭開「天」的面具後,仍然堅持了對「天」的多樣化理解,這主要是沿著「自然」之天與「倫理」之天兩條線路發展,前者以道家為代表,後者以儒家為代表。此後,「天」既是宇宙萬物的生命起源,也是人倫道德的價值本源。在倫理之天與人相通、引領人的行為向「人」發展的同時,自然之天也與人相融,強調自然對人的重要性和人對自然的尊重,這樣「天人合一」把對自然的倫理尊重與對人的人文倫理關懷聯絡起來,在倫理上實現和完成了人道與天道的徹底貫通。

中國傳統文化中「義」的真正含義,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 仁 結合最緊的是 義 人們總是將 仁義 合在一起說。如果泛泛地去談,仁 就是 義 義 就是 仁 不過,如果細分起來,仁 與 義 還是有所不同的。仁 是君子的根本品德,義 是從 仁 的品德出發所遵循的辦事原則。仁義禮智 共同構築了倫理道德的根本。孔子講 義 稱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

中國傳統文化剪紙,中國傳統文化 剪紙 的主要內容

我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 公元前6世紀 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 鏤 剔 刻 剪的技法在金箔 皮革 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 中的剪桐封弟...

急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左右急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400字左右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 價值觀念 行為準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 遺傳性 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 變異性。她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