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商鞅變法
1、時間:公元前356年
2、原因:秦朝社會經濟、軍事實力的發展落後於六國3、主要人物:商鞅、秦孝公、秦惠王
4、目的:富國強兵
5、主要內容: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制。
6、結果和意義:
結果:壯大了秦國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意義: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2樓:染指飄零
時間:公元前365年
主要人物:商鞅
原因:秦孝公決心圖強改革
目的:發展經濟,提高軍隊戰鬥力
主要內容:(1)編制戶口,加強刑罰 (有利於加強**集權)
(2)鼓勵發展農業,獎勵生產(有利於秦國經濟的發展)
(3)獎勵軍功,取消世卿世祿制(有利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同時,觸犯了舊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4)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確立地主階級統治最為關鍵的一項,以法律形式正式確立土地私有制)
(5)推行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6) 整頓秦國社會風俗,強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度,並規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還不分家的,加倍徵收戶口稅
(7)實行二十等爵制度
(8)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互監督,一家犯法,鄰里如不告發,則十家連坐。
結果:積極影響:
(1)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集權制度。
(2)使秦國經濟繁榮,軍力強大;天下人才彙集;軍事勝利,領土擴張,國力強盛。
消極影響:
(3)燔儒書,使大量儒家文化及其他名家學派著作被毀,禁錮世人思想。
(4)重農抑商導致生產力發展緩慢,難以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生長。
(5)實行****集權導致國家逐漸僵化,失去活力,難以進入民主社會。
3樓:匿名使用者
成功的原因
①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商鞅變法的背景、目的、內容、結果、意義。
4樓:
【商鞅變法的時代背景】
5樓:雨雪
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產生。新興軍功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
因此,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
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併,秦孝公引進人才,變法圖強。
目的: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開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隸主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了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和壯大了地主階級政治勢力;**集權的實行,鞏固了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統治;發展了封建經濟,壯大了地主階級經濟力量;方便了稅收和交換。
內容:經濟措施:
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範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內容如下:
1)廢井田、開阡陌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3)統一度量衡
政治措施:
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封建**主義**集權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主要內容如下:
1)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2)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
3)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4)推行縣制
5)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結果: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
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最後,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
但變法得以繼續實行下去。
意義:改革必然要觸及既得利益,必然會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對。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維新,都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這也便是改革會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進步性: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侷限性:
商鞅變法中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在一定程度上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並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內行刀鋸,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顯的歷史侷限。
6樓:匿名使用者
法家學說成為商鞅變法的理論依據,秦國落後,客觀上要求變法,秦孝公支援變法,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為商鞅變法提供了經驗教訓。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7樓:京城「老炮兒
商鞅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採取了變革,發展了秦國經濟和軍隊戰鬥力,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8樓:獨行沒趣
商鞅變法的意義
1、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
商鞅變法是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立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2、經濟上:
改變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3、政治上:
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器的只能更加健全,**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4、軍事上:
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為秦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9樓:匿名使用者
分為政治,經濟,軍事三
個方面。
政治:一,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二,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三,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四,嚴明法度,禁止私鬥。
經濟:一,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二,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三,統一度量衡。
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並賞賜土地。
10樓:匿名使用者
內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只有買賣。
2.獎勵頸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3.建立縣制,由**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義(作用):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的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11樓:匿名使用者
內容政治:
1.確立縣制,由
**直接派遣吏治理。
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4.嚴明法度,禁止私鬥。
經濟: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統一度量衡。
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並賞賜土地。
意義(作用)
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後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12樓:彼走茶涼孤獨夜
一、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從法律上維護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於地主經濟的發展。
二:獎勵耕戰,包括獎勵耕織和獎勵軍功兩方面。
三: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3樓:李文林李倩
商鞅變法的那種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各個方面,他主張用法治來治理國家,通過商鞅變法,秦國變得越來越強大,最後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上將是我國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
14樓:happya冰凌
商鞅變法意義:商鞅變法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使秦國國力大增,後來居上,為以後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5樓:匿名使用者
1確立土地私有2廢除井田制3獎勵耕戰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公原前356年
16樓:徐源底一
鞅變法是指戰國時(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商鞅在秦國進行的兩次政治改革。
商鞅姓公孫,衛國貴族,又稱衛鞅或公孫鞅。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實行變法。
變法的主要內容是:獎勵耕織,生產多的可以免徭役;廢除貴族世襲特權,制定按軍功大小給予爵位等級的制度;推行連坐法。
變法令下達後,商鞅以三丈之木置於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於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他又將賞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應募,即獲得五十金,以此來取信於民。當時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師傅公子虔、公孫賈。
商鞅執法敢於不避貴勢,在秦國震動頗大,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新法令推行幾年後,秦國百姓家給人足,國勢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為大良造。兩年後,秦從雍(今中國中西部陝西鳳翔)遷都咸陽,並第二次下達變法令 :推行縣制。
全國共置三十一縣(一作四十一縣);廢除井田制准許土地買賣;統一度量衡,商鞅的兩次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贊同
商鞅變法的時間、目的、內容和影響都分別是什麼呢?急||「」;;
17樓:匿名使用者
1、商鞅變法的時間: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
2、商鞅變法的目的:富國強兵,建立地主階級統治。
3、商鞅變法的內容:
①、廢井田,開阡陌。
②、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③、統一度量衡。
④、獎勵軍功,實行軍功爵制。
⑤、實行什伍戶籍連坐法。
⑥、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
⑦、推行縣制。
⑧、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⑨、強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4、商鞅變法的影響: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鞅變法背景目的內容作用商鞅變法的背景目的內容結果意義。
1 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是分封制崩潰 集權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原有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產生。2 目的 建立地主階級統治 發展封建經濟,增強秦國實力,完成統一大業。3 內容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統一度量衡 建立嚴密...
商鞅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商鞅變法成功或失敗的方法是什麼?
商鞅變法已經成功了,就算商鞅死了,秦國也沒有回到變法之前的狀態。因為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民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一場社會變革是否成功,主要是看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不在於實施變法的人是生還是死,只要沒有人亡政息,變法改革就是成功...
商鞅變法時是哪個皇帝當政,商鞅變法的時間和支援變法的皇帝
商鞅變法是在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商鞅變法有兩次。第一次變法 墾草令 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 一 頒佈實行魏國李悝的 法經 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 二 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