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肉身化刀的人
商鞅是在戰國時期。到秦國時 ,秦孝公在位。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具體內容:
(一)頒佈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 法律, 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
(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 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六)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七)普遍推行縣制,設定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八)遷都咸陽,修建宮殿;
(九)統一度量衡制,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
(十)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
(十一)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1] 這是對第一次變法中「異子之科」法令的補充,也是對社會風俗的規範。
具體作用: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樓:
商鞅(約公元前390~前338)衛國(今河南洛陽一帶)人,原名衛鞅或公孫鞅,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自幼喜好刑名之學,公元前361年去到秦國,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歷任左庶長、大良造等職,執掌秦**政大權達
一、二十年之久。秦孝公曾以於(今河南內鄉東)、商(今陝西商縣東南)十五邑封他,號為商君,故又稱商鞅。
主要內容: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史治理。
歷史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樓:匿名使用者
是秦朝的。
變法的經濟措施:
1.廢井田,開阡陌(簡單說就是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3.統一度量衡
變法的政治措施:
1.獎勵軍功,實行軍功爵制
2.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
3.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4.推行縣制
5.定秦律 燔詩書
作用:商鞅雖然慘遭不幸,但他所開創的變法大業卻因順應了歷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轉之勢,並最終對秦朝的統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樓:
是戰國時期衛國貴族 後來流落到秦國受到秦孝公(秦始皇的五世祖 也就是他爺爺的爺爺的爸爸)的重用開啟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5樓:京城「老炮兒
商鞅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採取了變革,發展了秦國經濟和軍隊戰鬥力,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6樓:獨行沒趣
商鞅變法的意義
1、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
商鞅變法是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立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2、經濟上:
改變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3、政治上:
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器的只能更加健全,**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4、軍事上:
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為秦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7樓:匿名使用者
分為政治,經濟,軍事三
個方面。
政治:一,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二,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三,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四,嚴明法度,禁止私鬥。
經濟:一,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二,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三,統一度量衡。
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並賞賜土地。
8樓:匿名使用者
內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只有買賣。
2.獎勵頸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3.建立縣制,由**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義(作用):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的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9樓:匿名使用者
內容政治:
1.確立縣制,由
**直接派遣吏治理。
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4.嚴明法度,禁止私鬥。
經濟: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統一度量衡。
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並賞賜土地。
意義(作用)
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後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10樓:彼走茶涼孤獨夜
一、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從法律上維護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於地主經濟的發展。
二:獎勵耕戰,包括獎勵耕織和獎勵軍功兩方面。
三: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1樓:李文林李倩
商鞅變法的那種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各個方面,他主張用法治來治理國家,通過商鞅變法,秦國變得越來越強大,最後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上將是我國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
12樓:happya冰凌
商鞅變法意義:商鞅變法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使秦國國力大增,後來居上,為以後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3樓:匿名使用者
1確立土地私有2廢除井田制3獎勵耕戰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公原前356年
14樓:徐源底一
鞅變法是指戰國時(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商鞅在秦國進行的兩次政治改革。
商鞅姓公孫,衛國貴族,又稱衛鞅或公孫鞅。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實行變法。
變法的主要內容是:獎勵耕織,生產多的可以免徭役;廢除貴族世襲特權,制定按軍功大小給予爵位等級的制度;推行連坐法。
變法令下達後,商鞅以三丈之木置於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於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他又將賞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應募,即獲得五十金,以此來取信於民。當時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師傅公子虔、公孫賈。
商鞅執法敢於不避貴勢,在秦國震動頗大,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新法令推行幾年後,秦國百姓家給人足,國勢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為大良造。兩年後,秦從雍(今中國中西部陝西鳳翔)遷都咸陽,並第二次下達變法令 :推行縣制。
全國共置三十一縣(一作四十一縣);廢除井田制准許土地買賣;統一度量衡,商鞅的兩次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贊同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作用是什麼?
15樓:人文與美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意義是什麼?羅胖:其實很簡單!
16樓:球球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分為三條:
1、進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擴大了畝制,重農抑商,獎勵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生產,鼓勵墾荒。
2、普遍推行了縣制,制定了法律,統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集權的君主政權。
3、禁止私鬥,獎勵軍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
作用: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制更加健全,**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秦的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17樓:匿名使用者
政治上:
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管制。
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4.嚴明法度,禁止私鬥。
經濟上: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bo)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統一度量衡。
軍事上: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並賞賜土地。
作用:始秦國國力大增,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一躍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18樓:moulting的故事
商鞅變法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2.獎勵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生產,鼓勵墾荒 3.
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4.禁止私鬥,獎勵軍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
經過商鞅變法大大提升了秦國經濟,軍事力量。廢井田制,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制更加健全,**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秦的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時是哪個皇帝當政,商鞅變法的時間和支援變法的皇帝
商鞅變法是在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商鞅變法有兩次。第一次變法 墾草令 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 一 頒佈實行魏國李悝的 法經 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 二 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
商鞅變法背景目的內容作用商鞅變法的背景目的內容結果意義。
1 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是分封制崩潰 集權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原有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產生。2 目的 建立地主階級統治 發展封建經濟,增強秦國實力,完成統一大業。3 內容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統一度量衡 建立嚴密...
古代的「商鞅變法」有什麼特點,商鞅變法是否成功了 為什麼
主要就是重耕戰,中國古代是農業大國,國家的興旺主要就是看農業,所以商鞅變法中很注重這點,廢除了井田制,還歡迎中原國家的人民到秦國來開懇無主之地,收的糧食除交稅之外,多交稅可換取爵位,這使得秦民有了盼頭,畢竟以前農民永遠都是農民,而現在是有機會可以獲取爵位的。另一點就是戰,商鞅提出 首功 就是在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