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晴天便是安好
正面評價:
嚴格執著的唐僧
唐僧取經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年間,僧人玄奘不顧禁令,前去天竺國取經,費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取回真經,影響深遠,為我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在《西遊記》**中,作者把唐僧這一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一步地刻畫,成為多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
作為**,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大徒弟儘管機智不凡,本領高強,但在連傷「良家三人性命」後,**也不能顧及情面,而將他逐回老家;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讚歎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
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使他終成正果。唐僧,給我們的啟示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反面評價:
唐僧德行不夠,能力有限,深知自己駕不得半片雲彩,身無半點武藝,而自己的這幾個徒弟卻能耐非凡,他們能上天,能入地,變化多端,和諸神眾佛多有來往,想要在他們面前樹立師傅的形象,只有抬高自己的身價。因此,便有了金蟬子轉世一說。雖不是唐僧親口所說,卻滿城風雨,世人皆知,至於是真是假,無從考證。
既然是佛祖**,那麼唐僧的幾個徒弟當然刮目相看,因為他們深知佛祖法力無邊,就連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也曾領教佛祖的神通,被壓在五行山下整整五百年。
身份的特殊使唐僧在四人取經的小組中確立了自己領導者的形象,但是我們知道取經路途遙遠,條件艱苦,唐僧拿不出半兩餉銀,發不出半點福利,而且處處惹麻煩,招徒弟受苦。這種生活如何讓過慣了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孫悟空,貪圖美色和榮華富貴的豬八戒持之一恆呢?還有那沙和尚挑著行李整日疲憊不堪卻心甘情願。
這還是唐僧的高超領導之有術——時刻讓自已的手下有奔頭。取經為何,有何好處?當然是他們師徒最關心的。
難道是為了降妖除魔,造福黎民百姓,恐怕這都是他們所說的大理論,大道理。也是講給別人聽的吧!降妖除魔只是為了掃除取經路上的障礙,至於造福黎民百姓嘛也只是副產品。
這些當然吸引不了唐僧那幾位神通廣大的徒弟的,唐師傅當然深知這一點,因此唐僧為他的幾個徒弟紡織一個美好的取經前景————修成正果,成佛成仙,雖然在《西遊記》之中,我們看不出唐僧取經路上苦口婆心的說教,但是取得真經,成佛成仙的意思卻處處可見,這無疑為他的幾個徒弟堅定了取經到底的信念,他們跟隨唐僧只是為了一個美好的前程,因為當初他們都是大名頂頂的人物,可是個個走背運,而取經成佛成仙之後,可以使他們擺脫世人恥笑的狀況,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雖然說孫悟空向來喜歡無拘無束,但另他無奈的是頭上被人下了一個套,而取經之後這個套自然而然的也就摘掉了,再說這個他天上地上都去過,世上也只有佛界沒有呆過了。如果一生能立地成佛,也算的上是圓滿了。
而對於豬八戒,沙和尚來說能重登天界也是他們最大的願望。因此,修正果、成佛成仙,這個出路,也只有這個出路是讓他們動心的。唐僧正是利用這點死死的抓住了他三個徒弟的心理,使他們死心踏地的保護著自己西天取經。
一個無德無能的領導,卻能帶領著一個強有力的團隊,去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不得不為唐僧的領導能力所歎服了。
跪求 評價西遊記裡的一個人物 600字
2樓:匿名使用者
論孫悟空猴·人·神三性
在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中,《西遊記》是最為婦孺皆知的,而齊天大聖孫悟空更是得到了眾多人的愛。毫不誇張的說,《西遊記》的成功孫悟空功不可沒。吳承恩賦予了孫悟空自由無束的天性,也給了他七情六慾,而同時又賜予他神通廣大的本領。
所以孫悟空本身是隻猴子,同時也是個人,但他又在普通人之上。可以說,他是一個集猴性、人性、神性於一體的充滿魅力的存在。
猴性——自由無束 快樂至上
孫悟空一開始登場,便是一隻「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的石猴。他生就自由,無拘無束,所做事情完全是出於一隻猴子的本能:「跳樹攀枝,採花覓果;拋彈子,跑沙窩,砌寶塔;趕蜻蜓,撲趴蠟;參老天,拜菩薩;扯葛藤,編草襪;捉蝨子,咬跳蚤;理毛衣,剔指甲。
」到了後來孫悟空習得長生之道,似於普通猴子不同,卻是「本性難移」,所以才會幹了一番銷死籍、鬧天宮的事業。這時他實行的仍是快樂至上的本能原則。他活著,他快樂,所以銷了死籍,拆了閻王殿。
他在天宮,他不快樂,所以他想方設法找快樂的事做,比如「爬上大樹,揀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許多,就在樹枝上自在受用」。誰管你什麼爛規矩,只要自己高興就行。只要自己快樂自在,大鬧天宮又算得了什麼。
即便孫悟空拜唐僧為師後,他也猴性難馴。抓耳撓腮,坐沒坐相,站沒站相,用唐僧的話說就是「性潑凶頑」「沒受沒管」。]
人性——七情六慾 無法超脫
雖然孫悟空本身是隻猴子,但他卻有許多普通人的特點。首先,他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怕死。於是他踏上了尋求長生不老之道的漫漫路程。
後經祖師傳道,習得長生之道,防災之術和地煞之變後,他便開始表現出人的缺點:自戀自大,從他在眾師兄前「抖擻精神,買弄手段」到在花果山扯起「齊天大聖」的大旗,這種自戀自大可說是到了一種極致。
而其後的大鬧天宮,可說也是由於孫悟空的人性而引發的。他和人一樣,嚮往虛名,嚮往官場,喜歡被人戴高帽子,所以才會被誘騙到天宮,當上了餵養馬匹的下層**。得知真相後,他怒不可遏,反下天庭,又靠著法術爭上了看似較高卻無實權的「齊天大聖」。
等到蟠桃會,清楚自己真正地位時,懊惱,憤怒,嫉妒便一湧而出,大鬧天宮由此開始。
在取經路上,孫悟空也處處顯現其人性。他積極樂觀,勇敢無畏,疾惡如仇,尊師重道,不怕困難,敢於鬥爭。這一切都是歷史上中國人民所具有的可貴品質。
但同時孫悟空又目空一切,自視過高,因為輕敵而吃了不少苦頭。如第五十回末,孫悟空和獨角兕對陣,就是因為過於自信,疏於防備,才會被其乘機用寶貝套走了金箍棒,「弄得孫大聖赤手空拳,翻筋斗逃了性命」。
這一切都不難發現,孫悟空他是一個具有著人的「七情六慾」,無法超脫其外,集人優缺點於一身的「人」。
神性——神通廣大 終成正果
《西遊記》第一回中對孫悟空的出生有這樣的描寫:「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三丈四尺周圍……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即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胎,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石猴,五官具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衝斗府。」孫悟空的出生便不同於普通人或猴,這似乎註定了了其於生俱來的神性。
而他的本領更是神通廣大,且看他「拔一把毫毛,丟在口中嚼碎,望空噴去,叫一聲『變』,即變做三二百個小猴,周圍攢簇。」再看「即抽身,捻著訣,丟個連扯,縱起筋斗雲,徑回東勝,那裡消一個時辰,早看見花果山水簾洞。」還有他使的兵器:
「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緊挨箍鐫成一行字,喚做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
有了這身本事,那些取經路上的妖魔哪是孫大聖的對手,一個個都只好俯首稱臣,而孫悟空也很樂意用自己一身神通去殺妖除魔,為民除害。所以每當人們有什麼危險,孫悟空總會適時地幫助他們解除危機。不論是烏雞國王,還是車遲國和尚,亦或火焰山下居民等等,凡是受過其幫助的,無不為其神通廣大所折服,在他們心目中,孫悟空便是「神」的代名詞。
儘管孫悟空一直到**尾聲才名正言順位列仙班。但事實上,不論是他神通廣大的本領亦或其隱惡揚善,伏魔降怪的事蹟,孫悟空早就在一般神仙之上,在人們心目中也早已是神的地位,亦或超越了神的地位。
事實上孫悟空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好似西方人心中的「superman」。他是神猴,卻又是人們理想中的人間英雄,他有勇有謀、無私有畏,堅忍不拔,積極樂觀,而又心高氣傲,爭強好勝,容易衝動,愛捉弄人,有凡人是弱點。他是一隻石猴在神化與人化的交叉點上創造出來的「幻中有真」的藝術典型。
所以使他有別於其他同類形象,而他的每一種個性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結合又相互依附的,這就更使他的形象血肉豐滿,富有一種獨特的魅力。
3樓:匿名使用者
唐僧,理想主義的標兵
作為西天取經路上的四人組的發起人和最高領導者,唐僧具有他三個徒弟所沒有的奉獻精神,他對自己的作為有著宗教的狂熱性在裡頭,他也堅信自己在完成一項偉大的歷史使命,將會給人民帶來希望、救恕和幸福。所以,他可以無視生死,不怕艱苦,而且輕易的拒絕美色、權利的**,為理想孤獨前行。相反,他的三個徒弟,卻是因為種種個人的理由加入,精神上與他並不合拍。
唐僧的追隨者並不是真正的追隨者,他的教益並不被徒弟認同,然而,他又不能拋棄這些偽信徒,因為,除了這幾個外,無人肯跟隨他。作為一個傳教者和探索者,唐僧必然是悲哀和孤獨的。
然而,就像一切真正具有人道主義的統治階級一員,雖然他想改變,卻又始終改變不了,因為他所堅守的就是罪惡的根源,只能淪為**。它對**是無能為力的,特別是來自於上層的(比如說佛的舅舅、神仙的坐騎等等),不但不能予以制裁,還要阻礙俠客(悟空)的制裁,而且還要感謝他們對百姓的「考驗」。唐僧作為一個生活在謊言中不自知,卻堅信謊言可以救恕世人的奉獻者,不自覺的**,是最悲哀的。
西遊記中對唐僧的心得600字
4樓:半路遇到狗
唐僧是一個心慈面善吃齋唸佛的僧人,也是名著《西遊記》中的主人公。他並沒有本領,但是極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終卻自食其果,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因此,與其說唐僧是個師傅,倒不如說他是個地道的領導者。
他胸懷天下,惠及黎民百姓,為了求取真經而不惜遠行,並在所到之處宣揚佛法和親民敬君思想。至於唐僧雖然經歷諸多磨難而總能化險為夷,一則唐僧是金禪子轉世,有佛祖如來和觀世音菩薩的庇佑;二則唐僧能夠領導好他的三個高徒,能讓他們臣服於自己,告狀搬來觀世音菩薩或是念那緊箍咒,讓徒弟們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膽敢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嚴懲。
唐三藏在書中雖然是以取經為責任的**,但是實際上他卻是個性懦弱,偽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為人雖然善良仁慈,卻不能夠明辨是非,反而屢屢聽信豬八戒的挑撥,誤會能識破妖魔詭計的孫悟空。總是在落入陷阱之後,才大喊「悟空,救我!
」 其實唐僧的形象可以說與傳說的白面書生不謀而合。雖然滿懷理想主義,卻手無縛雞之力,當困難發生的時候,總是束手無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顯現作者對當政者昏庸無能的暗諷。
但是若是隻以宗教或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聖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西遊記》唐僧的袈裟被誰偷了,簡述西遊記中唐僧袈裟被盜的故事
唐僧師徒二人住在觀音院時,本來是院裡的主持借去了,然後又被黑風山上的黑熊精 黑風山怪 偷去了。記載在 西遊記 第十六回 觀音院僧謀寶貝,黑風山怪竊袈裟西遊中,有很多不平凡的凡人。但要說最貪婪的凡人,那一定非金池長老莫屬。唐僧取經路上,這個黑熊精偷走如來佛祖賜給唐僧的寶貝袈裟。孫悟空與他爭鬥多次,也未...
西遊記裡的唐僧真名叫什麼,西遊記裡面唐僧真實名字叫什麼?
唐僧取經 雜語 俗指玄奘渡天竺求經而言,獨異志曰 沙門玄奘,姓陳氏。唐武德初往西域取經,行至罽賓國,道險,虎豹,不可過。奘不知所為,鎖門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莫知所由來。奘禮拜勤求。僧口授心經一卷,令奘誦之。遂得道路開闢,虎豹潛形,魔鬼藏跡。至佛國,取經六百餘部而歸。其心經至今誦之。雙樹幻抄曰 ...
《西遊記》中唐僧談詩的問題,《西遊記》中唐僧反覆說道的四句臺詞是什麼
現在說以前的事都不知道是對還是錯,各有各的意見啊,你也許在我看是是錯的,但你完全可以自成一家之言!這一難也應該是考驗三藏在清雅恬靜的生活中是否能堅持本真的寓意,可能還有別的用途的 好 以前一直都不明白什麼意思 西遊記 中唐僧反覆說道的四句臺詞是什麼?1 施主莫怕,我這幾個徒弟相貌醜陋點,但心地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