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民清時期農業的發展表現,概括當時農業發展的主要特徵

2021-03-22 08:02:23 字數 5190 閱讀 9460

1樓:匿名使用者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4-2023年 中國農業地產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到30.87萬個,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88萬億元、淨利潤4667.

8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93%、14.11%。

我國農業產業化組織明顯增加,經營效益穩步提升。

但是,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特徵包括:生產專業化、佈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此外,根據中國各地情況不同,產業化必然會出現發展水平、組織形式、產業種類多樣化的特點,所以,農業產業化需要從巨集觀上進一步把控和引導,政策的支援和引導必不可少。

根據明清時期農業的發展表現概括我當時的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

2樓:匿名使用者

明清時期(2023年以前),由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非常繁榮.《中國古代史》(人教版)用一段文字概述了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繁榮的表現.根據這些內容並結合其他歷史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狀況,可以概括其發展特點.

這些特點主要包括:全國商品流通的範圍和規模擴大,如商品**品種達到兩百餘種,區域間長途販運**發展較快.城鄉**市場網路體系的形成,這一時期既有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北京和南京,也出現了數十座中等規模的商貿城市,而且商品經濟也向農村延伸.

城市的功能也發生變化,由政治性為主的城市到專門的的工商業城市出現和發展,如江浙地區出現一大批工商業小市鎮.**成為普遍流通貨幣.

一個時期內商品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對當時的社會產生全方位的、深刻的影響.

經濟上,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繁榮,極大地刺激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與市場的聯絡,提高了農業商品化程度;促進了人口的流動,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城市化程序加速,而且城市的功能也在變化,由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化城市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在瓦解著封建自然經濟的同時,也成為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發展的直接原因.

明清時期我國農業的主要特徵

3樓:匿名使用者

土地大開發,人口大增加。

明清時期我國農耕經濟高度發展,農業的發展使手工業出現繁榮,私營手工業在明中後 期占主導地位,並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手工業的繁榮再加上世界**的流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商業資本活躍、一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的興起,區域性商人群體的形成。

但統治階級卻採取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從而使中國失去發展經濟的大好機遇。另外這一時期,雖然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 但只出現在區域性地區、個別行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全國仍居主導地位。總之,在明中後期中國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的時候,西方已經開闢了新航路,對外殖民擴張。

當清朝中國閉關鎖國愈演愈烈的時候,西方已開始進行工業革命,並四處搶佔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中國才日益落後於西方。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4樓:___耐撕

因時因地制宜,精耕細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中心,採取良種、精耕、細管、多肥等一系列技術措施。其形成與封建地主經濟制度下小農經營方式和人口多、耕地少的格局的逐步形成有關。在農藝和產量上,中國傳統農業曾達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以種植糧食為中心,多種經營,是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結構的主導形式。在這樣的農區之外,又有遊牧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牧區,兩者互相依存,在不同時期,又互有消長。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農業

發展的主要特徵有:

1.重農抑商是中國古代統治者採取的基本農業經濟政策。

2.農業是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經濟形式。農業耕作工具的發明和改進,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和相對完備的農業管理是中國古代經濟突出的特徵之一。

3.以小農戶 個體經營為基本形式的自然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基本形態。

4.歷代統治者都制定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並通過調整使生產關係得到改善,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5.歷代統治者都重視水利的興修。

6.經濟重心由北方逐漸南移到江南,是我國農業的地域分佈特點

6樓:瑩婉你心

應該是 以手工業為主 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模式

然後是重農抑商

額,樓主偶是一個未畢業的文科生哈,這是比較簡潔的回答

7樓:公春嵐歐霈

1、政策上重農抑商。2、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和相對完備的農業管理。3、基本形態以個體經營為基本形式的自然經濟。4、都制定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改善生產關係。5、都重視水利興修。

8樓:委白梅恭瑜

(1)重農抑商是中國古代統治者採取的基本農業經濟政策。

(2)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和相對完備的農業管理是中國古代經濟突出的特徵之一。

(3)以個體經營為基本形式的自然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基本形態。

(4)歷代統治者都制定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並通過調整使生產關係得到改善,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5)歷代統治者都重視水利的興修。

9樓:唐蓉蓉孛莘

你好。小農經濟是長期以來中

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在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

10樓:隱卉利珹

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具有封閉性、脆弱性、分散性、落後性、穩定性。

根據材料三,指出明清時期中國農業發展的特點,綜合上述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

11樓:漫步丶蝴蝶

明代,農業生產工具的型別和作用,基本上已經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所能達到的高度.新出現或有所改進的農業生產工具,最值得一提的是耕翻農具人力「代耕架」的應用.它大致創始於唐代,到明代有較大的發展.

成化二十一年(1485)李衍總督陝西,遇連年旱災,耕牛嚴重缺乏,農業生產進行困難,於是他「取牛耕之耒耜,反觀索玩,量為增損,易其機發」,製成五種「木牛」,分別稱為「坐犁」、「推犁」、「抬犁」、「抗活」和「肩犁」.這些耕具適應山丘、水田和平地等不同耕作條件,使用人力二至三人,每日可耕地

三、四畝.使用後的反映是「此具,其工省,其機巧,用力且均,易於舉止」①.繼後,嘉靖二十三年(1544)歐陽必進在鄖陽府(今湖北鄖縣一帶)也組織能工巧匠「仿唐王方翼遺制,造人耕之法,施關鍵,使人推之,省力而功倍,百姓賴焉」②.

可惜兩者的書、圖和耕法都沒有流傳下來.天啟年間(1621—1627),王徵又做了「代耕架」,並撰有《代耕圖說》及附圖.從《代耕圖說》上看,「代耕架」是在田地兩頭分別設立的人字形木架,架上各裝一轆轤,在轆轤中段纏以繩索,索中間結一小鐵環,環與犁上曳鉤,連脫自如.

轆轤兩頭安裝十字交叉的橛木,手扳橛木,犁自行動.三人合作,田地兩頭耕架各一人,交替相挽,一人扶犁,則使一來一往.屈大均說:

「木牛者,代耕之器也」,且是「耕具之最善者」①.「木牛」和「代耕架」都是利用槓桿原理,從現代機械角度看,它們雖有些簡單笨拙,但在耕地機械上畢竟是一大進步.代耕架暫可解決耕畜缺乏的問題,然而,使用時人的體力消耗較大,且易損壞,用途單一,製造費用較高,效率不很理想,因此在小農經濟條件下不可能大規模推廣使用.

此外,如灌溉農具撥車和風力水車,稻穀脫粒農具稻床等,也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或在以前基礎上加以改進的農用機具.

明代的農田水利工程以民間修建和小型為主.比較重要的技術成就是海塘修築技術逐漸完善,如浙江海塘的海鹽、平湖段,到明末已基本上改為石塘.塘面不同於宋代的斜直方式,而採用了階梯形.

海寧地段不僅有強潮侵襲衝擊,且土質為粉砂土,塘基的修築和塘壩的保護都較困難.明代,部分塘段已修築成石塘,但還有部分塘段仍沿用石囤木櫃修築.嘉靖時的黃光升,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海塘工程專家.

他不僅主持修築了設計合理、堅厚穩固的魚鱗塘,而且在海塘工程理論上也很有建樹.到清康熙、乾隆年間,「魚鱗塘」發展成結構更加完善的塘工型式,如在每塊大石料的上下左右都鑿有槽榫,互相嵌合,彼此牽制,條石間用糯米汁石灰漿灌砌,並在合縫處用油灰抿實,再用鐵鋦、鐵錠嵌扣起來,使之更加堅固不易沖壞,從而使沿海農田有了更為可靠的保障.明清兩代還出現了不少專門**海塘問題的論著,如黃光升《築塘說》、仇俊卿《海塘錄》和清初陳訏的《寧鹽二邑修塘議》①等.

它們從取材、土墉疊砌、程式、驗土、層疊、打樁、坡陀等方面總結了海塘的修築經驗.

徐光啟《農政全書》中的《旱田用水疏》,從水位、流速、流量以及蓄水、引水和取水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來考慮各種水源的利用,基本符合近代水利學的原理.具體為:(1)用水之源,即對山泉和地下噴泉的利用;(2)用水之流,即對江、河、塘浦等水流的利用;(3)用水之瀦,即對湖、蕩、沼、澤等積水的利用;(4)用水之委,即是海濱地區江、河出口處以及海中島嶼、沙洲水源或水流的利用;(5)作源作瀦以用水,也就是依靠人力開鑿水井或修築池塘、水庫以蓄積泉水或雨水、雪水,加以利用.

明末天主教耶穌會士還帶進了一些西方水利科學知識.萬曆四十年(1612)徐光啟與義大利人熊三拔合譯《泰西水法》.全書共六卷,《農政全書》引用了前四卷:卷一講龍尾

中國農業發展悠久,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12樓:匿名使用者

(1)從以本土黍、粟、稻、豆作物為主到以本土作物加上外來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為主

(2)耕作方式越來越精細化

(3)生產工具更新速度慢

(4)生產經驗積累豐富

(5)總體上土地規模不斷擴大,但人均耕地減少

13樓:波記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但不是農業強國。

靠天吃飯是一個顯著特徵,人力和畜力在古代農業發展佔有重要地位,設施栽培受技術和成本的制約目前佔比不大。

由於技術落後及資訊流通不發達,種植品種較為單一,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花生等為主。

水果、蔬菜品種不多,且多以家庭種植自給自足為主,且古代中國對商業不重視甚至鄙視,商業氛圍不發達,商品流通程度很低。

14樓:清水白鷺

中國傳統

農業大體經歷了下述階段:

1、夏、商、西周、春秋是由原始農業向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形態過渡的時期,主要特點是與青銅工具、耒耜、耦耕、相聯絡的溝洫農業;

2、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精耕細作農藝的成型期,主要特點是以耕、耙、耱為中心的旱地農業技術體系的形成;

3、隋、唐、宋、遼、金、元是精耕細作農藝擴充套件時期,主要特點是以耕、耙、耖為中心的水田農業技術體系的形成;

4、明、清是精耕細作農藝的持續發展時期,主要特點是應付因人口激增而出現的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致力於增加複種指數和擴大耕地,土地利用率達到了傳統農業的最高水平。

中國明清時期火器發展得怎樣

先上圖,再扯淡,望採納。說到明清的火器常常有這樣一種印象,那就是明朝重視火器,其火器遠較清朝先進。而清朝由於 以騎射為本 導致清代重騎射而輕火器,加上清朝又閉關鎖國,在火器發展上遠不如明朝,嚴重製約了我國火器的發展,事實上清朝真的是造成中國火器落後的 背鍋俠 嗎?那麼我們首先從火器應用最基本的東西 ...

明清時期的軍事著作有哪些明清時期有哪些養生保健著作?

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兵學興盛的時期,也是古代兵書出版數量最多的時期。比較著名的有 續武經總要 火龍神器陣法 籌海圖編 陣紀 紀效新書 等。明初的兵書不多,後來有不少兵書偽託劉基所著,實際上劉基並未寫出多少軍事著作。火龍神器陣法 是明初關於火藥 火器技術的兵書,約萬餘字。題為東寧伯作。一說為永樂時寧國人...

明清時期中國的對外政策是什麼,明清時期我國對外政策發生怎樣的變化?原因?

以大國自居,對外國視蠻夷國家,對外宣揚大國國威,使中國開始慢慢落後於世界潮流,西方國家開始工業革命,明清統治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徹底落後了 明清時期我國對外政策發生怎樣的變化?原因?由積極主動的對外友好交往變為閉關鎖國政策 一度更是 不準片帆下海 戚繼光抗倭 鄭成功收臺灣 康熙組織雅克薩自衛反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