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空山小影
成語:揠苗助長
原文: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
予(同「餘」)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選自《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裡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寓意:1、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2、人們對於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願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2樓:匿名使用者
鷸蚌相爭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遊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晒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一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
』蚌也針鋒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兩者誰也不肯罷休這時過來一個漁父把兩者一起拎走了。‛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
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出自《戰國策 燕策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這則故事後來演化為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文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huì)。鷸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
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譯 趙國將要討伐(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遊說趙文惠王說:「今天我來,渡過易水時,看到有個河蚌剛剛開啟晒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
(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會有死蚌了。'河蚌也對鷸說:「(我怎麼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來,明天你的嘴不取出來,那就會有死鷸了。
'兩個不肯互相放棄,漁夫看見了,就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現在趙國攻打燕國,燕趙兩國長時間相持,對兩者都沒好處。我擔心強大的秦國要成為漁夫了。
所以請大王再仔細考慮這件事。」趙惠王說:「好。
」於是取消了攻打燕國的計劃。
3樓:匿名使用者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
「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
「寧信度,無自信也。」 註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裡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裡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裡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俱。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裡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裡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譯文: 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
他先在家裡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卻忘了帶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經選好了一雙鞋,想比比大小,發現量好尺寸的繩子忘記帶來了,於是又急忙趕回家去取。
等他帶著繩子跑回來時,集市已散,他最終沒能買到鞋。別人知道後對他說:「為什麼不用你自己的腳試一試呢?
」他固執地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
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
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
」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 註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裡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
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裡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裡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俱。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裡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裡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譯文: 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在家裡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他到集市上去,卻忘了帶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經選好了一雙鞋,想比比大小,發現量好尺寸的繩子忘記帶來了,於是又急忙趕回家去取。等他帶著繩子跑回來時,集市已散,他最終沒能買到鞋。
別人知道後對他說:「為什麼不用你自己的腳試一試呢?」他固執地說:
「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
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
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找一些成語寓言故事(文言文)有譯文和寓意的
4樓:匿名使用者
鸚鵡救火
簡介中國傳說故事.一天,一隻鸚鵡飛往別
5樓:匿名使用者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積累含四字成語的文言文寓言故事,要有原文、翻譯、寓意,要字數比較少的。
6樓:匿名使用者
鷸蚌相爭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 處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典 故趙國準備討伐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晒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會有死鷸。
』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
」趙惠文王說:「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誰能幫我多找一些文言文·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要短一些,要有寓意,謝謝!)
7樓:迷失
黔之驢》 柳宗元
原文: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
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曰:
「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噫!
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巨集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譯文: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一位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載運了一頭驢進到黔這個地區。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便把它放在山下。
老虎見了驢,(發現驢)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做神奇的東西,躲在樹林裡偷看它。老虎小心謹慎地漸漸靠近驢,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非常害怕,遠遠地逃跑了,認為驢要咬自己。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沒有什麼特殊本領似的。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在它前前後後走動,始終不敢和驢搏擊。
(虎)漸漸靠近驢,態度親近而不莊重,(對驢)進行碰撞、倚靠、衝撞、冒犯。驢禁不住發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感到欣喜,盤算驢生氣只能踢這件事,心想:
「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開。
狐假虎威:
[ 原文 ]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
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戰國策》
[ 譯文 ]
老虎尋找各種野獸吃掉他們,抓到(一隻)狐狸。狐狸說:「您不敢吃我!
天帝派遣我來做各種野獸的首領,現在你吃掉我,是違背天帝的命令。你認為我的(話)不誠實,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隨在我後面,**各種野獸看見我有敢不逃跑的嗎?」老虎認為(狐狸的話)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獸看見它們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認為(它們)是害怕狐狸。
8樓:藍紫宜
一、楚人學舟
【原文】楚①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師之是聽。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遂遮謝舟師,椎③鼓徑進,亟犯④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⑤。
【註釋】①楚:古國名。②折:
調頭。旋:轉彎。
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戰,前進時以擊鼓為號。
④亟:突然。犯:
碰到。⑤柁:同「舵」。
【譯文】楚國有個學習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折返、旋轉、快、慢,完全聽從船師傅的話。於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手的,便以為學全了駕船的技術。馬上謝別了船師,擊鼓(古人大概是靠擊鼓來發布號令的吧)快進,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險,就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墜(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嗎?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1)其始折旋疾徐(慢)(2)乃四顧膽落(看)
2.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的句子:(1)遂以為盡操舟之術。 譯文:於是就認為已經完全掌握了駕船方法(技術)。(2)椎鼓徑進…… 譯文:用椎敲著鼓,徑直向前駛去。
3.本文告訴人們的道理是: 答:學習、工作不能淺嘗輒止(或學習、工作不能自滿,或學習、工作應該不斷進取)。
伊索寓言每個故事的寓意,伊索寓言的故事和寓意
1 烏龜與兔 烏龜與兔為他們倆誰跑得快而爭論不休。於是,他們定好了比賽的時間和地點。比賽一開始,兔覺得自己是天生的飛毛腿,跑得快,對比賽掉以輕心,躺在路旁睡著了。烏龜深知自己走得慢,毫不氣餒,不停地朝前奔跑。結果,烏龜超過了睡熟了的兔子,奪得了勝利的獎品。寓意 這故事說明,奮發圖強的弱者也能戰勝驕傲...
《智破盜竊案》古文的譯文,《宗愨乘風破浪》的古文與譯文
陳述古密直知建州蒲城縣。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為盜者。述古乃紿之曰 某廟有一鍾,能辨盜,至靈。使人迎置後閣祠之,引群囚立鍾前。自陳 不為盜者,摸之則無聲 為盜者,摸之則有聲。述古自率同職,禱鍾,甚肅。祭訖,以帷圍之,乃陰使人以墨塗鍾。良久,引囚逐一令手入帷摸之。出乃驗其手皆有墨,惟有一囚無墨,訊之,...
兒女的古文和今文翻譯,文言文《與長子受之》翻譯
能給出具體的語境嗎?兒女 一詞的常義古今差別不大,都是 兒子和女兒 泛指家庭中的 孩子 只是古文中詞彙的延伸意和用法可以很靈活,要看具體語境,就像著名的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裡 兒女 就是 像小孩子一樣 類似的古文中 小兒女 就可能含貶意也可能是愛稱。兒女 一詞在古漢語中泛指子侄輩。不僅僅是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