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霖貓丫頭
是用毛筆寫的,由於墨的主要成分為碳,而碳的化學性質在常溫下穩定,所以可以儲存很久很久。春秋戰國時期書寫工具中的刀,主要是用來改寫錯的字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刻的,不然您當那魔是什麼寶貝?現在現存的文物還能看見字
竹簡上寫字是用刀刻的還是用毛筆寫的???
3樓:匿名使用者
竹簡上的文字是用毛筆寫的,而不是用刀刻上去的。
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為簡,現在一般說竹簡。均用毛筆墨書。
漢代簡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在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臨沂和西北地區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現,其中居延出土過編綴成冊的東漢文書。
竹簡多用竹片製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於書寫短文。
簡牘起源於西周,春秋戰國時使用更廣。公元4世紀左右,由於紙已廣泛使用,簡牘才為紙抄本所代替。
最著名的有:
1. 279年,晉朝汲郡人從戰國時魏襄王的陵墓中,一次發掘到寫有文字的竹簡數十車。
2. 2023年7月,湖南長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簡42支,最長的22釐米,寬1.2釐米,篆文,每簡2-10字,為戰國之物。
3. 2023年,河南信陽楚墓出土竹簡800多片,簡上文字依然清晰。
4. 2023年山東臨沂銀雀山發現《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約五千枚。
5. 2023年12月,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一千一百多枚。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竹簡不僅在古代文化史、書籍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印刷術也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簡牘的形式,即為卷軸裝的前身,為早期的雕版印刷所廣泛使用。現代竹簡更多的是收藏和家居。
2023年、楚天綠採用鐳射在楠竹材料上雕刻的竹簡,字型雋永清晰,筆峰剛勁而富神韻,其竹簡筆筒,竹簡名片座更是將竹簡工藝將家居裝飾做得很好。
古人著書寫在竹簡上,為了便於書寫和防止蟲蛀,先把青竹簡用火烤乾水分,叫做殺青。後來泛指寫定著作。
歷史傳統竹簡上的字不是刻上去的,確確實實是用毛筆寫上去的,
但墨汁不是今天的這諸多種墨汁,而是一種含膠性物質極濃的黑色液體,
附著性極強,書寫後即幹,甚至不怕水、泥等物質的侵蝕,
目前,部分漢簡是在很多漢墓甬道的水分含量很高的泥土中挖出的,
雖然洗乾淨後是純黑色的,什麼都看不見,但經過化學藥水浸泡後,
竹簡上的墨字十分清晰,且非刻上去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刀刻的好,不過兩種都有的
古代竹簡上的字究竟是刻上去的還是筆寫上去的
5樓:冬熱夏寒
戰國時代毛筆發明以後,竹簡上的文字多是用毛筆寫的了。戰國以前,竹簡是用刻刀刻寫上去的。
希望能幫助到你
6樓:地煞
竹簡上的字是用毛筆寫上去的。
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
片,也指寫了字的竹片。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
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
由來:竹簡產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鐘鼎上,由於其材料的侷限,難以廣泛的傳播, 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餘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竹簡的製作過程:
現代: 裁、煮、烘,切竹,刮青、書寫、鑽孔、編。
古代:裁、切、烘(殺青)、書寫、鑽孔、編。
竹簡的涵義:
竹簡多用竹片製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於書寫短文。
簡牘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紙張發明之前書寫典籍、文書等文字載體的主要材料,是我國最古老的圖書之一。簡牘與甲骨文、敦煌遺書、明清檔案一同被列為二十世紀東方文明的四大發現,目前簡牘學也以驚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學科,它從史學、考古、古文字學、文獻學、書法等,多角度多領域,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術的研究開闢了一個嶄新的領域。簡牘幾乎與甲骨文、金文同時出現,春秋到東漢末年是簡牘最盛行的時期,紙張發明後,竹木簡牘又與紙張並行數百年,直至東晉末年恆玄下令,簡牘制度方告結束。
影響: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覆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儲存和傳播**,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
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的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春秋戰國時用什麼寫字
7樓:永不放棄共好
書寫工具有筆、墨、刀、削
簡牘上的文字用筆墨書寫
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錯誤的文字
並非用於刻字
還有是用分籤蘸墨
然後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
8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用刀筆寫在竹簡上
見《史記·李斯列傳》:「 高 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 秦 宮,管事二十餘年。」
古代在竹簡上刻字記事,用刀子颳去錯字,因此把有關案牘的事叫做刀筆,「刀筆」最早是指寫字的工具,在使用紙之前,人們在竹簡上寫字。寫錯了,用刀子削去,故刀和筆連稱了。古有刀筆吏,在秦漢時為管理文書的小吏,古人有時將它稱為「刀筆」。
我國古代的筆就是毛筆,它究竟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什麼時候,目前還沒有比較確切的定論。不過在仰韶文化的遺址中,發現了許多彩繪陶器,上面所繪的圖案,清晰流暢,粗細得宜,色彩和水份飽和,這不是用一般竹木削成的筆所能表現出來的,而必須用蓄水多,柔軟而有彈性的裹束起來的毛才能做到的。毛筆的雛形可能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至殷商時期,在河南安陽發掘出來的陶器中,有用筆書寫的痕跡。2023年發掘出一片寫有「祀」字的陶片,筆鋒清晰。2023年又出土了一件用硃筆書寫的陶器和一些先寫(亦用硃筆)後刻的卜辭甲骨片。
這說明,我國的毛筆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商代已開始運用於繪畫和書寫了。
古代制筆的原料,主要是獸毛,人們最初曾經利用過各種禽獸,牲畜的毛來制筆,如雞毛,鵝毛,雉毛,羊毛,鹿毛,豬毛,豹毛,虎毛,甚至還有用人的須和胎髮的。但長期的實踐告訴人們,兔毛才是制筆的最好原料,尤以秋冬的山兔毛為佳,因其質堅和健,春夏的兔毛則不堪用。
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毛筆,當是湖南,河南出土的戰國時期毛筆。筆管竹製,髹以漆汁,用麻絲把兔箭毛包裹在竹軒的外周,形成筆頭,筆鋒堅而挺。2023年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的一座戰國墓中出土的一支毛筆,筆身套在一支小竹管內,筆桿竹製長18.
5釐米,徑0.4釐米,筆毛長2.5釐米,是極佳的野兔箭毛所制,極宜書寫簡牘。
還有2023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支毛筆,其形制和戰國筆大致相同,並在此基礎上有所改良。該筆在竹管的端部鑿成腔,以 納筆頭。整枝毛筆納入一個和毛筆等長的細竹筒中,竹筒中間的二側,鏤有8.
5釐米的長方形空糟,以便取用毛筆,竹筒髹以黑漆,並繪有硃色線條。
我國古代還有「蒙恬造筆」的傳說。蒙恬,秦名將,公元前223年他奉命南下伐楚,途經中山(今安微宣城地區),見山兔毛長適於制筆,遂命工匠製造了一批改良的筆,世稱「蒙恬筆」。司馬遷《史記》中載:
「蒙將軍撥中山之毫,始皇封之城,世遂有名。」所以「管城」也就成了筆的別名了。說明這時的毛筆已經基本定型,並有了裝飾。
在戰國時,對於筆的稱呼不一,楚稱「聿」,吳稱「不律」,燕稱「弗」,秦統一六國後,才統一稱為「筆」。
9樓:行己有恥
毛筆 竹簡 刻刀 絲絹 都有在用 最主要的還是毛筆和竹簡
10樓:李莫存
現在已知最早的毛筆是戰國的。有出土文物為證。所以啊......但是那時候未必有墨,應該是用漆。當然同時也有用刀刻的。
戰國時期青海屬於那個國家的,徐州在戰國時期屬於哪個國家
先秦時期,是 羌 的地盤,和樓蘭 烏孫 月氏 蜀接壤。徐州在戰國時期屬於哪個國家 徐州歷史上稱為彭越,其實大彭國存在800年,比春秋戰國大部分國家的壽命都長。西周的徐國也存在幾百年的歷史,只可惜商末紂王無道,發動全國兵力滅了大彭國。西周,周王朝又再次動用了全國兵力滅了徐國,否則,淮海地區在春秋戰國之...
墨子是什麼時期的人是春秋時期還是戰國時期的
春秋末期戰抄國初期,在春秋和戰襲國時期的交匯點bai吧,硬說是春秋或du是戰國時期都不zhi夠準確,dao比如1950年出生的人物生活在現在的2017年,那要算20世紀還是21世紀的人呢?墨子 生卒年不詳 名翟 d 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 一說魯陽人 一說滕國人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有哪些,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戰爭?
內容來自使用者 李文華 1.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是發生在春秋時期齊 魯之間的一場戰爭。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齊桓公,急於建立威信,冒然發兵攻打魯國,企圖一舉征服魯國。面對齊國的軍事進攻,魯莊公迅速動員,決心抵抗,而深具謀略的魯國平民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在出徵前,他詢問莊公將依靠什麼同齊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