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憶楓絮
代表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吃月餅以示「團圓」,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2樓:人民公社
節日的起源
與曆法有密切的關係,中秋節的起源絕不例外。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是因為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是我國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內涵,象徵著團圓、和諧,蘊含著一種人文精神:親情、團聚以及文化的傳承。
中秋是秋季三個月中的第二個月。秋季正是作物成熟的季節,古代各地都有「秋社」,是答謝土地等神靈的祭禮,也稱「秋報」。上古及中世的「秋社」不必在八月十五。
中秋節節期的確定應該還與人們祭月、賞月的習俗有關,先秦時代就有「夕月」,是皇家於秋分時候祭月的禮儀。中秋的月兒最圓最亮,最堪清賞。後世的人們在這一天,將「秋社」及祭月、拜月、賞月、觀潮、賞桂,饋食月餅等節俗活動融合,並逐漸賦予這個節日以團圓等新的意義.
中秋節的來歷、習俗,有何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
「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
......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quot;。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
「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臺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
一般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並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見《武林舊事》)。而「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
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常娥,圓如浩月。
」(見《新編醉翁談錄》)
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雲:「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中秋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
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
「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臺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
一般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並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見《武林舊事》)。而「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
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常娥,圓如浩月。
」(見《新編醉翁談錄》)
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雲:「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
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
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
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
4樓:彈奏自己的自由
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我國古代曆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伸月、季月,而農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且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先開始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的演變稱為「中秋節」。
中秋節有賞月的習俗,在中秋時節,人們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更多地被賦予了思念親人的色彩。《水調歌頭》詞句貼切地反映了中秋佳節的意義,反映了人們對月圓的祈盼和對相思之人的牽掛。
5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 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 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 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 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 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 究。蘇東坡有詩寫道: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 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
「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的來歷是什麼,中秋節的由來是什麼?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中秋節的由來是什麼?關於中秋節的 bai來歷,有du非常多的說法。其一是由zhi古代祭祀月亮演變而來,古dao時候的專曆法將每個季節分成三屬 個月,分別對應孟月 仲月 季月,而農曆八月份的時...
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的傳說,中秋節詩詞哪有介紹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對於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穫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穫的時節,因此逐漸演變成中秋節。中秋節的內容 祭月 賞月 拜月,最主要的習俗是賞月和吃月餅。過中秋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 這一詞最早記載於 周禮 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 中秋 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 孟 仲 季 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 仲秋 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民間尚有 吳剛伐桂 嫦娥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