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吾·妖笙
關於五爪龍、四爪龍、三爪龍:
元以前的龍基本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為三爪,後兩足為四爪。例項可參見唐、宋、元的瓷器紋飾。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則是五爪龍為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
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形成於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
中國龍並非一開始就有五爪,而是從三爪、四爪到五爪發展過來的。中國歷史上龍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個時期:
一、夔龍期
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期,經商周,延續到秦漢,以商周夔龍為代表。夔龍的原型為灣鱷或巨蜥,一鷙(鳳)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鷙足,二或四爪。
商中晚期,夔龍夔螭夔風並逢,產生六種以夔龍為主的並逢夔龍夔螭夔風徽識,表示同為祖先。西周繼續沿用,並將夔龍夔螭綜合為一種新形態,此時一鷙足,多為彎月形二爪。
二、應龍期
應龍的概念很早,最早見於商周,但作為藝術分期的應龍,可能始於秦,盛於漢,延續到隋唐,足多為三趾。
三、黃龍期
始於唐宋,遼、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礎,盛於明清。宋,遼、金、元多為三趾,明清多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龍造型,民間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龍的圖案。
四、迴歸期
清以後的現當代。由於龍與封建統治者脫離了關係,所以可以按人們的喜好繪製或塑造成
三、四、五趾。當然,歷史上五爪龍有過特殊的地位,故人們普遍還是偏愛五爪造型。
日本在唐代時與中國頻繁往來,大量學習中國文化,促進了其社會進步。如日本的傳統建築和傳統服飾其實完全就是中國唐代時的樣子。而在那個時候,中國的龍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從中國引進三爪的龍。
在中國出現四爪龍後,已經開始閉關鎖國,與日本斷了往來。而韓國古時候叫做高麗,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國的附屬國,當中國統治者開始用五爪龍圖案的時候,自然不可能讓屬國和自己平起平坐,於是韓國的龍就只能是四爪了。歸根到底,日韓的龍反應的正是中國龍的發展演變過程。
2樓:匿名使用者
五個爪的龍,是皇帝穿的。四個爪的龍,是親王,地位就降一等。三個爪地位就更低。皇族裡雖然都是龍袍,看爪多少,階層就分出來了。
這是清朝的規矩,皇帝衣服上的龍紋的腳有五個爪,稱為龍袍;皇子,親王的龍紋的腳是四個爪,稱為龍褂;貝子、貝勒的則是三個爪,稱為蟒袍。
3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世紀壇世紀廳有一個關於龍的雕塑.在中國古代,龍的爪是逐漸長成5個的,最初是3個,後來4個,而且是幼龍,後來慢慢長出了鬍子,到清朝的時候長成5只爪子.這表明龍已經長到其盛世,同時也意味著封建王朝的盛世
封建社會,五個爪的龍,是皇帝穿的。四個爪的龍,是親王,地位就降一等
為什麼皇帝的龍袍上面的龍有5只腳?
4樓:匿名使用者
在以前封建社會,衣服上有龍,五個爪的龍,是皇帝穿的。四個爪的龍,是親王,地位就降一等。三個爪地位就更低。
皇族裡雖然都是龍袍,看爪多少,階級從那裡分。注意看,會看到。所以文武百官的衣服叫章服。
圖案代表階級,衣服的顏色代表身分,代表階級。,
中華世紀壇世紀廳有一個關於龍的雕塑.在中國古代,龍的爪是逐漸長成5個的,最初是3個,後來4個,而且是幼龍,後來慢慢長出了鬍子,到清朝的時候長成5只爪子.這表明龍已經長到其盛世,同時也意味著封建王朝的盛世.
但是與此同時,"畫蛇添足"的故事同樣適用於此,此乃"畫龍添足",龍本來不該長5只爪,也意味著清王朝的多餘,而在此時的世界範圍內資本主義是已經發展起來的.
清朝皇帝龍袍上的龍,是幾爪的? 皇子 王爺的官服上是否也繡龍,繡的話該繡幾爪?
5樓:最愛烊的欣
龍袍的龍有五爪,而普通**的龍只有四爪。
1、皇帝的龍袍
皇帝龍袍以明黃、金黃或者杏黃一類的亮黃色為主,龍袍上繡有九條龍,以龍袍實物來看,前後加起來不過八條龍,但實際上還有一條是被繡在衣襟之內,所以一般情況下是看不到的,故龍袍實際上繡有九條龍。
若單從正面或者背面看時,看見的只有五條龍,這也真吻合了「九五之尊」之數。龍袍下襬還繡有許多彎曲的線條,叫做「水腳」,水腳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波浪之上還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崖」,寓意著「延綿不斷」、「一統山河」、「萬世昇平」。
2、皇子、王爺的官服
王朝服一般也是龍袍,貝勒則是蟒袍,「蟒衣為象龍之服」,與皇帝龍袍的龍只是相像,不同的是皇帝龍袍的龍是為五爪金龍,而蟒袍則是四爪。
親王朝服的顏色必須「暗於」皇帝,故只能用土黃、暗黃一類顏色,龍也得是盤龍、降龍,不得使用升龍、正龍,朝服下襬也繡「海水江崖」。
龍袍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袍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帝王龍袍從隋文帝起,開始徵用中國最好的蠶絲輯絲作為經緯線,並以手工絲秀龍等圖案,輯絲絲綢製作龍袍壹直延續到中國封建王朝覆滅。
6樓:暮雨江淮
隋朝皇帝開始穿黃袍``` 唐高祖時規定`百官以及百姓不允許穿黃色衣服``` 唐朝以前的君王、皇帝,對穿什麼顏色的袍服,時有規定,時無規定。西周、東周時期,據專門記載此時典章制度的書籍《禮記??月令》記載,天子「著青衣」。
從戰國到秦漢魏晉之際盛行「五行」(水火木金土)終始說,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按水、火、木、金、土(五行)與黑、白、青、赤、黃(五色)分別相配的「五德」說,穿黑色袍服。晉代實行金德制度,以赤色為貴,故晉代皇帝著紅袍。後來,「五德」說受到挑戰,一些皇帝也不再以「五德」說為惟一行事準則。
到了隋朝,文帝、煬帝著黃袍,但未明令禁止他人穿黃色衣服。到了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年),開始在百官百姓中禁穿黃色衣服,黃袍遂成為皇帝專用之服。《新唐書》卷二十四《車服志》說,至唐高祖,以赭黃袍、中帶為常服,接著天子袍衫,稍用赤黃,遂禁臣民服。
並規定了其他**的服色:三品以上為紫,四品五品為朱,六品七品為綠,八品九品為青。
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
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唐高祖武德年間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黃色的袍遂為王室專用之服,自此歷代沿襲為制度 。
960年 ,趙匡胤「黃袍加身」,兵變稱帝,於是龍袍別稱黃袍。龍袍上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 。龍數一般為9條 :
前後身各3條,左右肩各1條,襟裡藏1條,於是正背各顯5條,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龍袍還繡「水腳」( 下襬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圖案),隱喻山河統一。
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圖(參考文字記載及山東濟南漢墓出土陶俑、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復原繪製)。本圖根據文獻記載及圖案資料復原繪製,服裝上的紋樣大多采用同時期的磚畫、漆畫、帛畫及畫像磚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誌。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製。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
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髮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繫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
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龍袍是古代皇帝參加慶典活動時穿著的禮服。據《蘇州府志》卷147記載,在明代萬曆29年(公元2023年)宦官孫隆到蘇州充當稅監,督造龍袍。2023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發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緙絲製成的龍袍。
因龍袍上繡紋以龍為主,故此得名。
龍袍的空地為明黃色,領、袖俱石青色,片金緣。上面繡有12個困龍及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雉的異名)、宗彝(長尾猴尊)、藻(墊玉的彩色板)、火(物體燃燒時所發出的光和焰)、粉(古代繡在衣上的白色或有色粉末)、米(古代繡在衣上的花紋)、黻(音府。古代禮服上白與青相間的花紋)的形象,其餘均為排列均勻的"如意頭" 、"蝙蝠"和象徵富貴的" "字紋樣。
龍袍上並繡有9條龍,間以五色雲彩。領前後正龍各1 條,膝部左、右、前、後和交襟處行龍各1條,袖端正龍各1條。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以棉、袷、紗、裘制,各惟其時。
龍袍專供皇帝穿著,其他**是不能穿著的,只有得到皇帝親賜才能穿著,但在穿著必須"挑去一抓",以示區別。在明朝,經改制後的龍袍,稱為蟒袍,成為明朝職官常服。
龍袍的色彩選用頗有研究,並十分嚴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並非單純是人的本性需要, 同時又作為一個種族或部落的標誌,在遠古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穿用採用赤鐵礦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紅色、到了漢朝推繹的周崇尚紅、秦崇尚黑,漢滅秦後則崇尚黃,漢文帝劉恆穿的龍袍第一次採用黃色。其後長期以黃色為最高貴,它象徵**,因此,這種風氣一直延用下來,直到明清。龍袍上的" "字紋樣的顏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藍組成,"蝙蝠"有硃紅、棗紅、絳色、香色、青銅色等數種顏色。
"如意頭"有明藍、月白、藏青和水紅、桃紅、棗紅、雪灰兩種顏色組成。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之分。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圓領,右大襟,馬蹄袖,有扣絆。
龍袍的做工有刺繡、緙絲之分,其中緙絲工藝相對複雜,工藝上稱為「連經斷緯」。這種緙絲工藝在中國流傳已久,宋代時多用於其他裝飾之上,到清代多用於服飾,後因緙絲工藝消耗工時過長,所以多用於龍袍之上。
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
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清朝皇帝的龍袍繡有九條金龍,位置分別為前胸和後背分別有一條正金龍,下面前後分別有兩條行金龍,肩部左右兩側分別有一條金龍,右面內襟裡面還有一條行金龍。每件龍袍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條龍,恰好與九五之數相吻合。
龍袍下襬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上面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崖」,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龍袍上除了龍紋,還有十二章紋樣,其中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祥雲、蝙蝠等。它們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含義,「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山取其鎮;龍取其變;華蟲取其文、會繪;宗彝取其孝;藻取其潔;火取其明;粉米取其養;黼若斧形,取其斷;黻為兩己相背,取其辯。這些各具含義的紋樣裝飾於帝王的服裝,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如龍,應機佈教,善於變化;如山,行雲布雨,鎮重四方;如華蟲之彩,文明有德;如宗彝,有知深淺之智,威猛之德;如水藻,被水滌盪,清爽潔淨;如火苗,炎炎日上;如粉米,供人生存,為萬物之依賴;如斧,切割果斷;如兩己相背,君臣相濟共事。
」總之,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
鑑別清代龍袍主要從做工、面料和紋樣三大方面來看。首先,龍袍的做工相當精細,所用線也非平常我們所見到的金線或者絲線,尤其緙絲工藝目前很難仿造。其次,清代宮廷服飾衣料的生產大多來自江南三織造,即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極少部分由京內織染局織造。
江寧(南京)善於織金妝彩以及倭緞、神帛的織造;蘇州的緙絲、刺繡工藝最精;湖絲的品質最為優良,如綾、羅、紡、縐、綢等多由杭州織造。最後,龍袍上的紋樣以及所在的位置也絕對不能有絲毫差錯,這些紋樣多限於皇帝服飾之上,其他皇宮貴族服飾上均不可有此紋樣,所以說紋樣是鑑定龍袍的最好方法。
中國古代皇帝的玉璽在那裡中國古代皇帝的玉璽在那裡
哎,大家一致蜂擁而搶的傳國玉璽沒了,造就了今天人們常常口裡唸叨的中國考古八大遺憾之一。目前大家最為相信的說法還是 唐末帝李從珂抱璽 註明 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交泰殿收藏的明朝二十四國寶,清朝二十五國寶,均為各朝代自刻,不是代代相傳的寶物。皇宮中有專門的一個機構叫尚寶監,專門保管玉璽 放於中和殿內 尚寶...
中國哪個皇帝的命最長,中國古代那個皇帝壽命最長?
清高宗乾隆 純 皇帝 1711年9月25日 1799年2月7日 愛新覺羅氏,諱弘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卒於嘉慶四年。於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十五子顒琰,自己成為太上皇。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國封建史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於祖父康熙。壽命最長的皇帝。樓主的問題有歧義,如果是問壽...
中國古代的建築為什麼那麼結實,中國古代的建築堪稱完美,中國古代為什麼選擇木構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學就講究精 美 實,所以建一座像茶樓這樣或者官邸 祠堂就很是費時費力,這也是古代材料比不上現代建築材料的一個證據,也沒什麼不如的 只是因為古代沒有像現代這樣的建築材料罷了,就不得不採用木 而基於木的缺點,只能在建築方法上加以彌補,經過長時間的進步 就形成了古代建築學。而且你的感覺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