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五帝的意思

2021-03-04 07:51:12 字數 5570 閱讀 2519

1樓:匿名使用者

應寫作三皇五帝。

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

五帝,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第二種說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第三種說法指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

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僅是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道教則把他們奉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

2樓:匿名使用者

三皇五帝

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中國的古史傳說中,到戰國時期形成幾種「五帝」說;戰國末始有「三皇」一詞,到漢代才形成幾種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說。

「皇」的原義是「大」和「美」,不作名詞用。戰國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時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稱為「三皇」。

在《周禮》、《呂氏春秋》與《莊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並對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義作了解釋,但都未實定其人名。

漢代所定的人間歷史上的「三皇」有五說:①《尚書大傳》為燧人、伏羲、神農。《禮·含文嘉》、《春秋命歷序》亦同此說而以燧人居中。

②《春秋運鬥樞》為伏羲、女媧、神農。③《禮·號諡記》為伏羲、祝融、神農。《孝經鉤命決》引《禮》同此,但以祝融居末。

④《白虎通》說為伏羲、神農、共工。⑤西漢末的《世經》所排古史系統,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戰國時說的「五帝」中多了一帝。於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黃帝升為三皇,與伏羲、神農並列。

首先是《禮·稽命徵》持此說,張衡上漢順帝書及其後的皇甫謐《帝王世紀》亦從之。接著是偽《尚書序》宣揚此說,由於它的經書地位,從此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實上述諸說皆為西漢末以後緯書所編造的神話。

漢代仍傳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漢末緯書《春秋命歷序》、《始學篇》等以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經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還具人形(一說他們分別有十二頭、十一頭、九頭);「中三皇」則具人面蛇身或龍身,分別有十三頭、十一頭、九頭(一說以中地皇為有巢氏、中人皇為燧人氏);「後三皇」中的「后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漢代畫像石和帛畫即多此形象。

「帝」原指天帝,人間的「五帝」一詞在孟子時尚未出現,他書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詞排在「三王」前,但無人名,只在其《議兵篇》中稱堯、舜、禹、湯為「四帝」。《孫子兵法》有「此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稱(但梅堯臣謂此「帝」字系「軍」之訛)。

《管子》及《莊子》所屢稱「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實人名。其實,自西周至春秋戰國時記載神話和歷史傳說文籍中,先後出現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號,大抵居西邊的有黃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鯀、禹、四嶽、稷(棄)、高圉、太王、玄囂、蟜極、昌意、青陽等,居東邊的有太皞、少昊摯、顓頊、高陽、高辛、堯、羿、浞、澆、俊(即舜、嚳)、契、冥、上甲微等,地區未明的有帝鴻氏、縉雲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後三者可能在東)等,由東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東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後裔八姓(如季連羋姓為楚祖)等等。《莊子·胠篋》列舉了古帝十二名及全書中屢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韜》列舉了古帝十五名,《逸周書》所列古帝多達二十六名。

由於戰國後期五行說逐漸建立,凡事都要湊五為成數,於是在上述許多古帝王中,遂有羅列「五帝」的必要,並出現了下列五種五帝說。

①《五帝德》所說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其說根據《國語·魯語》對他們的讚譽而定。《帝系》為其編造了以黃帝為始祖的世系。《呂氏春秋》及《史記·五帝本紀》承用了此說。

②《戰國策·趙策》與《易·繫辭》提出的宓戱(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人。《莊子》、《淮南子·淑真訓》及《三統曆》亦承此說。《通鑑外紀》反對三皇五帝說,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③《呂氏春秋·十二紀》所載的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禮記·月令》亦同此說。王符《潛夫論》並將古代各帝王部分別納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統之下。

④《世經》所編排的古史系統依《十二紀》與《月令》,在黃帝與顓頊之間有少昊,鄭玄注《中侯敕省圖》即加少昊於第一個五帝說,謂五帝有六人,俱合於五帝座星。然東漢以來《稽命徵》等之說,把黃帝升為三皇之一,皇甫謐《帝王世紀》從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為五帝。於是偽《尚書序》即據以將《世經》前面三名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接著的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⑤《通鑑外紀》及《路史發揮》引梁武帝蕭衍畫像碑述,以黃帝、少昊、顓頊、嚳、堯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說。但樑武只有《通史》六百餘卷,據陳立《白虎通疏證》,以為畫像碑述可能是《武樑祠堂畫像碑述》之訛,則此說仍出自漢人。

至於神話中的天神,《山海經》中皆稱帝,其後亦有「五帝」之稱,如《楚辭·惜誦》有「令五帝」句,與「指蒼天」、「戒六神」並舉,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請致五帝以明君德」句,顯然皆指天帝。故《史記·封禪書》載漢高祖劉邦說:

「吾聞天有五帝」。即述戰國末流行之說。同時有五色帝之說,奏設祭祀白、青、黃、亦四上帝祠,漢高增祀黑帝之祠。

至《春秋緯·文耀鉤》,五色帝始有名字:「蒼帝曰靈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鄭玄注《禮記·大傳》「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諸名為「太微五帝」,謂「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

把地上五帝說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說,王肅已斥其謬。

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有巢、燧人、庖犧(伏羲)分別代表矇昧時期的低階、中級、高階三個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低階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造人類。「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盟盛期及其解體時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長人物。

參考書目

顧頡剛、楊向奎:《三皇考》,《古史辨》第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古史辨》第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劉起釪:《我國古史傳說時期綜考》,《文史》第28、29輯,北京,中華書局。

(劉起釪)

參考資料:文學視界http://****white-collar.***/

回答者:豪俠haoxia - 總監 八級 7-22 14:02

三皇五帝

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中國的古史傳說中,到戰國時期形成幾種「五帝」說;戰國末始有「三皇」一詞,到漢代才形成幾種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說。

「皇」的原義是「大」和「美」,不作名詞用。戰國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時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稱為「三皇」。

在《周禮》、《呂氏春秋》與《莊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並對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義作了解釋,但都未實定其人名。

漢代所定的人間歷史上的「三皇」有五說:①《尚書大傳》為燧人、伏羲、神農。《禮·含文嘉》、《春秋命歷序》亦同此說而以燧人居中。

②《春秋運鬥樞》為伏羲、女媧、神農。③《禮·號諡記》為伏羲、祝融、神農。《孝經鉤命決》引《禮》同此,但以祝融居末。

④《白虎通》說為伏羲、神農、共工。⑤西漢末的《世經》所排古史系統,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戰國時說的「五帝」中多了一帝。於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黃帝升為三皇,與伏羲、神農並列。

首先是《禮·稽命徵》持此說,張衡上漢順帝書及其後的皇甫謐《帝王世紀》亦從之。接著是偽《尚書序》宣揚此說,由於它的經書地位,從此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實上述諸說皆為西漢末以後緯書所編造的神話。

漢代仍傳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漢末緯書《春秋命歷序》、《始學篇》等以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經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還具人形(一說他們分別有十二頭、十一頭、九頭);「中三皇」則具人面蛇身或龍身,分別有十三頭、十一頭、九頭(一說以中地皇為有巢氏、中人皇為燧人氏);「後三皇」中的「后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漢代畫像石和帛畫即多此形象。

「帝」原指天帝,人間的「五帝」一詞在孟子時尚未出現,他書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詞排在「三王」前,但無人名,只在其《議兵篇》中稱堯、舜、禹、湯為「四帝」。《孫子兵法》有「此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稱(但梅堯臣謂此「帝」字系「軍」之訛)。

《管子》及《莊子》所屢稱「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實人名。其實,自西周至春秋戰國時記載神話和歷史傳說文籍中,先後出現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號,大抵居西邊的有黃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鯀、禹、四嶽、稷(棄)、高圉、太王、玄囂、蟜極、昌意、青陽等,居東邊的有太皞、少昊摯、顓頊、高陽、高辛、堯、羿、浞、澆、俊(即舜、嚳)、契、冥、上甲微等,地區未明的有帝鴻氏、縉雲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後三者可能在東)等,由東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東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後裔八姓(如季連羋姓為楚祖)等等。《莊子·胠篋》列舉了古帝十二名及全書中屢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韜》列舉了古帝十五名,《逸周書》所列古帝多達二十六名。

由於戰國後期五行說逐漸建立,凡事都要湊五為成數,於是在上述許多古帝王中,遂有羅列「五帝」的必要,並出現了下列五種五帝說。

①《五帝德》所說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其說根據《國語·魯語》對他們的讚譽而定。《帝系》為其編造了以黃帝為始祖的世系。《呂氏春秋》及《史記·五帝本紀》承用了此說。

②《戰國策·趙策》與《易·繫辭》提出的宓戱(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人。《莊子》、《淮南子·淑真訓》及《三統曆》亦承此說。《通鑑外紀》反對三皇五帝說,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③《呂氏春秋·十二紀》所載的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禮記·月令》亦同此說。王符《潛夫論》並將古代各帝王部分別納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統之下。

④《世經》所編排的古史系統依《十二紀》與《月令》,在黃帝與顓頊之間有少昊,鄭玄注《中侯敕省圖》即加少昊於第一個五帝說,謂五帝有六人,俱合於五帝座星。然東漢以來《稽命徵》等之說,把黃帝升為三皇之一,皇甫謐《帝王世紀》從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為五帝。於是偽《尚書序》即據以將《世經》前面三名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接著的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⑤《通鑑外紀》及《路史發揮》引梁武帝蕭衍畫像碑述,以黃帝、少昊、顓頊、嚳、堯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說。但樑武只有《通史》六百餘卷,據陳立《白虎通疏證》,以為畫像碑述可能是《武樑祠堂畫像碑述》之訛,則此說仍出自漢人。

至於神話中的天神,《山海經》中皆稱帝,其後亦有「五帝」之稱,如《楚辭·惜誦》有「令五帝」句,與「指蒼天」、「戒六神」並舉,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請致五帝以明君德」句,顯然皆指天帝。故《史記·封禪書》載漢高祖劉邦說:

「吾聞天有五帝」。即述戰國末流行之說。同時有五色帝之說,奏設祭祀白、青、黃、亦四上帝祠,漢高增祀黑帝之祠。

至《春秋緯·文耀鉤》,五色帝始有名字:「蒼帝曰靈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鄭玄注《禮記·大傳》「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諸名為「太微五帝」,謂「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

把地上五帝說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說,王肅已斥其謬。

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有巢、燧人、庖犧(伏羲)分別代表矇昧時期的低階、中級、高階三個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低階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造人類。「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盟盛期及其解體時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長人物

陽城的三王是指什麼,三王五帝指的是啥

三王老爺,即三山bai 國王三山du國王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宗教信zhi仰,起源dao隋朝,發源於廣東揭回陽市揭西答縣河婆鎮,主要是廣東省粵東及臺灣省民眾所奉的守護神,並廣泛流傳於泰國 新加坡 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民間信仰。三山國王指的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獨山 西南面的明山和東面的巾山的三位...

五帝錢王帝排列是什麼,五帝錢的排列順序,及使用方法

一世bai祖福臨,為順治 二聖祖玄燁 du,為康熙 zhi三世宗胤禛,為雍正 dao四高宗 專弘曆,為乾隆 五仁宗屬顒琰,為嘉慶 六宣宗旻寧,為道光 七文宗奕詝,為咸豐 八穆宗載淳,為同治 九 德宗載湉,為光緒 十 溥 儀,為宣統 五帝錢抄 應該按照一定的順序襲排列,這bai 個順序就是年代發du展...

三皇五帝是哪三皇?哪五帝

三皇 三皇是上古的 伏羲 燧人 神農。迴圈輪迴 太古 黃古 遠古三皇 燧人 伏羲 神農 尚書大傳 伏羲 女媧 神農 風俗通義 伏羲 祝融 神農 同上 伏羲 神農 共工 同上 伏羲 神農 黃帝 古微書 6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三字經 7 天皇 地皇 泰皇 史記 8 天皇 地皇 人皇 民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