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的現狀和保護

2021-03-05 09:18:07 字數 5833 閱讀 9207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長城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其建造時間之長,分佈地域之廣,影響力之大,是其他文物不可比擬的。長城是一個由牆體、關堡、衛所、烽火臺等多種防禦工事組成的巨型國防軍事體系。是國家大遺址保護的重點專案。

我國的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王朝建立後,在原來燕、趙、秦等諸侯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的萬里長城。此後,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遼、金、元、明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據初步統計,目前能掌握的中國曆代長城總長達3萬公里左右,分佈於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河南、山東、黑龍江東等十餘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23年,長城因其獨特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一、自然狀況

據目前為止發現的歷代所修各類長城,涵蓋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東、河南、山西、內蒙、陝西、寧夏、甘肅、新疆、黑龍江13個省、市、自治區。長城分佈區域東西狹長,各地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地理環境差異頗大,其自然地理基本特徵是大陸性季風氣候與內陸乾燥氣候並存;起伏顯著的地表結構和複雜多樣的自然景觀。

長城區域的自然狀況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六盤山為界,西北廣大地區終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氣候乾燥,雖然一年中也有盛行風向季節變化現象,但無明顯的雨季和旱季之分,屬於非季風影響的西北乾燥氣候區(不含東部)。該線東南,即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以東部分,一年中盛行風向的季節變化產生顯著的季節氣候變化,表現為冬季乾燥寒冷、夏季溼熱多雨的氣候特點,屬於東南季風氣候區。構成東西分異,性質不同氣候區的並存現象。

長城區域自然地理區分西起新疆中部庫爾勒、樓蘭,東至內蒙古自治區與黑龍江省之間的大興安嶺,地域遼闊。其自然地理區劃,大致可分為東、西、南三部分。自狼山、賀蘭山、六盤山一線為界,以東的地域為長城區域東部,以西的區域為長城區域西部;賀蘭山、六盤山以東,明長城以南為長城區域南部。

長城區域東部。西起狼山、賀蘭山、六盤山一線,東至大興安嶺長白山,南抵明長城(包括明長城),北達中蒙邊界。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大部,河北省、北京市、山西北部、遼寧中部和遼東半島。

本區為一波狀起伏的高原。分佈著中、低山、丘陵、沙漠、沙地和河谷谷地。自然景觀上,溫帶乾草原-慄鈣土和荒漠草原-棕鈣土佔絕對優勢。

自東向西,氣候的 乾旱程度、植被和土壤的過渡性十分明顯,自然地帶呈東北-南西向延伸。這一地區屬於東部季風區與西部乾旱區的過渡性區域,降水量由西向東逐漸增多。區域內草原面積廣大,是中國畜牧業和畜產品主要基地之一。

區內主要有戰國時期的趙燕北界長城、秦漢長城,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畿上塞圍長城、北齊的北界長城、金新舊明昌界壕,明代內外長城。

長城區域西部。西起今新疆庫爾勒、樓蘭古城遺址,東至狼山、賀蘭山,南抵祁連山北麓,北達內蒙古自治區與蒙古國邊界。包括阿拉善盟、河西走廊、新疆的東部等地區。

區內有漢代河西走廊長城、武帝外長城以及漢代自玉門關向西經新疆的鹽澤(今羅布泊)、樓蘭至庫爾勒一帶修築的烽、燧、亭、障、城。

長城區域南部。賀蘭山、六盤山以東,明長城以南,秦嶺、淮河以北,以及河北平原。本區在暖溫帶範圍之內。

氣候、植被、土壤的經度地帶性明顯,自西向東水分遞增,依次出現溫帶半乾旱區草原-慄鈣土地帶,暖溫帶半乾旱區森林草原-黑盧土地帶、暖溫帶半溼潤區落葉闊葉林-褐土地帶,暖溫帶半溼潤區落葉闊葉林-棕壤地帶。是中國農產品的主要產區之一。區內主要有戰國時期的秦昭王北界和東界長城,魏的河南長城和河南長城(河指黃河),楚國長城,中山國長城,齊長城,燕南界長城(易水長城),趙南界長城,秦始皇長城的西段等。

多樣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得長城沿線的生態環境敏感而脆弱。在山區,長城大部分位於分水嶺或山脊地帶,還有少量地段位於斷層崖頂部;在高原地區大部分位於草原與荒漠的交界地帶;在河西走廊又大部分介於綠洲與荒漠之間。降水條件從東到西逐漸衰減,東端年降水量1200毫米,中間為600—400毫米,西端僅為30毫米,除了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利用黃河、祁連山雪水灌溉以外,所有沿長城地區的植被皆靠降水生長,在氣象水文條件上,長城的中段和東段位於暖溫帶與中溫帶的交界地帶,又是半溼潤與半乾旱區的過渡地帶,也是季風與非季風區的過渡地帶,降水量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沖刷力和侵蝕力較強;位於長城西段祁連山前綠洲與沙漠交界處,屬於半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溫差大而風力強,風蝕嚴重。

在植被條件上長城也位於過渡性的轉換地帶,長城的中段與東段是森林草原與草原過渡地帶,西段位於綠洲植被與荒漠植被的過渡地帶。自然狀況的不同影響著長城的生存狀況。例如,西北氣候較為乾燥,年平均降雨量很少,給土築長城的保護創造了先天的有利條件。

但長期以來,西北強勁的風沙對長城也造成了嚴重威脅。陝西、寧夏、甘肅臨近毛烏素、騰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南緣的長城,很多已經被沙漠所摧毀。另外,較大的溫差變化對夯土長城也是一種威脅。

這種變化造成土壤熱脹冷縮後,牆體便有不同程度的剝蝕、鬆散、解體等情況發生。

長城區域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改變尤為廣泛深刻。長城區域中部是農業區與牧業區的過渡地帶,歷史上是農業文化與遊牧文化交融、傳播,相互滲透的典型地區,也是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爭鬥最多的地區,長城的修築與這種邊防固塞得需要就有直接的關係。黃土高原處於農牧業過渡地帶,也是農牧民族的接觸帶。

每當農牧界線發生南移或北移,對當地沙漠南侵與水土流失都會產生深刻影響,並間接地影響到黃河的安危。從戰國到秦漢,經過多次移民墾殖,原來完好的草原和森林為栽培植被所代替,農牧界限一度移至陰山以北,黃土高原一帶為「新秦中」農業發達區,但因開墾而加劇了土壤侵蝕,並造成黃河下游頻繁的水患,耕種地變為荒漠。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以後,移民屯墾停止,北方遊牧民族相機內遷,農牧界限隨之南移,黃河的泥沙減少,黃河下游水患減少。

這類事情,在歷史上曾多次交替出現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時重時輕,下游水患時多時少。2023年以來,**採取了加強黃河中下游水土保持的措施,黃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才有所改善。

自然地理狀況影響著長城的生存狀態,尤其是人類活動的加劇,使得長城區域周邊的環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例如,長城途經的我國西部地區、岩層裸露,地表物質疏鬆,乾旱少雨,風沙肆虐,正加劇土壤荒漠化,導致長城某些地段牆體大面積的崩塌、毀損,最後永遠地消逝。我國已有262km2土地出現了荒漠化,其中就有95%以上分佈在西部地區,長城又有相當多的地域處於西部省區。甘肅境內長城土質差,內含鹽鹼成分,長期受到自然侵蝕,土質被鹽鹼腐蝕爆漲剝落,造成長城自然剝落;百年的暴雨洪水,從南北自然形成山洪沖刷滌盪長城,致使長城倒塌,基礎萎縮,造成危害;80年代以前,防護意識不強,受到人為及畜牧的破壞,部分被開荒種地,放牧,甚至被挖掘取土,致使長城受到損害;陝西境內的長城主要分佈在渭北黃土臺塬以及陝北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的邊緣地帶,乾旱少雨,風沙大,植被差,水土流失嚴重。

由於長城牆體及附屬建築大部分都是用黃土夯築而成的,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牆體裸露在外,歷經成百上千年的風蝕雨淋,自然損毀嚴重。敦煌地區地處內陸,四周被沙漠和戈壁包圍。年平均降雨量約40毫米,但降雨量集中於7月。

氣溫日溫差大,平均超過17.7度。區域內多風,平均每年日平均風速超過每秒3米的有89天,年平均大風和沙暴日數均超過15天。

這樣的自然環境條件對以土為主要材料建成的漢代長城遺存造成嚴重破壞,是破壞漢長城的最主要因素。

二、長城保護管理體制

長城是跨越多個行政區域的不可移動文物,長城保護管理隊伍成分複雜,有各級**文物部門、**派出機構、旅遊公司、鄉鎮村甚至個人等等。這些單位管理長城的出發點、目的不同,其管理方式、效果也大相徑庭。管理體制混亂是長城屢遭破壞的一個突出原因。

目前,長城的保護管理體制還未建立。鑑於長城資源的特殊性,其保護管理體制也應針對其特殊性而建立。應該進一步明確文物行政部門的主管職能,不得將長城交由企業管理或作為企業資產經營;已經交由企業管理或作為企業資產經營的,要限期整改;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依法理順長城保護管理體制。

長城保護管理體制的建立主要由各省級人民**具體組織落實。長城沿線各級人民**也要根據工作實際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管理機構或機制,加強對相關工作的領導和支援。可採用層層簽訂責任書等方式,明確各有關方面在長城保護工作中的責任,確保責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

在理順管理體制的同時,強化國家對長城保護工作的領導和各級**的責任。首先,充分發揮國家文物保護部際聯席會議的作用,將長城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就長城保護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進行協調、做出決定。

長城綿延萬里,僅靠現有的文物管理機構難以適應長城保護的實際需要,還必須調動社會力量。為此: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捐贈等方式設立長城保護**,專門用於長城保護。

二、被確定為保護機構的利用單位應當對其所負責保護的長城段落進行日常維護和監測,並建立日誌;發現安全隱患,應當立即採取控制措施,並及時向縣級人民**文物主管部門報告。

三、根據部分省市利用護林員、土地承包戶等保護長城的實際做法和經驗,條例規定:地處偏遠、沒有利用單位的長城段落,所在地縣級人民**或者其文物主管部門可以聘請長城保護員對長城進行巡查、看護,並對長城保護員給予適當補助。

四、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發現長城遭受損壞的,可以向保護機構或者所在地縣級人民**文物主管部門報告。

長城沿線各省(區、市)人民**應根據保護長城本體及其環境的實際需要劃定其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樹立明確的保護標誌。相關各級**可根據具體情況設立專門的長城保護管理機構或聘請專人負責長城的日常保護管理。各省(區、市)**文物主管部門要組織有關單位儘快建立本轄區內的長城記錄檔案,並及時依法備案。

各級**要組織專業單位編制長城保護規劃,制定長城保護專項地方法規,使長城保護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規範化、科學化的軌道。

三、當前的保護政策及措施

近些年來,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指引下,長城的保護與管理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

目前,涉及長城保護的立法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實施條例》;地方性法規有《北京市長城保護管理辦法》。《文物保**》及其它文物保護的相關法規,雖然有些地方不能涵蓋長城的特殊性,但其對長城保護工作應具有法律約束力。***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長城保護條例(草案)》,這對長城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長城的保護要依據《長城保護條例》,使長城保護有法可依。

《長城保護條例》總結了近年來長城保護工作的實踐經驗,在總體思路上把握了以下幾點:

一、依照《文物保**》的規定,針對長城的特點和長城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補充完善有關制度、措施,使之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二、對長城實行整體保護、分段管理,明確長城所在地人民**的責任;

三、發揮社會力量參與長城保護的積極性,明確長城利用單位的責任,設立長城保護員制度;

四、對長城的利用行為加以規範,明確將長城段落闢為參觀旅遊區的應當堅持的原則和具備的條件。

除此之外,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長城的保護:

一、大力加強長城保護宣傳工作。要利用廣播、報紙、**、幻燈、電影、電視等各種傳播**廣泛宣傳保護長城的意義,宣傳國家保護文物的政策法令,引起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對保護長城的重視。要動員長城沿線全社會都來保護長城、愛護長城。

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使長城沿線廣大群眾成為長城的保護者。

二、其次,搞好長城保護工作要加強長城實地調查。只有真正對本省本市境內長城有了較詳細的瞭解,在制定保護管理措施上才能有的放矢,對破壞嚴重地段才能找到根源,對症下藥,使長城保護的法規法令落到實處.。

三、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制定保護規劃

實踐證明,制定保護規劃是對文物保護單位實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科學管理的重要手段。《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將從保護長城本體及其環境的完整性、真實性出發,在對長城進行全面研究評估的基礎上,就規劃的原則、性質、目標,保護區劃、保護措施、相關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以及展示開放、管理等方面做出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原則性規定。

《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的主題是長城保護,涉及土地使用、生態保護、建設專案和旅遊設施的控制管理等。因此,規劃的編制由發展改革委牽頭、文物部門具體組織,建設部、國土資源部、交通部、環保總局、林業局、旅遊局等相關部門配合。

劃定長城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是落實規劃和各項管理措施,依法保護長城的基本條件。長城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將在〈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確定的原則基礎上,針對不同地段的具體情況,以長城本體、相關遺存和周邊環境不受破壞、損害為標準劃定。同時,在遊人集中區域、交通要道、省市縣界等長城重要地段和其它必要位置樹立保護標誌,提示人們自覺保護長城。

不要太長、

大朱朱偶崩潰。。。。無視上面、=。=~!

如何保護長城旅遊 文化遺產

長城保護修復作為整個長城總體保護規劃的開局,逐步實施對長城本體的保護修復,不斷加強對中華民族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目前儲存下來的主要是明代修復的。雖然新中國成立後,對山海關 八達嶺 嘉峪關等諸多地方的長城進行了保護修復,但長城受自然和人為破壞仍很嚴重,特別是長城本體的...

長城的歷史背景,基本現狀,外觀,結構,歷史變化,相關故事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漢 晉 北魏 東魏 西魏 北齊 北周 隋 唐 宋 遼 金 元 明 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要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

長城機油和殼牌哪個好對發動機保護好

長城機油對發動機保護好。長城潤滑油 長城機油含有活性清潔劑防止積碳和油泥沉積,發動機長期保持清潔 壽命延長,傑出的熱與氧化穩定性延緩潤滑油的老化,換油週期延長 機油耗量低減低碳氫化合物汙染 良好的摩擦特性燃油效益較高 優異的低溫效能冷天啟動快,極快發揮保護作用。長城潤滑油 長城機油是一種出眾的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