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達是哪個民族的特

2021-03-05 09:18:09 字數 6162 閱讀 9863

1樓:匿名使用者

【哈達】hǎ dá

哈達是蒙古人民藏族人民作為禮儀用的絲織品,是社交活動中的必備品。哈達類似於古代漢族的禮帛。

蒙古族人和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賀用的長條絲巾或紗巾,多為白色,藍色,也有黃色等。此外,還有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神,黃色象徵大地。

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近親時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貴的禮物。佛教教**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五彩哈達只在特定的情況下才用。

哈達的來歷

哈達 哈達 關於哈達的**,現有多種考證。但習俗為藏傳禮儀為人們所公認。十六世紀中葉,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鄂爾多斯接受了藏傳佛教僧侶手中的哈達,作為日常禮儀不可缺少的物品,並世代相傳。

據《馬可波羅遊記》載:「在元旦這一天,大汗統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國中,擁有領地或掌有管轄權的要員,都紛紛給大汗進貢金、銀河寶石等貴重禮品,並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萬壽無疆,財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見,獻哈達有吉祥之意。

根據有些學者分析,哈達這一名稱開始出現於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時。眾所周知,八思巴是藏族歷史上,特別是**同**地方關係史上非常重要的歷史偉人。他於1244 年隨其叔父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前往西涼(亦稱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見元太宗次子闊端。

元世祖即位後,八思巴被尊為國師、帝師。他於1265 年第一次返藏時,向菩薩、佛像和僧俗**敬獻、賜奉哈達。

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節,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處於遊牧經濟形態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攜帶奶食品,奶酒或其他乾糧,遇有路人,不管相識與否,都要主動攀談,問候,並互相交換食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就發展成一套易物的習俗。發展到後來,就有了交換鼻菸壺和哈達的習俗。

在過去,使用哈達有一定的規矩、規格和形式:平日裡,各級**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號去使用哈達,不能越軌亂禮。私人和民間使用哈達要隨便一些,沒有那麼嚴格的規矩,親朋至友間也有使用內庫哈達的。

獻致哈達也有一定的規矩和形式:按約定俗成的規矩,對上敬獻,對下賜給,平級之間互贈,前輩、同輩和晚輩之間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規矩和講究。對上呈獻哈達要雙手捧上,或通過**人轉獻;將哈達賜給下級時,一般把哈達繫於對方的頸項,平級之間則把哈達捧送給對方手中。

根據不同的用場,哈達的敬獻致送的方式也有所區別。

使用哈達的場合相當多。紅白喜事、迎來送往、致謝等等都能派上哈達的用場。根據不同的用場,哈達的摺疊方式也不同,一般講有訪問式摺疊法和敬獻式摺疊法。

哈達的種類

哈達大體上有三種:特等內庫哈達、頭等阿喜哈達和二等素喜哈達。阿喜和素喜哈達又各分上中下三等。

有人把阿喜哈達的仿製品阿扎哈達單獨作為一種,也有人把素喜哈達中的下等品索朗哈達(索達)單獨作為一種。所謂內庫哈達就是從皇家內庫拿出來的特等哈達。這種哈達寬又長,而且質地優良。

這種哈達邊沿織紋為長城圖案,面上織紋為八大祥徽和祝福詞。哈達尼瑪德勒即「化日呈祥」隱花哈達便是一種。過去,市面上是買不到內庫哈達的。

與內庫哈達相對應的是庫外哈達,但是後來把外庫哈達稱作素喜哈達。

獻哈達的規矩

在過去,使用哈達有一定的規矩、規格和形式:平日裡,各級**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號去使用哈達,不能越軌亂禮。私人和民間使用哈達要隨便一些,沒有那麼嚴格的規矩,親朋至友間也有使用內庫哈達的。

獻致哈達也有一定的規矩和形式:按約定俗成的規矩,對上敬獻,對下賜給,平級之間互贈,前輩、同輩和晚輩之間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規矩和講究。對上呈獻哈達要雙手捧上,或通過**人轉獻;將哈達賜給下級時,一般把哈達繫於對方的頸項,平級之間則把哈達捧送給對方手中。

根據不同的用場,哈達的敬獻致送的方式也有所區別。

獻「哈達」的動作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要用雙手捧哈達,高舉與肩平,然後再平伸向前,彎腰給對方,這時,哈達正與頭頂平,這表示對對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對方以恭敬的姿態用雙手平接。對尊者、長輩獻哈達時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將哈達捧到座前或足下;對平輩或下屬,則可以系在他們的頸上.

哈達的應用場合

使用哈達的場合相當多。紅白喜事、迎來送往、致謝等等都能派上哈達的用場。根據不同的用場,哈達的摺疊方式也不同,一般講有訪問式摺疊法和敬獻式摺疊法。

當今,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中,哈達的使用比過去更廣泛、更普遍,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濫用現象,致使一個好端端的社交禮儀形式,搞得有些庸俗化。

誠然,過去在使用哈達的規矩和方式之中固然存在封建等級的文化觀念,但應切記,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特別是作為人們社會交往中的禮節,正是以一定的規矩和形式為主要標誌的。因此,筆者認為過去使用哈達中的封建等級觀念和繁文縟節應予摒棄,但是一定的規矩和必要的形式還是必需的。

哈達是藏族「禮巾」之意。哈達最早是藏族宗教禮儀中虔誠地向神靈敬奉的一件珍貴供物,也是僧侶們互贈或向活佛敬獻的禮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它已不僅僅是宗教界專用的供物,已成為藏族人民生活中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禮物。

哈達的特徵

哈達是一種特製的絲織物或麻織物,長度通常為5尺左右,寬度不等,上繡有「雲林」「八寶」等民間花紋圖案。按質料來分,哈達分為三種:普通品為棉紡織品,稱為「素喜」,不到1公尺長;中檔品為一般絲織品,稱為「阿喜」,約有2公尺長;對政治、宗教界高階人物使用的高階絲織品,是檔次最高的一種,稱為「浪翠」,有3公尺多長。

按顏色來分,哈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象徵純潔、吉利的白色哈達;一種是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神,黃色象徵大地。

它是獻給活佛或近親時做阿西(彩箭)用的,為最隆重的禮物。佛教教**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它只在特定情況下才用。據藏族學者赤列曲紮在《**風土誌》中記載,哈達是元朝時傳入**的,薩迦法五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後回**時,帶回了第一條哈達。

當時的哈達,兩邊是萬里長城圖案,上面繡有「吉祥如意」字樣。故可說哈達是從內地傳入**的,且多產於四川成都。

在藏族地區,獻哈達是一種既普遍又崇高的禮節。無論婚喪嫁娶、民俗節慶、拜會尊長、迎送賓客、朝覲佛像、音訊往來、求情辦事以及新房竣工、認錯請罪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獻哈達是對對方表示純潔、誠心、忠誠和尊敬的意思。

當然在不同情況下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如佳節之日,人們互獻哈達,表示祝賀節日愉快、生活幸福、身體健康;男女求婚時,先由中間人獻哈達,如接受哈達則表示可以議婚,退回則為拒絕之意;婚禮上呈獻哈達,意為恭賀新喜,祝願新婚夫婦恩愛如山,白頭偕老;迎送賓客時奉獻哈達,表示對遠方來客的熱烈迎送和崇高的敬意;葬禮上獻哈達,表示對死者的沉痛哀悼和對死者家屬的安慰;佛法會上,向喇嘛和活佛敬獻哈達,表示對喇嘛活佛的無限敬仰和信教的一片虔誠之心;到神佛前祈禱時獻哈達,以示信佛者的虔誠和希望菩薩保佑,萬事如意;在書信來往中,附上一條哈達,表示寫信者感情的真誠和意願的莊重;將錢物包在哈達裡贈給演員,表示觀眾真誠的心意;拜會尊長敬獻哈達,表示對尊長的敬重,祝願幸福、長壽、吉祥如意;向對手獻哈達表示想化干戈為玉帛,重歸於好。

獻哈達是一種文明與禮貌的表現,因此十分講究。獻哈達者應將哈達對疊再對摺成四幅雙楞,把雙楞一邊整齊地對著被獻者,躬身俯首,雙手奉獻,表示恭敬。被獻者也必須彎腰俯首,雙手承接,表示回敬 。

切忌用一隻手相送或一隻手受禮。獻哈達的方式也有許多區別:下級向上級,晚輩向長輩,或向活佛獻哈達,應躬身低頭,雙手舉哈達呈上或放在座位前的桌子上面或腳下,對方並不回贈哈達。

這時的哈達,表示敬意和感謝;同輩平級獻哈達,表示友好,應該獻在對方手上,對方回贈哈達;上級對下級,長輩給晚輩贈哈達,表示親切關懷和慈祥的愛意,可直接將哈達掛在對方頸上;如果是喜慶典禮,主人往往將所獻哈達回贈給獻者,並繞在他的脖子上;他人為自己獻哈達時,應將身體微微前傾,恭敬地雙手接過,然後繞過頭頂掛在自己頸上,以示謝意。

藏族地區,借債、**或請求幫助,也同樣敬哈達,不應允則將哈達當面退回,有時請求者堅持呈上,往復多次,再不接受,說明請求者的願望絕無實現的可能。不少地方,還有給建築物、器皿、橋樑、牛皮筏等獻哈達的習慣。新的建築落成、新的器皿做好,都要舉行某種儀式,並給其繫上哈達,表示祝賀。

舉行春耕儀式時,牛角上系哈達,祝福新的一年獲得好收成。在結婚典禮上,新娘進門時,送親者要給男方的大門、樓梯、房柱、廚房、羊毛墊、佛龕等敬獻哈達,以示吉利和平安。

獻哈達是藏族人民優良的傳統習慣,世世代代人們都把獻哈達看成是至高無上的禮儀。「哈達有價情無價」,它雖無**貴重,但卻比**更加受到人們的崇敬。因為它象徵著一片金子般的心,代表著最真誠的感情,寄託著最美好的祝願,標誌著最崇高的敬意。

藍色的哈達

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以綾、綢、絲原料製成,紡得稀薄透明,有白、黃、藍等色。其上織以八瑞相及蓮花、如意、祥雲等圖案。哈達長短不一,短者三五尺,長者一二丈。

方誌《蒙古·二卷》中雲所謂哈達者,帛也。或以綢、或以白、或藍、長短不一,長約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兩端有拔絲,約半寸許,其長短視受者分級而定。在藏、蒙古等民族人士頂禮佛像、拜見尊長、迎來送往、致敬致賀、婚喪嫁娶等禮儀活動中,均有獻哈達的習慣。

由此,敬獻哈達表示人們對佛的敬仰,對迎見之人的敬意與祝福。

「哈達」一詞,發音上貼近藏語「卡達爾」,蒙古語稱「哈達噶」。

一般認為,哈達是元代傳入**之後傳入蒙古草原的。2023年,薩迦法王八思巴隨父薩班·貢嘎堅贊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見元太宗次子闊端,並在宮廷生活數載。2023年,元世祖忽必烈繼位,封八思巴為國師,統領全國佛教。

2023年八思巴第一次返藏至薩迦寺,並向各大寺院的佛像和高僧敬獻了哈達。據傳,當八思巴向拉薩大昭寺的菩薩像敬獻哈達時,一旁壁畫中的一尊度母也伸出手來,向他討要一條哈達。這樣,此度母就被稱為「卓瑪塔爾聯瑪」,即:

「要哈達的度母」。在民間,哈達還被說成是仙女的飄帶。

哈達以白色為多,在青藏高原、內蒙古草原上,白色是最為常見的顏色:漫長冬季的茫茫雪原,用青稞磨出的面,騎的白馬,放養的羊群,擠的牛奶、羊奶等。自古以來,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就認為白色象徵著純潔、美好、吉祥、善良,人們珍視潔白的顏色。

雪域高原的房屋牆壁上刷白灰,逢年過節時住宅的門楣、門簾、傢俱上用青稞麵點白點或劃白線,用白粉撒出各種吉祥圖案,併為茶壺、盛酒器皿繫上哈達或羊毛。甚至人們在自己的衣領上也用糌粑點上一圈白點。在交通要道的山口、路口石堆的頂端置以白色石頭。

煨桑時,也要撒上雪白的糌粑。在《格薩爾王傳》以及民間故事中,以白人、白馬、白雲、白鶴等白色之物象徵善良。同時,還賦予珠穆朗瑪峰神奇的讚美,說山峰間環繞著一條長長的潔白的哈達。

在藏傳佛教寺院的銅飾門環上,經常可以看到繫著數條白色的哈達,伴著叮咚作響的簷鈴,隨風飄舞著。春天到來時,農家又將哈達繫於農具之上進行耕作,祈願五穀豐登。而蒙古民族與藏民族一樣,賦予白色為純潔、吉祥的含義,將一年的正月稱為「查幹薩拉」,「查幹」即為白色,為一年的開始。

潔白蘊含著人間一切崇高、吉祥、美好的內容。哈達還有藍色的,在內蒙古大草原上,人們十分崇尚藍色,因為藍色是天空的色彩。此顏色又稱為青色,蒙古語稱「呼和」,在人名、地名中多用,「呼和浩特」即為青城之意。

藍色在草原象徵著永恆、興旺、堅貞和忠誠,牧民特別喜愛穿藍色的袍子,在生活中的裝飾圖案多采用藍色。今年,適逢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在各種慶祝活動中,人們為什麼多以天藍色的哈達相敬就不言而喻了。可以說:

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藏、蒙古各民族對潔淨無瑕的本能崇奉,逐漸形成了崇尚白色、藍色的文化心態。

另外,還有五彩哈達,此哈達為高尚的禮物,每種顏色各有寓意,藍色象徵藍天、白色象徵白雲、綠色象徵河水、紅色象徵空行**,而黃色則象徵大地,這五彩哈達只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應用。還有說五彩哈達是獻於菩薩像前的,是菩薩的服裝。舊時,按藏地習俗,白色哈達分為三種,即:

內庫哈達、阿喜哈達和索喜哈達。內庫哈達是出於皇家內庫中的特定哈達,其質優、面寬而長,邊沿織有吉祥圖案,中為八瑞相圖,上下為祥龍圖案。獻哈達表示敬獻者對對方的讚美、忠誠與尊敬,並祝願對方萬事如意。

在往來中,還有將錢物或畫像包在哈達裡贈送的,以此表示敬獻者一片真誠的心意。

獻哈達根據輩分不同各有規矩。首先將哈達順長對疊成四幅雙楞,把雙楞一邊整齊地對著被獻者。通常情況下,面對活佛、高僧、長輩要躬身俯首,雙手捧獻於其手中,或獻於案上,或通過**人員轉獻,對方還會將哈達回掛在獻者的脖子上。

對晚輩則要將哈達披掛於對方頸項。而平輩間則略微躬身,將哈達獻到對方手中,這時受者也應躬身雙手承接,以表示恭敬和謝意。人們用這一方式表達著自己對客人的歡迎和愛戴。

在草原上,常看到獻哈達時,主人雙手捧著哈達,口中吟誦吉祥的祝詞或唱著祝福的歌獻上哈達,氣氛十分祥和。

如今,在禮尚往來中,都離不開哈達。我看到,第十一世班禪在雍和宮瞻禮和主持佛事活動時,首先敬獻哈達於佛像前,並接受僧俗信眾敬獻的哈達。近年我回草原,在來往中也得到過白色或藍色的哈達,還有隱花哈達,那白色的圖案在陽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

去年,我回草原,今年去甘肅、赴拉卜楞寺,每到一地人們都是手捧哈達相迎,我倍感珍惜,因為這哈達裡面蘊含著既真摯又樸實的情和誼,由此在我的畫作中,自然出現了與哈達相關的畫面。

哈達已經成為藏、蒙古等民族群眾特有的禮儀往來必備之物,世代相傳,在人們心中至高無上,是人們純淨的心靈與純樸的情感具體的物化。

劉三姐是哪個民族的,劉三姐是傳說中哪個民族的人物?

壯族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聰慧機敏,歌如泉湧,優美動人,有 歌仙 之譽。人們對其無比喜愛,有關她的故事與記載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日來紀念她。廣西壯族民間傳說中的歌仙 劉三姐是傳說中哪個民族的人物?劉三姐是廣泛流傳於中國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傳說中的民間歌手,被譽為壯族的 歌仙 劉三姐 是...

與漢人最接近 指DNA 的民族是哪個民族

是的,有這個說法。芬蘭人的基因是世界上和我們華夏民族dna最接近的民族,被稱作華夏 芬蘭人種,所以從人類民族學的角度來說,芬蘭人是我們華夏族的表兄弟,也是唯一的表兄弟!他們和我們只是膚色 髮色不同,頭骨 面部輪廓幾乎是一樣的。中國人的祖先出非洲後,也曾在伊朗阿富汗一帶的中緯度的高原上進化了很長的時間...

葡萄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大澤山葡萄節原為平度市大澤山區獨有的民間傳統節日 財神節 農曆七月二十二日 相傳源於唐朝初年。1987年,大澤山鎮 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更加富有現代文明精神和地方特色,引導演變為 葡萄節 1991年,市 決定在全市搞節慶活動,改名為 平度葡萄節 並定於每年公曆九月一日舉行開幕式,近年為方便城鎮遊客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