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風俗習慣,廣東人的風俗習慣

2021-04-02 01:30:29 字數 4745 閱讀 5858

1樓:可樂超人

1、首先無論你在什麼bai地方都應有最近本du的禮貌問題,給zhi予別人尊重dao。

2、逢年過節會拜神、祭回祖。

3、愛吃甜食答。

4、年三十晚上的年飯越晚吃越好。

5、大年初三一般不會出門,避免與人發生口爭執。

6、每天早燒香。

7、端午,划龍舟。

8、喜歡吃燒臘!

9、廣東人在豆腐上挖個洞,填滿肉餡,蒸熟後食用,其實就是客家人從中原帶去的吃餃子風俗的變異。

2樓:匿名使用者

i do not know!?

廣東人的風俗習慣

3樓:zhongyc小專

各地方不一樣,在潮洲,茂名高州較重男輕女.

廣東的民風民俗

廣州人的風俗習慣

4樓:小草的心闖天涯

一、廣州人的早茶文化

談及廣東的傳統文化,早茶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就有「二釐館」賣早茶。廣東的茶館有早茶、午茶和夜茶三市,以飲早茶的最多。

茶樓的早市清晨四點左右開門。茶客坐定,服務員前來請茶客點茶和糕點,廉價的謂「一盅二件」,一盅指茶,二件指點心。配茶的點心除廣東人愛吃的幹蒸馬蹄糕、糯米雞等外,近年還增加了西式糕點。

每逢週末或假日,廣東人便扶老攜幼,或約上三五知己,齊聚茶樓「嘆早茶」。「嘆」在廣東話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可見,喝早茶在廣東人的心目中是一種愉快的消遣,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與其他娛樂活動並無二致。

二、廣州人的甜品文化

世界糖水在中國,中國糖水在廣東。」長久以來,廣式糖水一直以其甜蜜清潤、健康養生和品種豐富享譽中外。

廣東糖水甜品的種類十分多樣,豆類的有紅豆沙、綠豆沙;糊類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核桃糊;藥材類的有百合糖水、蓮子糖水;牛奶類的有窩蛋奶、姜撞奶、雙皮奶。另外,諸如銀耳燉木瓜、芝麻湯圓、養顏西米露、黑糯米這樣的甜食,也是糖水店裡的常備之物。

三、廣州人的廣州菜

廣州菜又稱廣府菜,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最重要的流派之一,粵菜的代表,發祥地廣州,範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廣州菜集南海菜、番禺菜、東莞菜、順德菜、中山菜、四邑菜等地方風味的特色,豐富精細的選材和清淡的口味是其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廣州菜味道講究「清、鮮、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鮮味,廣州菜調味品種類繁多,遍及酸、甜、苦、辣、鹹、鮮。但只用少量姜蔥、蒜頭做「料頭」,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會大咸大甜。

這種追求清淡、追求鮮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廣東的氣候特點,又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是一種科學的飲食文化。由於國外華僑華人大部分來自粵語區,故廣州菜也成了國外中國菜的代表。

四、廣州人的婚嫁習俗

廣州地區的婚嫁習俗,傳承了中國傳統婚俗三書六禮,同時兼具地方特色。隨著時代進步,保留下來的習俗主要包括:過大禮、回禮、搬嫁妝、安床、上頭、鋪床、迎親、過火盆、敬茶、踩床、壓床等。

五、廣州迎春花市

廣州迎春花市是廣東省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盛會,廣州人民的一場嘉年華。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繁花似錦、人海如潮,熱鬧非凡。作為明代「廣東四市」之一的廣州迎春花市,早就名揚五洲,飲譽四海。

迎春花市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民俗景觀。其不但呈現了古老的嶺南地區人民群眾的春節習俗,更與廣州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迎春花市融合了廣州人「講意頭」的傳統,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花卉語言。

擴充套件資料

廣州自古以來是廣東乃至嶺南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建築、藝術、宗教、戲劇、**、文學、繪畫、工藝、飲食、園林、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處處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 。廣州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蹟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廣州是中國十大美食之都,民間有「食在廣州」的美譽  。廣州菜是粵菜的主體和代表,用料廣博,選料精細,技藝精良,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口味上以清、鮮、嫩、滑、爽、香、脆為主,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鮮味。

既符合廣東的氣候特點,又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是一種科學的飲食文化。

廣東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5樓:可樂超人

1、首先無論你在什麼地方都應有最近本的禮貌問題,給予別人尊重。

2、逢年過節會拜神、祭祖。

3、愛吃甜食。

4、年三十晚上的年飯越晚吃越好。

5、大年初三一般不會出門,避免與人發生口爭執。

6、每天早燒香。

7、端午,划龍舟。

8、喜歡吃燒臘!

9、廣東人在豆腐上挖個洞,填滿肉餡,蒸熟後食用,其實就是客家人從中原帶去的吃餃子風俗的變異。

廣東有什麼習俗?

6樓:陽光點的燦爛點

南獅、佛山行通濟、廣州廣府廟會、佛山秋色、潮州大鑼鼓、英歌、燒塔、燒龍、飄色、粵西年例、佛山北帝誕廟會、廣州波羅誕廟會、盤古王民俗文化節、儺舞等。

1、南獅:是起源於廣東南海的傳統民俗文化。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

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必有扒龍舟、敲鑼打鼓,舞獅子助興,自古至今,長盛不衰。特別是得到港澳和海外同鄉的傳承發揚,在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富有喜慶色彩的民間活動更加興旺。

2、行通濟:是廣東省佛山市一帶的傳統民俗活動。作為在元宵節期間舉行的遊玩祈福活動。

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扶老攜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真正行通濟是正月十六,行通濟是反映傳統信仰、風俗習慣及祈福儀式的民俗文化活動。

3、廣府廟會:是廣東"一城一特"春節活動之一,是廣東省地方傳統民俗文化,廣州市越秀區在傳統元宵節期間,即農曆正月十五至廿一舉辦的傳統廟會。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廣府廟會開幕式設在元宵節當天,為期七天,是一項廣府文化嘉年華活動。

4、佛山秋色是廣東省佛山市的傳統民俗文化。指秋季農業豐收之時,當地民間舉行慶祝豐收遊行,俗稱「秋色賽會」或「秋色提燈會」,亦統稱為「出秋色」。

5、潮州大鑼鼓是廣東潮汕地區傳統**中的一種,是一種由鑼鼓樂與管絃樂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歷代相沿的鼓吹樂類演變而成,是潮汕地區最具群眾性的樂種之一。

7樓:匿名使用者

廣東具有歷史悠久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廣府文化,茂名文化(如年例),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四大塊。及茂名一帶的年例是廣東地區一個最獨特的傳統節日,茂名、化州、高州、電白縣、信宜及吳川一帶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年例。

善堂是中國民間慈善的典範;廣東粵菜、潮州菜(也稱潮汕菜)譽滿全國,放眼現實便可知,潮粵菜為現今中國最大的菜系!而廣東的粵劇、潮劇則屬於中國的十大地方劇種;廣東**,潮州**雅韻飄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獷豪邁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開平碉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圍屋被認為是中國漢人南遷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築,而潮汕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緻。

據不完全統計,1995-2023年,廣東財政對文化事業投入60.41億元(不含基建部分),佔全國文化產業總產出的13.58%,居全國首位。

8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建成一批投資規模大、裝置先進的現代化文化設施,在全國引人矚目。全省現有文化事業機構2,427個(不含電影事業,下同),文化隊伍22,570人 ,初步形成藝術創作演出、群眾文化、公共圖書館、電影發行放映、文物博物、文化市場等骨幹網路;形成以國家辦文化為主導、社會辦文化為基礎的廣東文化新格局。

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均為全國一流樂團之列,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為國際知名舞團。已建或在建的標誌性文化設施有省博物館新館、星海**廳、深圳**廳、東莞大劇院等;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躍居全國先列,在全國社會文化最高獎——「群星獎」評選中,廣東省連續兩年獲得總成績和金獎數全國第一。全國乃至亞洲首個水下考古基地設在廣東。

1997、2000、2023年均有專案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廣東音像城2023年銷售額達到16億元,佔全國批發量的70%。連續五年對外文化交流進出文化團體的總批次和總人數均為全國之首。

但人均博物館,圖書館數量依靠低。

粵劇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系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

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23年5月20日公佈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臺灣和港澳。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溶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潮劇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汕方言區,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已有四百三十多年曆史的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潮劇的語言並非一開始就使用潮州方言。

從明刻本《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這時的潮劇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說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後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化。

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202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流行於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實際上它來自皮簧合流後的徽戲,與閩西漢劇同屬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用中州官話演唱的劇種。

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

傣族的風俗習慣簡介,傣族的風俗習慣

傣族分佈在中國 印度 越南 柬埔寨等國家。傣族視孔雀 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淨 常沐浴 婦女愛洗髮,故有 水的民族 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1 傣戲 傣族有傳統的傣戲。以前西雙版納有一種以舞蹈為主兼唱戲詞的形式,這是傣戲的雛形。其情節比較...

回族的換水風俗習慣,回族的風俗習慣

回族的清潔方式,沐浴,俗稱 換水 沐浴是回族愛清潔講衛生的優良傳統之一,千年古制代代相傳,形成終身沐浴習俗。沐浴通稱 換水 或曰 衝頭 它有大淨 小淨之分。小淨洗滌肌體某些部位,大淨洗滌周身。方法是把潔淨的水裝在水罐裡,吊在頂上,使之慢慢地由罐底水流子流出,按照伊斯蘭教規定的拭洗順序,從頭至腳把全身...

土族風俗習慣作文,《土族的風俗習慣》作文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今天,我要給你們講一講土家族過節的風俗習慣。土家族是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貴州。然而我很榮幸的當上這個家族中的一員。土家族是跟著漢族一起過春節的,但是過年的風俗卻大不相同。比如說 過年的時候要打餈粑,餈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當上家常便飯,而漢族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