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顧名思義,即知道該怎樣做的事應該與行動相結合,才會變得完美。俗話說:"回
臨淵羨魚,不如答退而結網。"
有了好想法就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當在行動之前固然會遇到許多問題,雖然我們不知道能否在行動之前消除障礙,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動之中克服困難。別告訴自己,我做不到。
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蹟發生。.....如果你真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別相信世界上會有奇蹟,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蹟,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諸行動,奇蹟也無法幫助你成功。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書信600字八年級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 書信500字以上 最好有格式
2樓:因為不懂才註冊
中華民族有很多傳統的美德,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見義勇為等等。我身邊有許多具有美德的普通人,也是因為他們,使我開始了學習美德的歷程。
有一次,我到媽媽店子裡去。一上車,我就發現我和我們班的小向乘到了同一輛車,這時車上坐滿了人。他家住在403隊,車開得很慢,但是,在我和小向的談話時,車已經到了一個站臺,這時上來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奶奶,小向看到了,毫不猶豫站起來說:
「老奶奶,您來坐吧!」
我驚呆了,沒想到學習成績不咋樣的小向這麼尊老愛幼,也這麼善良。
還有個故事,也深深打動了我。在美麗的杭州一小區10樓,一個小孩爬上了窗臺,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一位士甩掉了高跟鞋,盡力地衝了上去,接住了掉下來的孩子。
我真不知道她當時是怎麼想的,那麼捨生忘死地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孩。她就是最美媽媽——吳鞠萍。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成美好的明天。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世間還是好人多。而我也決心加入到好人的行業來,為這個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關愛。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文明書信作文1000字初一級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作文素材
3樓:匿名使用者
素材一:《撿麥
穗的故事》
蘇格拉底教育**關於檢拾麥穗的故事:
他把**帶到麥地邊說:「你們去找一支眼見到的,最大的麥穗,但是一直向前走,不要後退。」
**們走下麥田,到處都是粗大的麥穗,哪一支才是最大的呢?他們埋頭前行,總以為最大的那支還沒有見到,他們都嘗試著摘了幾支,結果都不滿意,就扔掉了。過了好久,大家忽然聽到老師說:
你們已經走到頭了!結果,多數**都是兩手空空,他們望著麥田,無數大而沉甸甸的麥穗在風中搖曳,似乎帶著嘲諷。
很多人在生活中眼高手低,總是覺得下一次才是最好的,目前得到的,總是充滿懷疑,但是時間和機會都是有限的,也許永遠等不到下一次了。備戰高考也是如此,很多人總是把希望寄託下一次,沒有反思這一次沒有把握住機會的原因,一直到高考都沒有證明自己。高考結束了,當我們回首再看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是不是能想到:
儘管有時候你撿到的麥穗很小,但是你可以把它變成種子,為它找一片肥沃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精心的耕作,那麼總有一天你就可以擁有一片麥田。
很多學生上的大學或者專業不是自己想要的,覺得自己失去了很多,其實沒有必要擔憂,你應該慶幸,你可以把它當做種子,你還有擁有一把種子,以後也許就是擁有一片麥田了,這些小小的種子,會給你的人生帶來大豐收。這要求我們,不論擁有多少種子,不論擁有什麼樣的土地,都需要你用心的耕作。現在想想,為什麼很多人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的,而卻能成就大業?
答案就在這片麥田裡。
素材二:《買瓷碗的故事》
一個人去買瓷碗,他懂得一些鑑別瓷器質量的方法,即用一隻碗輕碰其它的碗,如果說發出的聲音是清脆的,那麼碗的質量就很好。但是他來到一家瓷器店,他用這個辦法檢驗一下,發現每隻碗發出的聲音都是渾濁的,店員拿出**高昂的工藝碗給他試試,結果他還是不滿意。店員不解的問:
「你為什麼拿碗撞它呢?」那人說,這是一種鑑別瓷器質量的方法。
店員一聽,立即取過一隻質量上好的碗給他:「你用這隻碗試試」。他換了碗,再去撞其它的碗,聲音變得清脆了。
原來他手中拿著的是一隻質地很差的碗,它去碰每一隻碗,都會發出渾濁之音。合作者變了,參照標準變了,一切也都變了。那麼在現實世界中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參考標準錯了,那麼你眼中的整個世界也就錯了。
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為什麼「道不同不相為謀」?一些事情在很多人眼裡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一些人卻能實現?
主要是因為,每個人心裡評判一件事情,或者看待一個問題,都有屬於自己的參考標準,而這參考標準決定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也許就是所說的境界不同吧?
經歷了高中三年,在一些300分學生眼裡,500分的學生是高分學生,那麼在500分學生眼裡,600分是高分學生、、、、、、眼界決定境界,當你到達一定高度的時候,你眼裡的整個世界就變了。為什麼人要不斷的努力,向著高出走?當你用心的品味這個世界,理性的分析與看待各種問題的時候,一些事情發生的原因,也是一種必然了。
一切都看在眼裡,一切都包容於心裡。
那麼我們從今天開始,做人做事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把標準定得高一些?當你享受生活的時候,把幸福的標準定得低一些?這樣一來,你高標準的做事,高標準的做人,並且常常被幸福所包圍,這樣的生活難道不好嗎?
4樓:東北大塊頭
《撿麥穗的故事》
蘇格拉底教育**關於檢拾麥穗的故事:
他把**帶到麥地邊說:「你們去找一支眼見到的,最大的麥穗,但是一直向前走,不要後退。」
**們走下麥田,到處都是粗大的麥穗,哪一支才是最大的呢?他們埋頭前行,總以為最大的那支還沒有見到,他們都嘗試著摘了幾支,結果都不滿意,就扔掉了。過了好久,大家忽然聽到老師說:
你們已經走到頭了!結果,多數**都是兩手空空,他們望著麥田,無數大而沉甸甸的麥穗在風中搖曳,似乎帶著嘲諷。
很多人在生活中眼高手低,總是覺得下一次才是最好的,目前得到的,總是充滿懷疑,但是時間和機會都是有限的,也許永遠等不到下一次了。備戰高考也是如此,很多人總是把希望寄託下一次,沒有反思這一次沒有把握住機會的原因,一直到高考都沒有證明自己。高考結束了,當我們回首再看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是不是能想到:
儘管有時候你撿到的麥穗很小,但是你可以把它變成種子,為它找一片肥沃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精心的耕作,那麼總有一天你就可以擁有一片麥田。
很多學生上的大學或者專業不是自己想要的,覺得自己失去了很多,其實沒有必要擔憂,你應該慶幸,你可以把它當做種子,你還有擁有一把種子,以後也許就是擁有一片麥田了,這些小小的種子,會給你的人生帶來大豐收。這要求我們,不論擁有多少種子,不論擁有什麼樣的土地,都需要你用心的耕作。現在想想,為什麼很多人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的,而卻能成就大業?
答案就在這片麥田裡。
素材二:《買瓷碗的故事》
一個人去買瓷碗,他懂得一些鑑別瓷器質量的方法,即用一隻碗輕碰其它的碗,如果說發出的聲音是清脆的,那麼碗的質量就很好。但是他來到一家瓷器店,他用這個辦法檢驗一下,發現每隻碗發出的聲音都是渾濁的,店員拿出**高昂的工藝碗給他試試,結果他還是不滿意。店員不解的問:
「你為什麼拿碗撞它呢?」那人說,這是一種鑑別瓷器質量的方法。
店員一聽,立即取過一隻質量上好的碗給他:「你用這隻碗試試」。他換了碗,再去撞其它的碗,聲音變得清脆了。
原來他手中拿著的是一隻質地很差的碗,它去碰每一隻碗,都會發出渾濁之音。合作者變了,參照標準變了,一切也都變了。那麼在現實世界中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參考標準錯了,那麼你眼中的整個世界也就錯了。
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為什麼「道不同不相為謀」?一些事情在很多人眼裡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一些人卻能實現?
主要是因為,每個人心裡評判一件事情,或者看待一個問題,都有屬於自己的參考標準,而這參考標準決定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也許就是所說的境界不同吧?
經歷了高中三年,在一些300分學生眼裡,500分的學生是高分學生,那麼在500分學生眼裡,600分是高分學生、、、、、、眼界決定境界,當你到達一定高度的時候,你眼裡的整個世界就變了。為什麼人要不斷的努力,向著高出走?當你用心的品味這個世界,理性的分析與看待各種問題的時候,一些事情發生的原因,也是一種必然了。
一切都看在眼裡,一切都包容於心裡。
那麼我們從今天開始,做人做事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把標準定得高一些?當你享受生活的時候,把幸福的標準定得低一些?這樣一來,你高標準的做事,高標準的做人,並且常常被幸福所包圍,這樣的生活難道不好嗎?
5樓:雜錦
這篇文章,我們學校也要寫,等我寫完了再上傳
以《心存美德,知行合一》為題寫一封信500字
6樓:匿名使用者
顧名思義,即知道該怎樣做的事應該與行動相結合,才會變得完美。俗話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有了好想法就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當在行動之前固然會遇到許多問題,雖然我們不知道能否在行動之前消除障礙,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動之中克服困難。別告訴自己,我做不到。
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蹟發生。.....如果你真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別相信世界上會有奇蹟,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蹟,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諸行動,奇蹟也無法幫助你成功。
我們總是在等,等一個好的時機,等一個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成功所需的條件,反而陷入了永遠的等待之中,甚至連一件小事,也總要等到所有的條件都滿足之後才開始行動。我們究竟在等待什麼?真的能等到麼?
等到了又能怎樣?說不定一等就耗費了我們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還有機會反駁麼?不,我不信,因為「成功永遠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而不是留給那些永遠只知道等待的人。
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時機,恐怕我們的一生都會錯過最佳時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一輩子都幹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變現狀。
有這麼一個小男孩,資質平凡,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他小時候想當班長,結果他連任三年班長;大學時,他喜歡上校花,終於在許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學畢業後,他想開一家公司,三年後這家公司上了電視臺;在他30多歲時,忽然想學畫畫,結果他在40幾歲時成功的舉辦了畫展。
以《心存美德,知行合一》為主題,寫一封信450字
7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民族有很多傳統的美德,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見義勇為等等。我身邊有許多具有美德的普通人,也是因為他們,使我開始了學習美德的歷程。
有一次,我到媽媽店子裡去。一上車,我就發現我和我們班的小向乘到了同一輛車,這時車上坐滿了人。他家住在403隊,車開得很慢,但是,在我和小向的談話時,車已經到了一個站臺,這時上來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奶奶,小向看到了,毫不猶豫站起來說:
「老奶奶,您來坐吧!」
我驚呆了,沒想到學習成績不咋樣的小向這麼尊老愛幼,也這麼善良。
還有個故事,也深深打動了我。在美麗的杭州一小區10樓,一個小孩爬上了窗臺,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一位士甩掉了高跟鞋,盡力地衝了上去,接住了掉下來的孩子。
我真不知道她當時是怎麼想的,那麼捨生忘死地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孩。她就是最美媽媽——吳鞠萍。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成美好的明天。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世間還是好人多。而我也決心加入到好人的行業來,為這個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關愛。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 知行合一 學說,取名 知行 43歲時,他在 生活教育 上發表 行知行 一文,認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並改名為陶行知。通過陶先生改名,我們可以看出他教育理論認識論的轉變。從盲目 到 知行合一 到 行知論 陶行知認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他用...
知行合一是誰提出的, 知行合一 最初出自哪裡?由誰提出及其確切意義
知行合一 是明朝的大思想家王守仁 世稱陽明先生 提出來的。王陽明主張 凡謂之行者,只是著實去做這件事。若著實做學問思辯工夫,則學問思辯亦便是行矣。學是學做這件事,問是問做這件事,思辯是思辯做這件事,則行亦便是學問辯矣。王陽明把 中庸 裡 知 的四個側面 學 問 思 辯,合四為一即知行合一了。知行合一...
如何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 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