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理解文學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021-04-16 13:48:43 字數 6318 閱讀 8447

1樓:匿名使用者

中文系的吧

我以前也寫過

這有幾個的含義

1 民族的發揚廣大 後才能成為世界的

2 民族的東西理解後 世界的也能借助理解

3 民族性的東西本身就是世界性的 都是財富都可以 你任選角度

有句名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你怎麼理解。

2樓:濤之聲

你是提問很好,我的理解是這句話不對,民族的並不是世界的,真正屬於「世界的」當是經過顯性繁榮進而相對定型的易於全人類接受的藝術種類。因為這句話本身是針對藝術而言的。

舉例,新中國冠以文學語言藝術大師的,分別是:魯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曹禺、趙樹理。

這七個文學語言藝術大師中,語言最有民族特色的是才華橫溢的作家趙樹理。

他的語言富有特色緣於極度追求地域性方言,貼近農民,但因此限制了被閱讀的廣泛性。很早就看過他的作品,老實說,那地域性極強的方言多的地方,恰恰是遠離他家鄉的我讀不懂的地方,或至少沒有讀出他所期待的樂趣。

而他的比較通俗的大眾化表達的地方,比如《登記》裡開始的大段文字,我覺得完全可以和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大段心裡描寫相媲美。

話繞遠了,說正題,正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趙樹理,後來被逐出文學語言藝術大師行列,因為就文學作品的世界聲譽而言,趙樹理沒法與其他幾位大師相提並論,儘管他對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極不正常的政治運動有著同時代人難以企及的清醒認識和牴觸。

魯迅有驚世駭俗的才華,他的漢語表達深刻精準風趣幽默,但不受方言限制,翻譯成外國文字也便當,所以有外國人驚歎:中國人就是再這麼說還有一個魯迅,一個民族能出這樣優秀的巨人,一定不容小覷。

再舉例,中國的民族樂器,是純民族的,有許多優秀的曲子和樂手,可就連中國的指揮家也感嘆中國的民族樂器音準很難掌握。中國在世界上有名的演奏家從朗朗、李雲迪、呂思清、馬友友到盛中國、傅聰等,都是鋼琴和小提琴,這兩件被譽為樂器之王和樂器王后的樂器,無疑是全世界各民族最為熟悉的。今天,當你面對「鋼琴和小提琴是屬於哪個民族的」,會滿臉狐疑,因為儘管發明鋼琴和小提琴的人也有具體的民族,但通過古典樂派藝術家們的努力,這兩件樂器已經貼上了「世界」屬性的標籤。

就中國民歌手的標識和文化含量而言,阿寶最具代表性,他埋沒民間若干年是個遺憾,他的成功是看似偶然裡的必然。

他本來可以成為活躍於世界樂壇的重量級歌唱家(當然不是現在這樣無可奈何狀態下另闢蹊徑的民族唱法,而是正宗的美聲唱法,因為當年的他曾被英國的一所著名的**學院以第一位中國人而錄取,可恨的是他的家鄉吃拿卡要的**硬是設定重重障礙,沒有成行)。

成名後的阿寶執著於民歌藝術的探索,才能遠不及他的民歌手被國家專業文藝團體錄取為正式編制的人員,而阿寶面對軍隊藝術團體進團就給師級幹部待遇的條件卻無動於衷。

現在的阿寶是民族的,也屢屢出國表演,可最多是歐美人士在藝術欣賞的正餐間的幾盤點心而已,中國的歌唱藝術有世界聲譽的還是葉英、迪裡拜爾、範競馬、劉巍巍等西洋歌劇人才。原因嗎:阿寶是民族的,其餘幾位歌唱家是世界的。

繪畫界,中國畫的表現手法很好,伊朗的緻密畫讓人驚奇,許多民族都有各賦特色的繪畫流派和作品,但真正稟賦「世界屬性」的還是油畫。

究竟民族的能不能成為世界的,甚而至於由外在的力量來決定:如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文化的宗教的諸多因素。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中世紀以後的歐洲是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中心,英國強大了,英語才成為當今世界的第一語種。

如今的中國經濟十分強勁,學漢語的老外多了,無形中推銷了中國文化。假如200年以後的中國像現在的美國這樣「一強獨大」,二胡、葫蘆絲、水墨畫也可能成為世界級的,那是與單方面強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無關。

但願我們的民族有那樣的一天。

如何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魯迅先生的名言,出自《且介亭雜文》。

結合當年魯迅先生說這話時的時代背景,這句話意在強調的是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因為世界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組成的,世界的本質就是多樣化,而每個民族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特性,才能獲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權利,世界也才稱其為世界。這句話意在教導國民要自省自強,和民族主義或種族主義思想沒啥關係。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非常好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每個民族做出好的結果才是世界級的。

5樓:手機使用者

流行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的,必須讓它流行化了,才是世界的,否則永遠都將是民族的。

怎樣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6樓:匿名使用者

那麼什麼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什麼又是世界文化?世界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特徵的同時,通過不斷的發展和傳播,在世界範圍內的大聯合。凡是世界上存在過或者是現存的一切文化都是世界文化。

這個定義是以世界的整體性為基礎的,著眼於全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大家公認的世界文化的最重要的特性。這一特性是在文化平等的基礎上對文化差異性的尊重。一切都文化首先是平等的,而它們卻是不相等的,自然就會是多樣的。

世界上有眾多的民族,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民族的也就沒有世界的。民族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世界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各民族的文化個性的。

我們屬於某個民族,但同時我們又屬於一個世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此夢是世界文化繁榮之夢,是世界文化進步之夢。以我們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的力量是無法獨自完成這個夢想的,我們只有根植於本民族的沃土,展現了民族的智慧,啟迪並影響了其他民族的發展,共同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帶來正面的力量,才能為世界文化豐富多彩做出自己的貢獻。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正在被世界瞭解接受和認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7樓:

民族文化是沒有優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同時更應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遊生命力,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我認為要想發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以下兩點要必須做到。

8樓:諸葛金蘭曹靜

這有幾個的含義

1民族的發揚廣大

後才能成為世界的

2民族的東西理解後

世界的也能借助理解

3民族性的東西本身就是世界性的

都是財富

都可以你任選角度

第一,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意思是說民族大眾的東西才有時效性,才會被老百姓認同,流通才有生命力。

世界文化本是一體的,並無高下之分,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體現了哲學上事物的普遍性原理。

第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種概念隨著世界一體化的程序,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民族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如何能在燦若星河的世界文化中耀眼奪目,脫穎而出呢。我們在發展經濟,文化交流中,切不可失去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要抓住其特殊性,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第三,聯絡我國現今該如何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遺產。即談談要怎麼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時又能針對大眾,不失時代感和先進性。可舉發展旅遊業的例子等。。。。

第四,總結歸納,深化主題。可結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

怎樣理解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學概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名言。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和理解?

9樓:陶都茶客

沒有傳統,就沒有特色。有特色和傳統,才不至於湮滅於世界。

10樓:流紋

世界是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組成的,例如文化,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爭豔,五彩繽紛的景象,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1樓:雄獅—荒郊獨步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文...結成百花齊放的整體--世界。

如果都是黃**,黑眼珠,講漢語,遵循中國的傳統...一切都隨中國,那麼,這個整體也只能叫「中國」,而不能叫「世界」。

怎樣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寫一篇500字左右的小**

12樓:無語翹楚

傳統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魯迅先生曾經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當代的一名大學生,我們更應該知道這句話,因為我們是未來社會的支柱和希望,我們的價值觀念是社會變遷的縮影。

提起獨具色彩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人立刻會想起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從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和韻味。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倫理道德等多重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的產物。

2023年端午節,曾有**報道,韓國準備將端午節列入國家遺產名錄,並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最後遭到很多人反對。今年端午節又有記者隨機調查了一些大學生,幾乎沒有幾個人能說出端午節的相關習俗。大家對於端午節的所有印象似乎只停留在紀念屈原和吃粽子上,而對哪一天是端午節,踏青、喝雄黃酒以及賽龍舟等活動甚至一點概念都沒有。

相反,很多「現代人」十分推崇過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等西洋節日,彷彿不如此不足以顯示其「時尚」和「現代」。近年來講洋話、喝洋酒、買洋車、過洋節、著洋裝、取洋名甚囂塵上,甚至有些人恨不得把自己的毛髮、膚色乃至五臟六腑都統統脫胎換骨、變成「洋」的才過癮。種種現象,不禁讓人疑惑:

我國的傳統文化還將保留多久?會不會在將來被某些國家「搶」走、「偷」走?同時又令人擔心,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試問:我們大學生到底怎麼了,

我們很多中國人民到底怎麼了?

我作為一名大學生,雖然沒有特別推崇西方節日,但是我對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不怎麼了解,也沒什麼興趣瞭解。我們學校是一所理工科學校,完全是偏向於工科,學校裡到處是實驗室,散發了濃重的工科味道,缺乏了人文氣息。我是一名理工科大學生,在課堂上除了自己的選修課和思想政治課外就沒有其他的人文課程了。

作為一個大學,孔子《大學》裡的開篇句就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開篇句中所謂的「德」就是指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德性。學生這方面的培養是需要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灌輸和融入,大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專業知識,還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包括各種禮儀、德性、人品等,學校的不重視就會造成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冷漠,使得中國傳統文化逐漸淡去。

我們當代大學生的思想中總是喜歡崇洋媚外,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月亮圓,我們這一代的大學生都是在麥當勞,肯德基,聖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的物質氛圍下長大的,對我們國家的一些傳統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有的甚至對我們傳統文化的一些常識也不知道。因此,我們必須建立個人傳統文化的網路,提升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文化自覺」。

面對現代性對傳統文化的衝擊,我們要主動適應,積極創造。傳統必須同現時代想結合,我們應當從傳統與創造的結合中看待未來。按現代的認知和需要來詮釋、創新自己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中的很大部分是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雖然有些民族文化有點和現時代不相吻合,但是我還要保留和繼承,因為他們有自己存在的文物價值,及其所引發的對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當前西俗東漸的潮流中,我們對待外來文化要保持理性的「文化自我」。一方面我們不能一味地追逐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我們也沒有必要恐慌,發出各種對外來文化抵制的呼聲。

我們追求的是文化的多元發展,盡力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主流的基礎上實現與各外來文化的優勢互補與和諧共生。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是不同地理環境的造化和民族精神的凝聚,是民族存在的證明和延續的血脈。文化又是世界的,具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共性和普遍規律,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文明的碩果。

很多外國人都知道中國的瓷器、陶器、書法和雕塑;法國**希拉剋的辦公室裡,掛著中國宋代仕女圖,擺著中國古老的青銅器。這說明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美的和有生命力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韓國的做法說明傳統文化在其他國家得到了高度的認知,文化本來就是世界共享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本身關注的就是「人類文化」,是站在人類和世界的高度上的。事實上,洋節之所以被一些人崇尚,正是由於背後有文化在支撐著。端午節會不會被別人「端」走,應該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態度,那就是我們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如何對待和學習外來文化,如何通過文化的交流和創新發展自己的特色文化。

發展文化,必須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革故鼎新、兼收幷蓄,也必須在承認文化多樣化的基礎上相互尊重、共同發展。我們強調弘揚傳統文化和學習外來文化,少不了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揚棄,揚棄不等於因循和照搬照抄,也不等於遺棄和全盤否定,文化是在交流中得到傳播、在創新中得到繼承的。文化交流,必須依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底蘊,面對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相互激盪,東西合璧、交相輝映、通遞共享、求同存異,融鑄出優秀文化。

文化創新,必須立足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的實踐,面對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合理整合,推陳出新、繼往開來,批判繼承、創造轉化,打造出新型文化。

讓我們牢牢地記住這句話吧:傳統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談談你對文學的理解,談談你對文學二字的理解

一種語言藝術形式 學位名稱。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文獻統稱為文學。現代專指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 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故又稱 語言藝術 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曾將文學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現代通常分為詩歌 散文 戲劇 影視文學等體裁。在各種體裁中又有多種樣式。文...

怎樣理解文學中情感的價值和意義,怎樣理解文學中情感的價值和意義是文學概論的簡答題

林語堂說過 無論哪一國的文化 生活 思想 文學,是用得著情感滋潤的。版沒有情感滋潤的國民權 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乾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所以,能在這宇宙中,關注現實和生活又超越現實和生活的,才叫文學。而文學是由情感醞釀的,所以我認為其價值和意義就在於它是 ...

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相互關係是怎樣的

people who are confident of their ability 如何正確看待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一 豐富多彩的文化 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通過各具特色的文化習俗表現出來。二 如何正確對待文化差異 對待文化差異,有兩種不同的態度 一種是排斥,一種是溝通。正確的態度是既尊重自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