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體系列寧
不患人不己知,患不之人也。出自學而篇
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出自里仁篇
論語裡有一句話具體是什麼不記得了,大概意思是對自己寬容,對別人嚴格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 20
2樓:匿名使用者
道家就不好了嗎!所以。因為,品他們,但是孔子不行學會品他們?
我可以說,而且你能選擇它,道理這種東西本身無對錯!如果你目前懂了一樣道理,那我希望你一定要堅持住,對每一個人這樣做!立場和身份,相信他們,堅持他們。
儒家好,用他們!這或許是你比熟讀論語多少遍都有用的,你站的角度來看,信他們
論語中當別人不瞭解自己或誤解自己時應採取的正確態度的是哪一句
3樓:116貝貝愛
論語中當別人不瞭解自己或誤解自己時,應採取的正確態度的一句話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白話釋義:孔子說:"學習後經常實踐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孔子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寫作背景: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於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文章簡介: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
學了以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麼連貫性。
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裡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採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
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採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採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裡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採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
4樓:雲遮世說
1、原文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出自《論語》第一章,《學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翻譯: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4、解說:人不知而不慍:「知」在古代漢語裡,除了相當於 「知道」、「知識」外,還經常與「智」字通用,相當於「智慧」。
例如孔子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最後一個「知」,即為聰明、智慧之意。「人不知而不慍」的知,既可以作「知道」講,也可以作「智慧」講。
「知」作「知道」講的時候,首先可以與知人善任的「知」相同,可以解釋為「瞭解」。是說咱的才華、能力不被瞭解,不被賞識,得不到提拔重用,咱也不必鬱悶,也不必生氣上火,該怎麼幹還怎麼幹,心平氣和,一如既往。這樣的表現是合乎君子的修養的。
孔子告誡我們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別人不瞭解自己,不怕;怕的是自己不瞭解別人,誤會了別人。 「知」還可以解釋為「理解」。
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確的主張,明明是對他人對社會有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贊成、不支援、不褒揚,有時還會招致些誤會、曲解甚至誹謗、攻擊。在這種情況下,我不生氣,不抱怨,不惱怒,不頹廢,不放棄,繼續行善積德,探求真理,絲毫不在意自身的譭譽。這樣的修養、德行,當然符合君子的品行。
以上兩層含義,是說的別人怎麼看自己,我如何對待。當自己不被別人瞭解的時候,問題可能出在溝通不夠。要主動多溝通、多交流,當然還要注意方法恰當。
不被理解的時候,或許需要做些解釋、疏通的工作,有時則需要耐心的等待,時間會證明一切。 下面一層,是說自己怎麼看別人、怎麼對待別人。如果把「知」解釋為「智慧」,「人不知」就是跟自己相處的人不聰明、不明智,腦瓜不靈活,怎麼辦?
跟這種人相處,也不生氣,給他以足夠的尊重和寬容。
5樓:哀忠曲雪
《論語.為政》記載,孔子說過「人不知而不慍」。這應當是在別人不瞭解甚至誤解自己時,所採取的正確態度和方式。
一個人如果自認為很有才學、才幹,卻沒有被社會發現、沒有被領導看重,心裡一般都會很委屈、憋悶,感覺懷才不遇,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消極表現。古往今來這樣的人、這樣的事可以說太多了。如果不因為懷才不遇而不高興,一直泰然處之,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這需要極大的胸襟和氣度,不是有樂觀的態度就可以做得到。有了這樣極大的胸襟和氣度,也一定能夠表現出極好的風度。而具有這樣極大胸襟和氣度,表現出這樣極好風度的人,在孔子看來當然是已經達到君子的高度了,所以才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八則》選取了《論語》的這段內容,即,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6樓:匿名使用者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7樓:匿名使用者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古代,哪些人可以稱君子,為什麼???【最好用名言】
8樓:匿名使用者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有不戰,戰必勝 ——《孟子》
君子博學——《荀子·勸學》
同社諸君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總結來說,地位高,品德高,有文化,受人敬重的人都可以稱為君子
9樓:匿名使用者
坐懷不亂 胸懷坦蕩 高風亮節 知書達禮●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
●爭問題肚量要寬,拉烈馬韁繩要長(藏族)
●寬巨集大量是一種美德(緒儒斯)
●宰相肚裡能撐船
●好漢的胸膛,能容下全鞍馬(蒙古)
●勇士的心胸,能容下大海(維吾爾族)
●肚內能放一座山,才算英雄漢(維吾爾族)
●寬巨集大量,何所不容(明·羅貫中)
●由來大度士,不受流俗侵(唐·唐顏謙)
●無度不丈夫
●量大福也大,機深禍也深
10樓:遊雲竹
1. 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常與「小人」或「野人」對舉。
《詩·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
2.有才德的人可稱君子
漢 班固 《白虎通·號》:「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 宋 王安石 《君子齋記》:「故天下之有德,通謂之君子。」
3. 舊時妻對夫之稱。
《詩·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唐 李白 《古風》之二七:「焉得偶君子,共乘雙飛鸞。」
4. 指 春秋 越國 的君子軍。
《國語·吳語》:「[ 越王 ]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 韋昭 注:
「私卒君子,王所親近有志行者,猶 吳 所謂賢良, 齊 所謂士。」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被擒》:「 越王 親率兕甲十萬,君子六千,直渡 太湖 。
」5.對人的尊稱。猶言先生。
《太平廣記》卷四一九引 唐 李朝威 《異聞錄·柳毅》:「夫人泣謂 毅 曰:『骨肉受君子深恩,恨不得展愧戴,遂至睽別。
』」《武王伐紂平話》卷中:「 姜尚 問曰:『君子,爾何姓?
』」 元 李壽卿 《伍員**》第三折:「君子,你這等一個人,可被那廝欺負,我好是不平也。」
我們日常所說的君子,是指那些德行學問出眾的人。君子者,權重者不媚之,勢盛者不附之,傾城者不奉之,貌惡者不諱之,強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從善者友之,好惡者棄之,長則尊之,幼則庇之。為民者安其居,為官者司其職,窮不失義,達不離道,此君子行事之準。
孟子曰「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關於君子的名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不絕人之歡,不盡人之禮,來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謗,就之不賂,亦可謂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諂,寬而不縱,惠而不儉,直而不往,亦可謂知矣。」(《曾子立事》)
更多請參考
11樓:
蓮花——君子
1. 君子就是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態度,同時
也是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鄙棄。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美德,表達君子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2. 對君子的含義要求,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講得比較 廣泛,只是講言行中各個方面的總的原則。曾參則進入了更具體的要求。
他說:「君子有三費,飲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樂,鐘磬琴瑟不在其中……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有親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樂也……少而學,長而忘之,此一費也;事君有功,而輕負之,此二費也;久交友而中絕之,此三費也。。
」(《韓詩外傳集釋》)另外,《曾子立事》篇還有大量的對君子的嚴格要求,比如:「君子不絕人之歡,不盡人之禮,來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謗,就之不賂,亦可謂之忠矣。
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諂,寬而不縱,惠而不儉,直而不往,亦可謂知矣。」又說:「君子入人之國,不稱其諱,不犯其禁,不服華色之服,不稱懼忄冒 之言,故曰:
「與其奢也,寧儉;與其倨也,寧句。」 《曾子立事》篇還說:「君子不絕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則願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終身守此勿勿也。
」「君子見利思辱,見惡思詬,嗜慾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守此戰戰也。」這種做人的小心翼翼的態度.
3.現代人的觀念 原創:何謂君子 又要借用古人的比喻:
孔子罵人,就徑呼之為「小人」,還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名言。最古老的君子的 含義,主要指受過教育且有良好品德的人,而一般百姓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因而也跟那些無 德之人被並稱為「小人」…… 何謂君子? (4)「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述而》) 小人之所以喜歡互相勾結,是因為他的心裡有鬼,想通過這種勾結謀取私利和維護既得利益。
所謂「結黨營私」,正是這個意思。而君子則胸懷坦蕩,因為他坦然無私,所以能夠平和,能夠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5)「君子易事而難說也。
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論語·子路》) 說,同「悅」,高興。一個君子你很容易與他相處,但是你又難以取悅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他反而會不高興。
決不會說你給他一個小恩小惠,他就給你大開綠燈、大開後門。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會根據你的才幹,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位子。這就叫「器之」。
《愛蓮說》北宋學者周敦頤作品,是一篇議論散文。北宋仁宗嘉佑八年(2023年),周敦頤與沈希顏、錢拓共遊雩都(今江西省於都縣)羅巖,有詩刻石。後來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周敦頤作〈愛蓮說〉相贈,表明了他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讚賞。
「說」是古代文體之一。
《愛蓮說》北宋學者周敦頤作品,是一篇議論散文。北宋仁宗嘉佑八年(2023年),周敦頤與沈希顏、錢拓共遊雩都(今江西省於都縣)羅巖,有詩刻石。後來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周敦頤作〈愛蓮說〉相贈,表明了他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讚賞。
「說」是古代文體之一。
尋找一句話,尋找經典的一句話
看上一個人只要一秒鐘,喜歡一個人只要一分鐘,愛上一個人只要一小時,忘記一個人需要一輩子。我不知道是不是愛上你,但是我天天都想見到你。白天有你就有夢,晚上有夢就有你 人生中有很多的偶然與匆匆,你我就別再擦身而過了,好嗎?我愛你,不是因為你的美麗 智慧或者其他,而是因為 你是你!你就是我這輩子要找的那根...
幫忙翻譯一句話,幫忙翻譯一句話
thank the chairman,and every guests,and對方辯友,in our opinion so we believe thank you,mr.president.hello,ladies and gentlemen distinguished guests distin...
翻譯一句話,急用,翻譯一句話,急用!
我想交朋友,任何國家,任何年齡,任何性別都可以,如果你願意,請回復我。可以譯為 i want to make friends,no matter where you come from,no matter how old are you,no matter you are a gentleman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