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地理必修1,氣壓帶與風帶,如何進行新課匯入?最好是

2021-04-28 03:38:45 字數 5386 閱讀 5259

1樓:匿名使用者

二戰期間日本釋放眾多的氫氣炸彈,飛落到美國領土造成美國西部森林火災,引起美國民眾恐慌。同學們知道為什麼日本的氫氣炸彈會漂洋過海不遠萬里從日本到達美國麼?通過這節課的學習。

我們就能解開這個謎底。

2樓:匿名使用者

從熱力環流匯入好一點吧,既可以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又可以開啟本就可的知識點

3樓:匿名使用者

關鍵是要分清楚夏季與冬季它們不同的變化,以及南北半球的不同特徵,還有多注重一些非地帶性的氣候區,這更容易理解它們!謝謝採納!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4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週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近日點(1月初)快 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係: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

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四: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

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係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範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

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溫度、大氣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

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複雜多變,與人類關係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

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

15) ②海陸分佈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2)季風環流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型別 溫帶季風氣候 **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颳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佈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颱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型別的氣溫特點 氣溫的分佈,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擴充套件資料

學習方法:

一、文理交融,學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絡實際分析解決問題。

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冊和選修教材一)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結合,易學好記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必須重視地圖,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型別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檢視的學習和運用,採用**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三、知識聯絡,融會貫通

高中地理的學科特點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1.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學習「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事物」「有什麼特點」等問題,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記憶性的內容,因此其學習方法的側重點就是解決怎樣科學地、高效地記憶這些地理事實材料。

而高中地理側重解決的是地理事物的規律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這些規律的形成原因來為形**類的相應對策服務。也就是說,應側重於通過多因素的綜合分析、歸納那些繁雜的地理事實材料,從中推匯出一些規律,從本質上掌握其成因,最後形**類生產生活的相應對策。可見,高中地理的學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記憶,是應用而非記憶。

2.無論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現為以人地關係為主線的顯著特點,幾乎所有的地理問題都跟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學習地理必須緊扣這條主線。

3.許多地理問題都有知識與能力的跨學科特點。自然地理部分主要與數學、物理、生物學科聯絡較多,人文地理主要與政治聯絡較多。對於我們面臨的高考大綜合考試意義尤其重大。

5樓:匿名使用者

全給你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

第一單元 地圖專題

6樓:匿名使用者

必修1 複習提綱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 地球在宇宙中

跪求地理必修一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的詳細筆記。來老師或學霸!!!別弄複製的知識框架糊弄我! 100

7樓:匿名使用者

全球的氣壓帶風帶

1、定義:具有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

2、作用:調整全球的水熱分佈,是各地天氣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3、影響因素:高低緯受熱不均、地轉偏向力。

4、在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轉的條件下,大氣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共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具體圖示如下:(春、秋分日時)

5、氣壓帶、風帶位置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發生季節變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氣壓帶、風帶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成因型別

赤道低氣壓帶    赤道附近,南北緯5°之間    接受太陽輻射最多,近地面空氣受熱膨脹上升,空氣減少,氣壓降低    熱力原因

副熱帶高氣壓帶    副熱帶地區,南北緯30°附近    赤道上空氣流流向高緯,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偏轉成西風,在副熱帶上空集聚下沉,近地面氣壓升高    動力原因

副極地低氣壓帶    副極地地區,南北緯60°附近    極地東風與盛行西風在副極地地區相遇,盛行西風主動爬升,近地面氣壓降低    動力原因

極地高氣壓帶    南北緯90°附近    接受太陽輻射最少,終年寒冷,空氣下沉,氣壓升高    熱力原因

風帶的形成:

極地東風帶    由極地高氣壓帶向南(北)流出的寒冷氣流,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漸右(左)偏成東北(南)風

中緯西風帶    近地面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向北(南)流出的一支,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漸向右(左)偏轉成西南(北)風,稱為盛行西風帶

低緯信風帶    由於氣壓差的存在,近地面氣流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向南(北)流動,向南(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氣壓帶,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南)風逐漸向右(左)偏轉成東北(南)風

(1)從氣壓帶來看,全球七個氣壓帶是高低相間分佈的,且以赤道為軸南北對稱分佈。

(2)風帶的分佈是以赤道為軸南北對稱分佈的,即南北半球的信風帶、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

(3)各氣壓帶的高低性質主要取決於各氣壓帶氣流在垂直方向上的運動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氣流的區域,必定為高氣壓帶,而盛行上升氣流的地區,則為低氣壓帶。

(4)低緯環流和高緯環流是熱力環流,中緯環流是動力環流。

(5)風帶中風向的確定:根據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風總是由高壓區流向低壓區,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高一必修一地理的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移動及對氣候的影響的知

移動規律 全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移動晚於太陽直射點移動約1個月 年移動幅度約為10 氣壓帶 風帶季節移動的原因 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和黃赤交角的存在 即地軸的傾角不變 分佈 赤道是低氣壓 30度是副高 60度是副極地低 90度是極地高。理解 赤道和兩極是一熱一冷成低壓和高壓。30和60是氣流被迫下...

地理問題氣壓帶與風帶的季節性移動怎麼移的

由於地來球的公轉運動,太陽直射自 點隨季節bai 的變化而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du動,同時引起氣壓帶和風zhi帶的季節移動dao。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赤道低氣壓帶位於赤道兩側南北緯5 之間。從春分到夏至,太陽直射點自赤道逐漸北移至北迴歸線。夏至時,氣壓帶和風帶比春分時北移5 左右。這時的赤道低氣壓...

關於高中地理氣壓帶風帶的問題高中地理關於氣壓帶風帶的題

1 全球都受氣壓帶風帶的影響,但由於海陸位置的不同,以及其他地理要素的不同導致了氣候的不同,氣壓帶風帶是其它風的基礎 ps 西風和信風都是風帶喲 2 舉個例子吧,比如現在是北半球的夏季,在北半球形成了一個低壓帶,但因為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海洋溫度比陸地低,因此形成了一個相對的高壓把那個低壓帶切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