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民族能與農耕民族並存嗎?為什麼?大神們幫幫忙

2021-05-02 02:24:17 字數 3749 閱讀 5482

1樓:夢魘

龍與狼這兩種圖騰的存在分別有其特殊的文化環境與地理環境,既有共同點,又有分歧與矛盾,但是共同存在,共同發展一直是其不變的主題。雖然最後草原退化,但這是由於文化入侵引起的,這種入侵一方面再改造落後,另一方面卻在破壞原有地的各種結構 世界在進入工業社會之前,地球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文化都可歸結為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兩大類。歐亞大陸各民族的歷史都可剝離出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因素。

歐亞大陸的歷史就是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相互撞擊、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的歷史。草原文化是殺生文化,農耕文化是生生文化,這兩者從性質上看是水火不相容的,但他們又是彼此相依的。農區是遊牧民族的物質**基地,離了農區,遊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如鹽巴、茶葉、布匹就會斷絕**,他們或者通過暴力掠奪或商業往來向農區取得這些物資。

而農業民族仰仗於遊牧民族的就更多。農耕民族都固定在狹小的空間,形成一個與世界無法相接的自我封閉圈。這個封閉圈因為得不到資訊的撞擊,內部的熵就增大,會導致衰退,直至死去。

遊牧民族正可以衝破農耕民族的封閉,農耕民族得到資訊補給,吸收到新的營養。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有破壞、有建設,許多時候,從表面上看是破壞,但是日久天長,有的則演變成積極的建設因素。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有依賴性,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的依賴性就更大了。

許多中外學者常用鄙夷的目光看待草原文化,就不能正視草原文化在人類歷史上所起的作用,自然就無法闡釋清楚許多重要的歷史現象。

2樓:呵呵是什麼意思

經過我們班辯論的結果,證明了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可以合併。

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有人說一個是狼一個是綿羊呢?

3樓:匿名使用者

【關 鍵 詞】農耕與遊牧/古代中國/經濟文化型別

一、 中國文化的兩大經濟文化型別

在總體上,中國文化,特別是古代中國文化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農耕文化或農業文化。但就自然環境而言,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中國西部和北部地區主要是草原分佈地帶,因此,這些地區也就成為了以草原畜牧業經濟為主的區域。一般認為,自我國東北大興安嶺東麓—遼河上游—陰山山脈—鄂爾多斯高原東緣及青藏高原以西的廣大地區,都屬於歷史上傳統的遊牧經濟分佈地區。

而在此界線以南和以東則屬於傳統的農耕經濟分佈地區。從一定程度上講,我國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以及歷史上的整個西域地區,都屬於歷史上遊牧民族的主要活動區域,因此,巨集觀地說,也屬於傳統的以遊牧經濟為主要特色的區域。但是,歷史上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之間的界線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從遠古至今,這種文化界線在不同歷史時期都產生了許多變化。總的趨勢是農耕文化的分佈面積越來越大,而遊牧文化的分佈區則日益縮小。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幾個方面:

1.歷史上氣候的變遷。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論證,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幾次週期性的氣候變遷,大體上而言,歷史上幾次大規模民族融合時期,都是相對的寒冷期。

寒冷期的出現,所帶來的後果往往是傳統遊牧區域的南移,迫使遊牧民族南下;而出現相對的溫暖期時,如歷史上的漢唐時期,造成的結果便是農耕區域的北移,促成了農耕民族紛紛北上開墾農田。2.歷史上人類的活動。

歷代統治者對北部、西部邊疆的開發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移民實邊」,主要是把農業人口移往西北邊疆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墾荒種田,如軍屯、民屯等,其中就會將牧場開墾為農田。例如,西漢以前的河西走廊基本上是遊牧民族的天然牧場,但是,隨著河西四郡的設定,這裡就逐漸被開發為農耕經濟區了。這種人類活動的結果必然是農耕經濟區向遊牧經濟區的推進和遊牧經濟區的逐漸縮小。

另外,歷代統治者,包括遊牧民族的一些統治者在內,濫伐森林,大興土木,在草原地帶發展農耕經濟等,都對歷史上草原地帶的生態環境帶來破壞,無疑也是造成遊牧經濟地區不斷縮小的一個重要原因。3.歷史上的遊牧民族在發展遊牧畜牧業生產的過程中,為了維持基本的生計,片面地追求牲畜的數量或生產規模,使得在一定歷史時期內,過載放牧,造成了一些地區草原生態系統的失衡,從而導致草場的退化,草原面積因而減少。

4.歷史上自然的農牧界線反過來又不斷強化了兩種不同型別文化間的區別界線,使得遊牧經濟與農耕經濟,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間沒有形成有機的結合。似乎在幾千年的歷史上,遊牧民族永遠是遊牧民族,而農耕民族也永遠是農耕民族。

這樣就產生了中原與周邊,內地與邊疆,蠻荒之地與禮儀之邦等文化觀念上的對立。當然,歷史上農耕經濟區和遊牧經濟區的範圍的變化,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且也不是單純某一個因素的結果。實際上正是上述諸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4樓:匿名使用者

兩大經濟文化區系形成的文化因素

中國歷史上所形成的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分佈格局是十分鮮明的,就其形成原因而言,最常見的說法就是自然環境方面的原因,即認為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或「生態環境」是產生遊牧經濟與農耕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我們研究歷史上的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時,卻不能將目光僅僅侷限於客觀的因素或非人為的因素,否則,文化的研究就失去了其基本的意義。也就是說,我們要儘可能地去探索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關係中有關人的因素,也就是人類「文化」方面的因素。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西方文化比較研究中,國內外學者們都注意到了一個基本的事實,認為中國與西歐在前工業時代的農業耕作制度是兩種不同的型別。在西歐封建時代,農業耕作方式是田草結合、農牧結合,而中國則是單一的糧食種植業。[7]也就是說,中西農業文化最大的差異就在於中國的農業文化實際上是一種單一的種植業文化。

種植業經濟和畜牧業經濟沒有能夠有效地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遊牧經濟和農耕經濟在歷史上長期處於實際上的分離狀態,二者之間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矛盾與鬥爭,並且,歷史上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的持續不斷的戰爭也與這種經濟型別間的分離狀態有密切的關係。那麼,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形成上述兩種經濟型別間的有機的結合,我們認為除了自然環境方面的因素外,中國古代文化方面的某些特點也是形成農牧分離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歷史上的中國是一個狹義的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中國的中原地區。由於在中國歷史的早期,中原地區是整個農耕民族的經濟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相對於周邊地區,在各方面都處於發達、先進的優勢地位,因此,也就產生了以中原和周邊相對立的思想觀念:

中原為本,周邊為末,中原代表先進、文明,而周邊則成為落後、愚昧和野蠻的同義詞。在這種觀念的基礎上進一步產生了以中原為內,而以周邊為外,逐步將中原農耕民族、農耕文化與周邊的遊牧民族、遊牧文化相互區別開來的思想意識。中原是文明、「禮儀之邦」,是屬於華夏;周邊則是「蠻荒」之地,屬於「四夷」。

後來所形成的內地與漢族、邊疆與少數民族的觀念,實際上仍然是中原與周邊「對立論」或中原「中心論」的某種思想遺留。

中國歷史上的這種思想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耕經濟與遊牧經濟之間的相互融合。使得這兩種經濟文化型別之間的差異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沒有能夠形成有效的經濟利益等方面的互補關係。特別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界限始終存在,而且有不斷強化的趨勢:

這就是長城的修築並賦予長城以特殊的文化內涵。當然,儘管在兩種經濟型別間缺乏有效的融合,但是,歷史上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之間融合的現象卻很多。

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區別?

5樓:說書講古勸人方

遊牧民族:居無定所

農耕民族:有房有地

6樓:雷雲冷風

遊牧民族今朝有酒今朝醉,以天為蓋地為廬,不習慣長居一地

農耕民族萬事求穩,小富即安,眷戀故土家園

7樓:司馬鐵鴻

第一個 放牧的

第二個 種地的

8樓:王康寧

遊牧民族總是羨慕農耕民族的富有,但他們只會掠奪農耕民族財富,而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做一個農耕人,他們的文化也往往不如農耕民族發達!

9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跟文化心理沒什麼關係。遊牧名族,顧名思義就是放牧的,那一片地的草被牲口吃完了當然要轉移地方。農耕名族,那地都圈佔固定好了的,想轉移難道還能把地帶走麼。

歷史上有哪些遊牧民族,遊牧民族有哪些

綜觀歷史,在歷代王朝的邊疆全域性中,北方的遊牧勢力如匈奴 突厥 契丹 女真 蒙古以及西北的羌 吐蕃,勢力最為強大,軍事實力最為雄厚,對中原政權極具挑戰能力,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西方的西域與中原間關萬里,邦國林立,各不統屬,甚至往往作為北方遊牧帝國的附庸,一起構成對中原的戰略包圍 西南各地則高山大...

誰能詳細說明一下世界史上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三次大沖擊

最先是氣候和自然環境,海洋民族是沿海一帶 海洋性氣候 遊牧民族是草原 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季風氣候 農耕民族是平原 季風氣候,不過也有些海洋時候 然後就是經濟方面,海洋文明主要是海上 遊牧民族是畜牧,農耕民族是生產糧食!世界歷史上唯一遊牧民族轉型成功的是不是土 這麼說的話,阿拉伯人也是的。其實寬泛一點,...

古代的遊牧民族真的很強嗎,為何中原國家都打不過他們

古代的遊牧民族對於統治者來說一直都是很頭疼的一個問題,無數的帝王將相為此抓狂,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漢武帝抗擊匈奴,唐朝時派公主和親,都是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了安撫或者抗擊遊牧民族而採取的政策。那麼,在古代遊牧民族究竟有多麼的強悍?遊牧民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從不固定在任何一個地點,早些時候,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