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喏」是怎麼演變成「喳」的

2021-05-02 04:01:02 字數 5048 閱讀 2136

1樓:

演變過程:

1、漢朝的「喏」

字為象形字,在金文中,左邊是一個張開的嘴,右邊是一個人雙手舉過頭頂,行作揖致敬之禮。合意是表示順從、聽命並行禮發生聲音,引申意為「唱喏」。經過漫長髮展,唱喏之禮成為漢族王朝的標準之禮,通常是下級接受上級(皇帝)命令時,一邊行禮一邊發出的聲音。

唱喏,古代的一種交際禮俗。 指男子 揖,並口道頌詞。宋代已流行。用於下屬對上級、晚輩對長輩, 即給人作揖同時揚聲致敬。原為應答之聲,東晉時氏子弟用以為禮,當時人頗以為異。

後乃遍用之。唐裴鉶《傳奇·崔煒》:「女酌醴飲使者曰:

崔子俗歸番禺,願為挈往,使者唱喏。」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

今所謂喏,乃始於江左諸王。

2、清朝的「喳」

早期人們把「嗻」混用成「喳」,是有特殊原因的。「喳」字在甲骨文中左邊是一個張開的嘴,右邊是太陽在樹枝的下面,意指鳥在夕陽的樹上小聲鳴叫。所以「喳」字本意是小聲的象鳥一樣嘰嘰喳喳聲。

引申意為奴僕答應主人差遣時,小心翼翼發出的聲音。

「嗻」字出現的時間較晚,通常是指守護廟門的兩個鬼,其中一個稱「嗻」,另一個稱「唓」(chē)。只有清朝時, 「嗻」字才有了「是」的意思,但特指的是奴僕、下人對主人的答應之聲。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喳」或者「嗻」都是指應諾之人,身份極其低下,類似於奴僕、奴才。

「喏」和「喳」的區別:

喏」字表明瞭職位的不同,是下級、下屬領命行事時,向上級直至皇帝的唱喏之禮。而「喳」或者「嗻」表明了身份的不同,是奴僕、奴才的迴應之禮。

前者是職位不同,人格是平等的;後者是不僅職位不同,人格也是不平等的。這就是兩種應答之聲本質區別。

「喏」是漢族王朝君臣之禮的一種體現。「喳」或者「嗻」,則是清朝君至高無上,臣下只配當奴僕、奴才的一種表現。

2樓:簡單的快樂就是生活

喳是清朝電視劇中臣工回答皇帝時的用語,表示意思是「是」。

但請注意,在歷史上應該回答的是「(口庶),讀音為zhe,喳是錯誤的。

諾 是春秋,戰國時期裡,表示「是、遵命」的意思。

秦朝時期,秦國不是"嗨"。而是「呵」,表示「是、明白、知道了」的意思。

包括清朝,清朝裡,滿洲族說「遮!」,漢族說「遵命」。

但是,「諾」這個詞,在哪朝哪代都不大可能用於對皇帝的回答。因為古漢語中用於應答的詞主要有兩個:「唯」和「諾」,而兩者的區別在於「唯」急促,而「諾」舒緩,「緩應曰諾,疾應曰唯」。

下對上應當以急促的「唯」字迅速回答以示恭敬,而不能用從容的「諾」字,如果表示鄭重其事,也要用「謹諾」而不是「諾」來回答。《禮記·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諾。

」《禮記正義》:(父命呼)「唯而不諾」者,應之以「唯」,而不稱「諾」,「唯」恭於「諾」也。 對父親都不能用的「諾」,怎麼可能用到皇帝頭上去?

所以,在漢代或唐代的歷史上,面對皇帝的時候,無論是大臣、嬪妃還是太監,都不會說諾,可能常用的詞大概是「唯」,不過這個詞現代漢語早已不用,如果是寫白話文或者給電視劇編劇,倒不如干脆用「遵旨」、「遵命」甚至就一個「是」就結了。

3樓:二零某年

民族文化不同,「喳」好像只有清朝的時候有,可能滿語裡面意思跟「喏」是差不多的

4樓:卓千柳

對於「喏」這個字發音的的猜想.首先說它是個口頭用語,但是我們對於這個字的瞭解卻是通過書面的記載。那麼它確實就是發音nuo嗎?

個人感覺真的很彆扭!因為它不符合口頭用語的原則,那就是舒服,比如說「嘖嘖稱奇」的嘖ze,這個字用在書面用語是因為文字記錄的需要,正確的口頭髮音是舌尖發出的這也符合口頭用語的習慣。那麼「喏」這個字現在沒有真的沒人用了嗎?

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它應該還有傳承只是有可能發生了演變。我認為東北地區的「嗯吶」這個詞就很可能是「喏」演變過來的。

古代說「是」都是怎麼說的,比如諾,喳,遮

5樓:zer0小雪

1、諾釋義: 答應的聲音。

引證:春秋戰國·孔子及其**《論語·陽貨》:諾,吾將仕矣。

譯文:是啊!我將要去做官了。

2、唯釋義:嘆詞,指地位或者輩分低的人對地位高或者輩分高的人的應答。

引證:戰國·孔子的**及再傳**《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譯文:孔子說:「曾參呀!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起來。」曾參答道:「是的。」

3、嗻釋義:舊時僕役對主人或賓客的應諾聲,表示「是」之意

引證:現代·舍人《宦海》:早有兩三個家人答應了一聲嗻,走進來垂手伺候。

譯文:早就有兩三個家裡的僕人應了一聲「是」,走進了垂著手在身旁側後了。

4、喳釋義:指清代僕役對主人的應諾聲。

引證:清·劉鶚 《老殘遊記》:只見那家人連聲應道:「喳!喳!」回頭就去了。

譯文:只見那家的人連聲迴應著:「是的、是的!」轉過身就跑回去了。

5、遵命

釋義:謂遵照上級或對方的囑咐辦事。

引證:《紅樓夢》第二六回:馮紫英笑道:「這又奇了,你我這些年,那一回有這個道理的?實在不能遵命。」

譯文: 馮紫英笑著回答道:「這又奇怪了,我跟你相處這麼多年了,什麼時候有這個道理了?這件事我真的不能按照你的指示來辦。」

6樓:匿名使用者

1、唯:

解釋:應答聲,用於對尊長。

引證:《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

譯文: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拿一個道理把它貫穿起來.曾子說: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

2、諾:

解釋: 答應的聲音。

引證:春秋戰國·孔子及其**《論語·陽貨》:「諾,吾將仕矣。」

譯文:「是啊!我將要去做官了。」

3、喳:

釋義:指清代僕役對主人的應諾聲。

引證:清·劉鶚 《老殘遊記》:只見那家人連聲應道:「喳!喳!」回頭就去了。

譯文:只見那家的人連聲迴應著:「是的、是的!」轉過身就跑回去了。

4、遵命:

釋義:謂遵照上級或對方的囑咐辦事。

引證:《紅樓夢》第二六回:馮紫英笑道:「這又奇了,你我這些年,那一回有這個道理的?實在不能遵命。」

譯文: 馮紫英笑著回答道:「這又奇怪了,我跟你相處這麼多年了,什麼時候有這個道理了?這件事我真的不能按照你的指示來辦。」

擴充套件資料

一說起古代人們使用的都是那些表示答應的詞語,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估計都是「喳」和「諾」這兩個詞。

實際上「喳」這個詞只有在清朝時期才會出現,而「喳」這個詞語最早源自於蒙古語,是僕役對主人的專屬應答詞,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用。

相比之下更具漢風的「諾」這個詞語,則是古人在正式場合的應答詞彙。當然這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適用的,「諾」這個詞語一般是用來答應地位或輩分於自己相等或者低的人才用的。在史記《鴻門宴》中,劉邦和項羽作為兩大集團的領袖之間的對話便是以「諾」作為答應詞。

而作為晚輩地位或輩分比對方低,那麼答應對方則因該用恭敬嚴肅的感**彩的「唯」字,成語「唯唯諾諾」也就是這麼來的,其代表了諸夏文明嚴謹的禮儀制度。

7樓:生動的歷史

(1)是 諾:應答聲 。《論語·陽貨》「諾,吾將仕矣。」

(2)唯 應答聲,用於對尊長。 《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8樓:趙末殘陽

遵命、是、到、在……

9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不會說"諾","諾"是文言文的寫法,不是說法,到漢朝也不可能說"諾",因為口語和文字在古時是分開的,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會出現近代的白話文運動,在北方民族還沒有侵略中國之前,古漢語類似現在的客家話和廣州話,日語也保留類似的發音,因此,在春秋戰國到漢唐時期"諾"其實就是發客家話和廣州話的"系"的發音,類似日本的"嗨",只是日語發音較重。

就算是從發音上分析,用「諾」字,遠不可能發出較大的聲音,發「系「字因為開頭的」哈「音更清晰更有氣勢,所以很多現代拍的古裝戲裡用」諾「字就是十分貽笑大方的,而且誤導大家了,至於潮汕話裡有說」諾「字作為依據就更站不住腳了,眾所周知,通過語言考古學的論證,古漢語的存留是在現在的客家地區與粵語的白話地區,如果因為某些人的喜好而肆意篡改歷史的話就更是對中華文化的褻瀆了。

古代為什麼說諾與與喳

10樓:洛戀晨心

喳:是滿語,表示「是、遵命」的意思。標準讀音是「zhe」。

諾漢朝時期下人答應的聲音,表示同意;唯唯諾諾。(此處有誤,漢朝時「唯」與「諾」皆為象聲詞,皆為應答之聲。但「諾」指地位或者輩分高的人對下級或者小輩分的應答。

「唯」才是指地位或者輩分低的人對地位高或者輩分高的人的應答。現在的影視劇中大都搞混了!)

答應,允許:諾言。許諾。承諾。一諾千金。

從古代什麼時間開始說;諾;的,有從什麼時代開始變化成;喳;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首先 區別一下。

喳 是滿語,表示 「是、遵命」的意思。 標準讀音是「zhe」。

諾 是春秋,戰國時期裡,表示「是、遵命」的意思。

秦朝時期,秦國不是"嗨"。而是「呵」,表示「是、明白、知道了」的意思。

其實都一樣,下級回答上級命令的時候,都使用「是、明白、知道、遵命」等詞。

朝代麼,我也不太清楚,很多古代**裡,明清之類的都用 「遵命」。 唐宋好像也是「遵命」。

除了漢朝以外,其他朝代都用 「遵命」多一點吧。

包括清朝,清朝裡,滿洲族說「遮!」,漢族說「遵命」。

12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不會說"諾","諾"是文言文的寫法,不是說法,到漢朝也不可能說"諾",因為口語和文字在古時是分開的,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會出現近代的白話文運動,在北方民族還沒有侵略中國之前,古漢語類似現在的客家話和廣州話,日語也保留類似的發音,因此,在春秋戰國到漢唐時期"諾"其實就是發客家話和廣州話的"系"的發音,類似日本的"嗨",只是日語發音較重。

就算是從發音上分析,用「諾」字,遠不可能發出較大的聲音,發「系「字因為開頭的」哈「音更清晰更有氣勢,所以很多現代拍的古裝戲裡用」諾「字就是十分貽笑大方的,而且誤導大家了,至於潮汕話裡有說」諾「字作為依據就更站不住腳了,眾所周知,通過語言考古學的論證,古漢語的存留是在現在的客家地區與粵語的白話地區,如果因為某些人的喜好而肆意篡改歷史的話就更是對中華文化的褻瀆了。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演變成成語了

不學禮,無以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發憤忘食,樂以...

胃炎轉成胃癌的幾率有多少?胃炎演變成胃癌的幾率有多少?

飲食習慣與胃炎的有一定的關係,如飲食不平衡 經常吃生冷的食物等。現在生活節奏的加快,促成了胃炎的發病,而且發病率越來越高了。有人問 胃炎長期的發展會轉成胃癌嗎?轉成胃癌的幾率有多大呢?看看下面的內容吧。慢性胃炎根據病變程度及特點又可分為淺表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 肥厚性胃炎 慢性糜爛性胃炎 膽汁返流性胃...

秦檜的什麼抱怨,卻演變成了老師的口頭禪

秦檜是屬於那種千里馬遇不到伯樂的,也經常抱怨,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猴孫王 現在的老師為什麼抱怨呢?無非就是工資低不夠養家餬口,在社會上地位也比較低,得不到尊重。這還是挺有意思的,當時秦檜說的一句詩是 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換成現在老師的口頭禪,也就是 家有五斗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