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教師必須有清晰的教學思路
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教師在熟悉教材、研讀教材的同時,逐漸地會產生一個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葉聖陶先生曾說過: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誘導即是教學思路,誘導的過程,即是教學思路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一般地說,學生對教材的學習主要是循著教師的思路進行的,因此教學思路就有了鮮明的實踐性的特點。
它不只存在於教師的頭腦中、教案中,而必須轉化為課堂教學活動。教學思路清晰,英語課就會呈現清晰,學生的思維也會漸漸清晰,從而會獲得創造性思維的啟迪。教師的個人思維品質集中地體現在教學思路上,又以非常鮮明的個性化色彩,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二、教師講授需把握分寸
教師的講在課堂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應把握分寸,恰當的講。在教學的某個環節,恰當的講解分析單元的某些詞句段,對於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是極為重要的。恰當的講,才能促進學生對該單元的理解,提高其鑑賞水平。
蜻蜓點水或過深過透地講都無助於學生的文化積累和思維鍛鍊。教師若面面俱到,講的太多太泛,學生聽課時的思維會處於「休眠」狀態;教師若引經考據,講得太深奧,學生聽課時的思維會處於「茫然」狀態。從教學論的角度看,恰當的講,還要注意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特點。
根據維果茨基的學習潛力理論,「教給學生的知識,必須是他們的年齡與心理力量所許可」,即遵循可接受性原則,強調因材施教,因「班」施教,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在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充分展示才華。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師「恰當的講」的引導下,漸入學習的佳境。
三、教師應善於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思考
提問是組織教學、啟發學生思維的手段,能幫助我們探索並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應熟悉教材和學生,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提問。提問應有一定的導向性,如導向文化感,導向品格修養等,促進學生的思考。這樣的提問和由提問引出的討論就有利於學生思維素質和思想素質的養成。
另外,教師應善於運用教學話題,提供一個討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引出多個問題,問題的解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使課堂交流呈現多向性。這樣做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的提問應叫開放式提問,它沒有劃一的或標準答案,不能用簡單的「是」「否」之類的詞來回答。它對學生的能力提出挑戰,激勵學生必須對該單元作進一步**。
開放式提問含有很大的容量,但決不是大得不著邊際,應在教師的引導下,緊貼單元,讓學生有開掘的天地,對單元作深入的、**性的討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多向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與教學任務相去甚遠,教師應珍視學生的提問,保護學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英語教學是應摒棄某種狹隘功利的。
四、提高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的程度
葉聖陶曾說:「教師所務,惟在啟發誘導。」這就是說教師應當啟發誘導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覺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開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
有專家指出:「考察英語教學效率的標準之一,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程度。在一堂課上,如果70%以上的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主動地參與英語教學的全過程,這就可以說是一堂高效率的課。
」當代教學理論認為:儘管教學是教與學統一的過程,但是如果以為教師教的過程同時一定也是學生學的過程,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事實上,教師教的過程,學生未必在學,即使在學,很可能是被動地學,低效甚至無效地學。
真正有效的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佔有別人的知識,而是要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因此,依靠教師單方面的積極性,不爭取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是無論如何難以實現有效教學的。學生可以參與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質疑解惑、與他人合作和教學評價等教學的全過程。
這樣從根本上改變長期以來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的狀況,把「發現真理」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從而做到如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
怎樣使英語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地更有效
2樓:匿名使用者
作為英語教師,我時常在思考:為什麼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也學得很辛苦,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為什麼我們在一些觀摩活動中會發現課上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熱熱鬧鬧,課後很多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卻十分有限。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行為。
那麼,怎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余文森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雖然表現在不同層次上,但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指標。
教學的有效性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從時間上來說,學生的發展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任何一個有效教學必定要促進學生當下發展,同時對學生長遠發展也會有影響。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沉澱下來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精神。
」為了努力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我從去年開始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教學活動,並十分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發展。在此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對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看法。
一、活動設計要從目標出發
任何活動都應該是為了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設計的。如果採用的教學活動脫離了教學內容,偏離了教學目標,那麼再好的活動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只會是毫無意義。因此,無論教師採用何種教學活動形式,都要將教學內容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使每個活動都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這樣才能使學習與活動實現有機的結合,使教學任務在活動中得以完成。
二、活動設計要貼近生活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儘量真實;並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絡,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因此,教師應設計儘量與學生實際生活相仿的活動,以撞擊出學生靈感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自主、合作、**創新能力得到發展。
真正做到讓學生在活中學,在學中用。
例如,我在教6b第一單元的形容詞比較級時,我把姚明、劉翔和周杰倫這三位學生熟悉的明星的**展示出來,把他們的身高、體重和年齡等個人資訊製作成一個**,讓學生進行比較:who is younger than yao ming? who is taller than liu xiang?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都想站起來說一說。而且通過練習,學生對形容詞的比較級掌握得很熟練,運用自如。
又如我在教there be 句型時,發現學生對物體的空間位置難以理解。於是我要求學生觀察我們的教室,都有什麼,東西的位置如何 ,再用there be 句型介紹一下。學生對這一任務非常感興趣,課上都爭先恐後地介紹。
在這種更貼近生活,更真實自然的活動中學習英語,學生更容易產生興趣,更容易理解語言的意義,掌握語言技能,幫助他們儘快地在真實的交際活動中使用英語這一交際工具。
三、活動設計要活而有序
一堂英語課中,從教學目標和任務出發教師設計的活動一般不止一個。那麼如何合理安排這些活動,能使其更好地為教學目標服務呢?我們既要考慮其多樣性和靈活性,更要考慮其有序性,所以課堂活動要做到連貫緊湊,循序漸進。
一般來說,應遵循由簡單到複雜,由易到難,由理解到運用的原則,而不能讓學生一下子到達很高的臺階,這樣會讓他們覺得學習英語跟吃力,從而失去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這裡我想結合這樣一個例子來談一談:有一位教師在上一節3a中關於顏色的新授課。他把顏色類的單詞很快地全部教完「black white red yellow blue brown green」然後在黑板上貼一棵大樹,樹上長滿了不同顏色的水果,讓學生上臺介紹水果的顏色。
結果只有兩三個學生能勉強完成任務,而其餘的學生只能說出兩三種顏色 ,這時教師只能再回過頭重新操練這幾個單詞。就這個活動的形式而言,是很好的,但出現以上這種情況,原因在於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語言學習規律,讓學生一下子掌握這麼多的單詞,而且幾乎沒有記憶的時間就讓他們上臺介紹,這是行不通的。我覺得可以這樣設計:
可以只教5個顏色類單詞,然後拿出代表這5種顏色的物品,比如象不同顏色的紙,或不同顏色的玩具,然後逐個地進行操練:what colour is it? it』s…讓學生對這5種顏色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後再進行剛才介紹不同顏色水果的活動,這樣更有利於學生學習,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又如我在教6b問路這一個單元時,我設計了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實地操練。
全班分4個組,組與組之間剛好是一個十字路口,讓一個學生拿著代表某個地點的**站在那裡,表示目的地。然後其餘學生進行兩兩問答:excuse me ,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go along this road, and turn left at the first crossing, …is on your right.
thank you .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很清楚直觀地分辨出在第幾個十字路口轉彎,是左轉還是右轉。在有具體方位概念的基礎上,我設計了第二個活動:
在黑板上畫出一張去郵局的路線圖,讓學生編一個問路的對話。第三個活動:出示一張後周鎮的路線圖,讓學生討論他們所熟悉的各個地點的路線,並做一次小嚮導,把路線介紹給一個外國來訪者。
學生的興趣很濃厚,而且所學的語言知識派上了用場,使他們覺得很有成就感。通過這樣三個活動,學生從機械模仿到靈活運用,一步一步地由易到難地學習語言,體驗語言,效果非常好。
四、活動設計要體現分層教學
我們的學生不可能個個都是優等生,他們存在著個體差異,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分層次,要針對學生語言水平的差異,分層次要求,佈置有彈性的活動,要提高有語言特長的學生的活動梯度,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活動的梯度。可以給所有學生同樣的材料,但設計不同的要求,給予不同程度的幫助;也可以給不同學生不同程度的材料,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一個完成。
比如我在教完6b第五單元b、c兩個部分之後,我讓語言基礎不太紮實的學生圍繞c部分的句型進行熟練的問答,讓基礎好的學生用自己的一段話來介紹溧陽的四季。這樣安排可以讓語言基礎好的學生再上一個臺階,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能通過努力完成任務,體驗成功的喜悅。
當然,設計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還應考慮到活動的實踐性、交際性、自主性、**性和延展性等多種因素。因此,教師要在遵循小學生語言學習規律和不同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需求及特點前提下,依據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做到適時適度,切實可行並富有成效。
下面我想結合教學過程中的各個教學步驟來談談教學活動的設計。
step 1: warm up
這是一個熱身活動,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它將有助於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使學生對課堂學習產生興趣,營造一種英語學習的氛圍,活躍課堂學習氣氛。
它的具體形式可以是:唱英語歌曲,猜謎語,說繞口令,做tpr活動,chant 等等。
step 2: review
本環節是承上啟下的,可以由已知引出未知,也可以由上節內容引出本節內容。
step 3: presentation
它是學生初步感知新語言點的重要環節。教師必須以最直接,最清楚地表達方式讓學生明白它的具體含義並學說,必要的時候還要對學生的發音進行糾正。因為它是一個重要的輸入過程,所以必須要保證它的正確性和準確性。
本環節的主要教學手段:營造一種語言學習的環境,即情景教學法。使得所學語言具有一定的生命,而不是為學語言而教語言。
只有創造適合該語言的運用環境,學生才能真正明白何時、何種場合下運用它。在這個環節裡所涉及的活動多數為師生活動,因為此時學生還離不開教師的指導。
step 4: practice
本環節是學生反覆理解新語言點,從不會到會的學習語言的過程。在此環節中教師可以採用各種遊戲活動,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小組之間開展活動,活動要求不可太難,要有趣,又能訓練語言。其實它也是一個機械記憶語言、訓練語言的過程,它也是學習語言所必不可少的過程,針對於小學生來的性格特點來說,這種機械訓練必須體現在遊戲形式上,必須要有趣,學生才樂學。
主要教學手段:聽聽做做、聽聽找找、搶答、表演、競賽、模仿、各種遊戲等等。
step 5: production
本環節是運用語言的過程,主要活動形式為:學生個體活動,組內活動,小組之間活動,配對活動,班級活動等等。在學生經過初步感知,遊戲操練等形式後,已經基本掌握所學語言,此時,就要設計一些任務型活動。
但在設計活動時一定要注意活動設計的有意義性和有效性,以便切實起到鍛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的作用。
總之,課堂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途徑,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在主要渠道。如何真正地把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以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分地認識自我,積極發展主動性,毫無疑問,課堂中所設計的有效的教學活動是最關鍵的。如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孩子在學習英語的世界裡快樂飛翔將是我們永恆的話題。
如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如何提高英語課堂質量
內容來自使用者 易發表網 質量是教學的生命線,如何搞好教學質量又是我們所有教師密切關注的問題,以下幾點是我在英語教學中的一些感受。1 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教師的素質和學生對老師的態度在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我們就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 情感交融 協力合作 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一種平等,輕鬆的環...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美國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力是對所學的學科具有內在的興趣。版 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權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說英語的興趣。1 充分創設輕鬆愉快,生動活潑的課堂情景讓學生說。如.2 提供多種遊戲活動,玩中賽中說英語。小學英語課是實踐活動課,而不是知識課。因此在教兒童學英語,首先要注意教學活動的...
如何利用網路進行英語課堂教學
網際網路的確為英語學習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網際網路的時代也是個資訊 的時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使用網際網路來更好的學習英語呢?首先要記住,學習一門語言是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夜學成。儘早確定你學習的客觀因素 你想要學習什麼方面?為什麼?希望通過考試的同學就要學習應試相關的內容,如果想要提高聽說能力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