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學弈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學習下棋,其中一個人學下棋時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弈秋的教導,可是他心裡一直認為天鵝會從頭頂飛過,想拿弓箭去射它。雖然他同前一個人在一起學習,學習的效果卻不如前面的人好。
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始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譯文】
孔子到東方遊歷,見到兩個小孩在辯論,(就過去)問他們在辯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遠,而到中午的時候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馬車的車頂那麼大。等到中午,就像盤子一樣大,這不就是遠的(看起來)
小而近的(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涼快,等到了中午的時候(感覺)就像進入了澡塘,這不就是越近
(感覺)越熱越遠(感覺)越涼嗎?」
孔子也無法決斷(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話孔子說:「誰說你知識淵博?」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
俞伯牙最擅長彈琴,鍾子期有很強的**鑑賞能力.俞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讚歎到:「好啊,我彷彿看見了巍峨的泰山!」俞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就說:
「好啊,我彷彿看見了奔騰不息的江河!」不管俞伯牙心裡想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的理解出他的心意.鍾子期死後,俞伯牙感到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2樓:美麗昕公主
學弈兩小兒辯日
伯牙絕弦
楊氏之子
小學文言文有哪些知識點?
3樓:萌萌的小太陽
子曰:「學而bai時習之,不亦du說乎?」 ——《論語十則zhi》
「說dao」通「悅」,愉快回
、高興。
女知之乎答?——《論語十則》
「女」通「汝」,人稱代詞,你。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知」通「智」,智慧。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狼》
「止」通「只」。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鄭人買履》
「坐」通「座」,座位。
出門看火伴。——《木蘭詩》
「火」通「夥」,夥伴。
才美不外見 。——《馬說》
「見」通「現」,出現。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亡」通「無」。
小惠未偏,民弗從也。——《曹劌論戰》
偏」通「遍」,遍及、普遍。
一切烏有。——《山市》
「烏」通「無」,沒有。
小學生必背文言文有哪些?
4樓:經驗第一人
曹衝稱象
田忌賽馬
晏子使楚》
當機立斷
包拯斷牛
刻舟求劍
鄭人買履
濫竽充數
畫蛇添足
小學文言文大全
5樓:匿名使用者
陳康肅公堯諮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
「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康肅笑而遣之。 【譯文】 陳堯諮擅長射箭,當時世上沒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憑著這一點自誇。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園圃裡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挑著的擔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著眼看他,久久地不離去。
老翁見到陳堯諮射出的箭十支能中**支,只不過微微地點點頭讚許這情況。 康肅公問道:「你也會射箭嗎?
我射箭的本領不也很精湛嗎?」老翁說:「沒有什麼別的奧祕,只不過是手熟罷了。
」康肅公聽後憤憤地說:「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武藝!」老翁說:
「憑著我倒油的經驗就可懂得這個道理。」於是老翁取過一個葫蘆立放在地上,用銅錢蓋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進葫蘆,油從銅錢的孔中注進去,卻不沾溼銅錢。老人說:
「我這點手藝也沒有什麼別的奧祕,只是手熟罷了。」陳堯諮見此,只好笑著將老翁打發走了。
6樓:
文言文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註釋1.祠(cí):祭祀。周代貴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個季度祭祀都有專門的稱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
2.舍人:門客,手下辦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種盛酒器,類似壺。
4.相謂:互相商議。
5.請畫地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畫地:在地面上畫(畫的過程)。為蛇:畫蛇(畫的結果)。
6.引酒且飲之:拿起酒壺準備飲酒。引:拿,舉。
7.蛇固無足:蛇本來就沒有腳。固:本來,原來。
8.子:對人的尊稱,您;你。
9.安能:怎麼能;哪能。
10.為:給;替
11.遂:於是;就。
12.賜:賞賜,古代上給下,長輩給晚輩送東西叫賜。
13.為之足:給它畫上腳。足(此句中的足):畫腳。
14.終:最終、最後。
15.引:拿起。
16.且:準備。
17.成:完成。
18.餘:剩餘。
19.足:腳。
足:畫腳
20.亡:丟失,失去。
21.為:給,替。
22.乃左手持卮:卻,表示轉折
23.奪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飲其酒:那,指示代詞
25.終亡其酒:那,指示代詞
26、謂:對......說。
譯文古代楚國有個人祭過祖宗以後,把一壺酒賞給來幫忙祭祀的門客一壺酒。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大家一起喝這壺酒不足夠,一個人喝它還有剩餘。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好的人喝這壺酒。」
一個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壺準備飲酒,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為它畫腳。」他還沒有(把腳)完成,另一個人的蛇畫好了,搶過他的酒壺,說:
「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話剛說完,就把那壺酒喝完了。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掉了那壺酒。
分析點評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蛇本來沒有腳,先畫成蛇的人,卻將蛇添了腳,結果不成為蛇。後遂用畫蛇添足,比喻節外生枝,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弄砸。
不論對國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這個故事的意義是膚淺的,「畫蛇添足」的教訓,值得我們記取。不要因為小小的錯誤而喪失了自己本該有的東西。
"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舉了,否則有時還會失去一些東西,得不償失,弄巧成拙。
2: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
3: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被勝利衝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掩耳盜鈴
範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鍾②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③;以錘④毀之,鍾況然⑤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⑥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7)也!
註釋(1)範氏之亡也:範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後,逃在齊國。
亡,逃亡。
(2)鍾:古代的打擊樂器。
(3)則:但是
(4)負:用背馱東西。
(5)錘(chuí):槌子或棒子。
(6)況(huàng)然:形容鐘聲。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謬。 (8)惡(e):害怕。
譯文範氏逃亡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想要揹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
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隻耳朵緊緊捂住繼續敲。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寓意鐘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都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的人對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客觀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鈴」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
嫦娥奔月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
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和.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摘令伐木。
註釋斫:zhuo,大鋤;引申為用刀、斧等砍
翻譯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藥,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藥,飛往月宮 嫦娥於是就住在月宮之中,變成了蟾蜍 就是傳說中的月精 故老的傳說中月亮上有顆桂樹,還有蟾蜍。因此有一本記錄異事的書上說:」月亮上有顆桂樹非常高,樹下有個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樹被砍開之後馬上就癒合了,砍樹的人叫做吳剛,是西河人,在學仙道的時候犯了過錯,就罰他砍伐桂樹。
刻舟求劍
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節選自《呂氏春秋·察今》
註釋1.涉--渡,由後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誌。
3.其--他的,代詞。
4.自--從。
5.墜--掉,落。
6.於--在,到。
7.遽--立刻,急忙,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詞,這兒。
10.吾--我的。
11.之--結構助詞,不譯。
12.所從墜--從劍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詞。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劍,代詞。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這樣。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裡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來後,他便從自己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尋找劍。
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寓言故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
「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
「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裡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裡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精衛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山海經》
註釋1、曰:叫作
2、發鳩之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3、拓木:拓樹,桑樹的一種
4、狀:形狀
5、烏:烏鴉
6、文首:頭上有花紋。文,同「紋」,花紋
7、其鳴自詨:它的叫聲是在呼喚自己的名字
8、是: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兒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異義詞
赤足:1.文中指紅色的腳。
2.現代漢語中指光腳。
譯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裡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羽毛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這其實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東海遊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叼著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為什麼要學文言文為什麼要學文言文?
今天學習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侍坐 一班的路遠飛問 除了考試,學這些到底有啥用呢?這個問題也引起了史夢真的共鳴。我回答 剛才那個誰偷偷照鏡子,我開玩笑說他再照也不會成為潘安,你貌似沒有聽懂啊。如果讀點古文,這種被別人諷刺挖苦了還不知道的情況就基本不會出現了。不過我還是打算正面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浙...
文言文翻譯為學,為學文言文翻譯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容易了 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學習,那麼困難的也容易了 不學習,那麼容易的也困難了。我天資昏昧,趕不上別人 我才能平庸,趕不上別人。但是我每天不停的學習,長久堅持毫不懈怠,等到學成了,我也就不知道...
人教版小學語文文言文目錄小學語文的文言文篇目
四年級上冊 第一組觀潮 2 雅魯藏布大峽谷 鳥的天堂 4 火燒雲 語文園地一 第二組5 古詩兩首 題西林壁 蒽,是人教的,只不過還得麻煩樓主找找啦 遊山西村 6 爬山虎的腳 7 蟋蟀的住宅 8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語文園地二 第三組9 巨人的花園 10 幸福是什麼 11 去年的樹 12 小木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