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是什麼意思

2021-05-05 01:03:18 字數 3319 閱讀 3383

1樓:嗯崔達布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的意思是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這句話出自唐代韓愈在他的代表作《原道》中引用《禮記·大學》中的名言「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後改寫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原文:「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譯文:在古代,想要發揚他的光輝道德於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一定要先整頓好他的家庭;要整頓好他的家庭,必須先進行自身的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須先使自己具有誠意。

2樓:金牛咲

意思是: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出自春秋末期曾子《禮記·大學》,原文選段: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事理。**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大平。

擴充套件資料

總體思想:

《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係。以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大學》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觀的進一步擴充套件。這種人生觀要求注重個人修養,懷抱積極的奮鬥目標,這一修養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觀為主要內涵的。

賞析:《大學》提出欲明明德於天下者,要經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環節(即朱熹所稱的大學「八條目」)。

其中,修身以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者,專注於心性修養;修身以下,「齊家、治國、平天下」,系君子之行為規範及治政之事。

《大學》對八條目排列了次序,這主要不是規定實行中的時間先後的次序,而是確定八條目之間的關係。

它指明瞭只有把家庭、封地管理得井井有條,才能獲得經驗,有資格進而治理國家;要治好家庭、封地,首先要以身作則,進行自我修養;要作自我修養就要端正思想,而不能只做表面文章,遵守外在的行為準則。

端正思想就要做到真誠,心靈純潔,排除種種私心雜念;而要意念誠實就要學習知識,提高認識,不至於陷入愚昧、偏執,從而避免盲目性;而掌握知識、提高認識能力,就要研究事物,以防止被他人之說誤導。

說明《大學》全面地展示了同明明德和治國平天下相關的主要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它們之間的關係,使儒家學說成了一個條理分明的思想體系。

並且,《大學》第一次提出「格物」的概念,把格物致知列為儒家倫理學、政治學和哲學的基本範疇,從而賦予認知活動對於修身養性的精神、心理過程和治理社會與國家的實踐活動的極其重要的意義。這是儒學的一個重大發展。

作者簡介: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嘉祥縣)。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後世尊其為「宗聖」,與孔子、孟子、顏子合稱「四聖」。

3樓:

意思: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出處: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原道》。

原文:傳曰:「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譯文:《禮記》說:「在古代,想要發揚他的光輝道德於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一定要先整頓好他的家庭;要整頓好他的家庭,必須先進行自身的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須先使自己具有誠意。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隋唐時佛教盛行,儒學在思想學術界影響日漸衰微。韓愈在政治上排斥佛教的同時,又作此文,以維護儒學的基本觀念,掃除佛教的思想影響。

《原道》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古文,是韓文復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觀點鮮明,有破有立,引證今古,從歷史發展、社會生活等方面,層層剖析,駁斥佛老之非,論述儒學之是,歸結到恢復古道、尊崇儒學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傑作。

「原道」,即探求道之本。韓愈認定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義道德」,他以繼承道統、恢復儒道為己任,排斥「佛老」,抨擊藩鎮割據,要求加強君主集權,以緩解日益加深的社會矛盾。

4樓:

1、意思簡單的說是: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2、出處:唐代韓愈在他的復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原道》中引用《大學》中的名言「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改寫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3、《大學》

(1)《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3)《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5樓:闞臨

誠於做事,縱是皇帝震怒也不肯低頭;誠於已心,縱是利刃加頭也不放棄內心的堅守;誠於待人,縱是對敵人也敢於付出信任。」——唐人裴懷古的「誠」字訣,以身作則,終其一生堅持清風慕竹的真誠之心!實為中華兒女之榜樣!

​​​​

若有已毀之戒而欲還清靜什麼意思,譽者或過其失 毀者或損其真 什麼意思求翻譯,直譯

出自佛教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意思是如何通過修行來消除 破戒 的罪惡,以及消除罪惡的方法和好處。禮諸佛已,次復懺悔。緣念像法轉時,若諸有情,為欲利益安樂,拔除一切業障,建立殊勝功德者。為欲滿修諸佛大願。具足受持諸佛名號,及正法寶藏者。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十二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者。欲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