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孫錫濤
順便摘錄了有關「帝王的稱謂」的比較全面的介紹。可以看看作為參考。夏代帝王生時稱「後」,死後稱「帝」。
后稷、后羿等的「後」,都是君長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稱「王」,死後稱「帝」。在商代,「後」開始成為君主配偶的專稱。
周代君主稱「王」。從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號都是自稱。諡法起於周孝王以後。
諡號是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有褒貶之意。即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諡法有固定用字,如經天緯地曰文,克定禍亂曰武,布義行剛曰景,這是美諡;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這是惡諡;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 戰國中期以後,周王的權力日益削弱,威信已無。
各國的諸侯相繼稱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他認為:
「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而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決定將三皇、五帝的名號合一,自稱「皇帝」。從此,皇帝一詞就成為封建帝王的稱號。
秦王政還廢除舊有的諡法,他自稱「始皇帝」,子孫繼位,為「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這就是秦王政被稱為秦始皇的由來。 秦朝滅亡後,諡法制度又被恢復。
在古代,對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則就是大不敬,即使對前代帝王亦是如此。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
也由個別的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稱世祖,其子玄燁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
如西漢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廟奉祀。這也是古代文獻對隋以前帝王只稱諡號、不稱廟號的緣故。唐代以後,典制不那麼嚴格,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人們也就以廟號稱呼皇帝。
明清以後,帝王的稱謂又為之一變。人們習慣上對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永樂帝、乾隆帝等。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漢武帝首創。
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歷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清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幾乎都要改元。
如漢武帝在位54年,先後用了11個年號;唐高宗在位33年,先後用了14個年號。明清兩代,每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都只用一個年號。如清聖祖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號。
其中只有一個例外,就是明英宗。他因為先後兩次登基稱帝,所以用了正統、天順兩個年號。由於明清皇帝在位不改元,所以人們習慣上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2樓:匿名使用者
確實答案大同小異。不過,我覺得古代的君王並不是都自稱為「朕」。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印象,我認為跟現在流行的電視劇有非常大的關係。
因為電視劇中的君王基本上都自稱「朕」。這也許是編劇者考慮得不夠周全吧。這算是比較小的失誤了。
可笑的是,經常看唐劇而聽到從電視劇人物的口中說出的宋元詩詞或現代慣用語(題外話)。
事實上,人們的稱謂也會隨著時代、場合、說話者的變化而變化的。像人的服飾一樣,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徵。而皇帝的稱謂,很可能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譬如:唐代時的皇帝不僅自稱「朕「。另外,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
而別人稱呼皇帝時,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三郎」。
以下順便摘錄了有關「帝王的稱謂」的比較全面的介紹。可以看看作為參考。夏代帝王生時稱「後」,死後稱「帝」。
后稷、后羿等的「後」,都是君長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稱「王」,死後稱「帝」。在商代,「後」開始成為君主配偶的專稱。
周代君主稱「王」。從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號都是自稱。諡法起於周孝王以後。
諡號是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有褒貶之意。即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諡法有固定用字,如經天緯地曰文,克定禍亂曰武,布義行剛曰景,這是美諡;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這是惡諡;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 戰國中期以後,周王的權力日益削弱,威信已無。
各國的諸侯相繼稱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他認為:
「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而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決定將三皇、五帝的名號合一,自稱「皇帝」。從此,皇帝一詞就成為封建帝王的稱號。
秦王政還廢除舊有的諡法,他自稱「始皇帝」,子孫繼位,為「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這就是秦王政被稱為秦始皇的由來。 秦朝滅亡後,諡法制度又被恢復。
在古代,對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則就是大不敬,即使對前代帝王亦是如此。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
也由個別的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稱世祖,其子玄燁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
如西漢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廟奉祀。這也是古代文獻對隋以前帝王只稱諡號、不稱廟號的緣故。唐代以後,典制不那麼嚴格,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人們也就以廟號稱呼皇帝。
明清以後,帝王的稱謂又為之一變。人們習慣上對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永樂帝、乾隆帝等。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漢武帝首創。
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歷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清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幾乎都要改元。
如漢武帝在位54年,先後用了11個年號;唐高宗在位33年,先後用了14個年號。明清兩代,每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都只用一個年號。如清聖祖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號。
其中只有一個例外,就是明英宗。他因為先後兩次登基稱帝,所以用了正統、天順兩個年號。由於明清皇帝在位不改元,所以人們習慣上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以上引用自中國考古網的考古論壇。http://www.
cnky.net/bbs/dispbbs_326_159001_6/裡面還有有關「古代百姓」「教師」「夫妻」「年齡」等的稱謂,建議去看看。一定會長知道的。:)
古代的皇帝為什麼稱自己為孤?
3樓:小白家裡小白
孤的說法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原指脫離群眾,孤立無助的人。諸侯們自嘲為孤,就像孤家寡人一樣。
根據清代學者趙翼的考證,春秋戰國時期的各路諸侯中,實力較強的諸侯,往往自稱寡人;實力較弱的諸侯,往往自稱孤。這些諸侯雖然實力較弱,可畢竟是一國之主。他們在國家內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生殺予奪,使得一般人不敢親近。
所以,這些諸侯們自嘲為孤。當然,沒準他們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秦漢以後,還有不少帝王也自稱孤。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有些割據一方的諸侯國皇帝,如東吳孫權就自稱為孤。
4樓:慕m木白
孤,古代諸侯、君王的自稱謙詞。春秋時,諸侯平常自稱寡人,有凶事則稱孤。後來逐漸演變為無區別。
秦漢時君王稱孤者較少。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有些割據一方的首領,也自稱為孤。
孤、寡都是孤單的意思。《呂氏春秋·士容》:「孤、寡 ,謙稱也。」龔自珍《最錄尚書古文序寫定本》 :「寡者,無二無匹最尊之詞。」
孤:字面上是指少的意思, 如:孤兒,意為沒有親人的孩子。
寡:是指一個人,多數也是少的意思。
兩個字聯合在一起就變成了孤家寡人了,所以皇上就是至尊至上的也是唯一的,天下是他的,他是主宰天下的唯一的人,所以「天下唯我獨尊」
《戰國策·齊策》: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這句話是說 ,因為地位低賤的人是地位高貴的人的根基 ,所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意即君主稱自己是孤單的 ,需要臣下的輔佐。而不是說 ,因為地位低賤的人是地位高貴的人的根基 ,侯王就說自己不好。轂是車轂 ,為輻條所湊集之處 ,君王是群臣所向之中心 ,因此以「轂」喻王。
即不能像車轂為眾輻所集那樣得到群臣的擁戴 ,與稱孤、寡類同。
5樓:匿名使用者
一、皇帝的自稱
朕: 「朕」這個稱呼在上古時,是很普遍的自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尚書·皋陶謨》:
「皋陶曰:朕言惠,可底行。」《爾雅·釋詁》:
「朕,身也。」郭璞注:「上古貴賤皆自稱朕。
」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群臣在議尊號時,李斯等人建議「天子自稱曰朕」(《史記·秦始皇本紀》),自此以後,這個貴賤通用的稱呼便成為皇帝專用的自稱了。
孤: 原是先秦時王侯的自稱。《禮記·玉藻》:
「凡自稱……小國之君曰孤。」《莊子·盜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
」《呂氏春秋·君守》:「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注:
「孤、寡,人君之謙稱也。」秦朝以後沿用為皇帝的自稱。
寡: 原是先秦時王侯的自稱,見上條引《呂氏春秋·君守》及注。秦朝以後沿用為皇帝的自稱。
孤寡: 古代君王的謙稱,含義與上兩條一樣。《戰國策·齊四》:「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
寡人: 原是古代王侯或士大夫自謙之詞。《左傳·隱公三年》:
「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民不加多。
」朱熹注:「寡人,諸侯之稱,言寡德之人也。」自唐代之後,「寡人」一詞成了皇帝的專用自稱。
以上幾種皇帝的自稱,原本都不是皇帝的專有名詞,皇帝真正的專門自稱是「予一人」。《尚書·湯誥》:「嗟!
爾萬方有眾,明聽予一人誥。」《禮記·玉藻》:「凡自稱,天子曰予一人。
」孔穎達疏:「予,我也。自謂予一人者,言我是人中之一人,與物不殊,故自謙損。
」也有稱「餘一人」的,《左傳·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孔丘卒。公誄之曰:
「昊天不弔,不憗遺一老,俾屏餘一人在位。」但「予(餘)一人」這個最正統的皇帝的自稱,皇帝在講話的時候卻極少使用,史書上也少有記載。
另外,還有一個自稱「予小子」,是古代帝王對先王或長輩的自稱。《尚書·太甲中》:「王拜手稽首曰:
`予小子不明於德。`」這是商王太甲的自稱。《詩經·周頌》:
「閔予小子,遭家不造。」這是周成王的自稱。《禮記·曲禮下》:
「天子未除喪,曰予小子。」
皇帝為什麼自稱朕,古代皇上為什麼稱自己為朕?
在秦始皇以前,朕 只是一個普通的字,誰都可以用的,並非國君專有。此前國君專有的是 孤 和 寡人 意思是寡德之人,謙稱。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 朕 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 天下皆朕 皇權獨尊 之義。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 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 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
古代皇上為什麼稱自己為朕,為什麼皇帝都自稱為「朕」?「朕」是怎麼來的?
秦始皇規定皇帝叫自己為 朕 之後除了皇帝以外沒有人可以用 朕 這個名字。從那以後,朕 一詞的特殊含義就被固定下來,成為歷代帝王的專有名詞。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了六國。眾所周知,嬴政統一六國後,建立了統一的封建 集權國家。建立了歷史上第一次統一的嬴政認為他是 賢德三帝,成功五帝 在 史記 李斯...
古代皇帝為什麼,要稱自己為「朕」?這個字從何而來
張藝謀的 滿城盡帶 甲 電影中,周潤發飾演五代十國中的後唐君主,對著周杰倫飾演的元傑皇子曾說過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 天下萬物,朕賜給你,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 其中這個 朕 字說的霸氣外露。但是 朕 這個字極為生僻,又不像 孤 寡人 等字淺顯易懂,那麼它為什麼會成為歷朝歷代皇帝的自稱之一呢?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