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烏衣巷的古詩賞析,求!劉寓錫《烏衣巷》的賞析!

2021-06-10 13:59:48 字數 6525 閱讀 7664

1樓:帥帥的老木匠

劉禹錫: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是劉禹錫《金陵五題》的第二首。烏衣巷地處金陵南門朱雀橋附近,為東晉王導、謝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處。頭二句以此橋名、巷名為對,實在是妙手天成。

妙對更妙在不落痕跡地融入了詩人對世界的感覺:夕陽斜矣,暮氣逼人,在這種冷情調中,野草撒野地開花,似乎在以鮮麗的顏色和蓬勃的生機,反諷著世事的變遷。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著曾經繁華蓋世的這片地方,已是門庭冷落,車馬稀疏,荒草沒徑了。

妙處是沒有盡頭的,因為妙處可以改變方向和方式,甚至把原先的妙處變作新的妙處的背景。詩人一點靈感,借一隻燕子閱盡世事滄桑。晉朝傅鹹《燕賦序》說:

「有言燕今年巢此,明年故復來者。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後果至焉。

」詩中正是抓住燕子有辨認和復歸舊巢的本能,從有理中寫出無理,從無理中隱含深理。

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舊燕,不可能那麼長壽、也不可能代代相續地飛回原地方。但詩可以凝縮時間,使不可能成為可能。它奇思獨具地以一隻燕子的飛翔,把王謝巨族聚居之處,及唐朝已變成平常百姓雜居之處,進行了雙時空的疊印,從而對如此名門望族的煙消雲散發出了充滿命運感和廢墟感的深長嘆息。

由此寫成的詩句是千古名句,由此寫出的燕子也是極有歷史深度的千古名燕。這就難怪如《江南通志》

所說,人們在烏衣巷上指認為王謝故居的廳堂匾額,題上「來燕」二字了。詩豪——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

他是匈奴族後裔,七世祖劉亮隨魏孝文帝遷洛陽,始改漢姓。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嘉興(今屬浙江)。劉禹錫出生在嘉興,19歲左右遊學長安。

貞元九年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第,接著又登巨集詞科。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開始踏上仕途。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書記,參與討伐徐州亂軍。

十八年調任渭南縣主簿。次年任監察御史。貞元二十一年(當年八月改元永貞)一月,德宗死,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

劉禹錫當時任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與王叔文、王□、柳宗元同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稱為「二王劉柳」。革新只進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鎮的強烈反對。順宗被迫退位,憲宗即位。

九月,革新失敗,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初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

元和九年十二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得罪執政,被外放為連州刺史。後來又擔任過夔州刺史、和州刺史。

寶曆二年冬,從和州奉召回洛陽。二十二年的貶謫生涯至此結束。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省主客郎中。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長安,就寫了《再遊玄都觀絕句》,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以後歷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

從開成元年 (836)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祕書監分司東都的閒職。會昌元年(841),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

詩歌創作 劉禹錫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白居易則稱他為「詩豪」,推崇備至。他的詩歌,傳誦之作極多。

劉禹錫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編其著述為「四十通」,又刪取四分之一為「集略」。這是最早的劉禹錫集和選本,今都不傳。《新唐書·藝文志》載《劉禹錫集》40卷。

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蒐集遺佚,輯為《外集》10卷,但仍有遺漏。現存劉禹錫集古本主要有三種:

①清代避暑山莊舊藏宋紹興八年(1138)董□刻本,題為《劉賓客文集》,屬小字本,今有徐鴻寶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陸游據董本重刻,稱「浙本」。明清以來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屬於這個系統。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蘭館所藏宋刻本,題為《劉夢得文集》,屬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務印書館縮印本。③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刻殘本《劉夢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兩代的毛晉、惠棟、何焯、馮浩、黃丕烈等人曾對劉禹錫集作過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數是抄本,流傳不廣。

現通行劉禹錫集版本:《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叢書整合》本《劉賓客文集》。此外,尚有校點本《劉禹錫集》。

劉禹錫的生平事蹟,見於新、舊《唐書》本傳,唐韋絢編《劉賓客嘉話錄》(一稱《劉公嘉話錄》),記錄了劉禹錫晚年有關創作、學問等方面的談話,頗具資料價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劉禹錫年譜》,對劉禹錫的生平和各種史料多有考訂。

2樓:

此詩是劉禹錫最詩意的懷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大族的聚居區,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野草和野花。

草長花開,表明是春季,而「野」字又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正表明昔日車水馬克的朱雀橋,今天已經荒涼冷落了。

第二句「烏……」表現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淒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是現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夕陽」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落西山的慘淡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往來車水馬龍的,而今作者卻用一抹斜暈,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經過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後,按說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作者感慨了,但作者卻繼續借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膾炙人口的名句:「舊時……」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向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紹著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裡已經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舊時」二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

「尋常」二字又特別強調了今日的居民是多麼不同於往昔。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以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突出了今昔對比的作用。

《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於它的過去,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籍會蓄之美,使人讀來餘味無窮。

求!劉寓錫《烏衣巷》的賞析!

3樓:匿名使用者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是劉禹錫懷古組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

詩人通過對夕陽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現了今昔滄桑的鉅變,隱含著對豪門大族的嘲諷和警告。  詩歌開頭兩句「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秦淮河南岸。

東晉時王導、謝安等豪門世族就居住在這裡。「朱雀橋」在烏衣巷附近,是當時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見當年這裡車水馬龍熱鬧繁華的盛況。

但而今橋邊卻只有「野草花」。一個「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敗荒涼。而「烏衣巷」又處在夕陽斜照之中。

「夕陽」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  詩歌開頭用了工整的對偶句,寫今日的衰敗景象,它與昔日的繁榮盛況,形成強烈對照。  三、四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燕子是一種候鳥,春來秋去。從前燕子飛來,總是在王、謝等豪門世族寬敞的宅子裡築巢。如今舊世族的樓臺亭閣蕩然無存,這裡住著的都是普通的百姓。

燕子也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詩人在第三句開頭特地用「舊時」兩字加以強調,巧妙地賦予燕子以歷史證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尋常」兩字,強調今昔居民截然不同,從而有力地表達了滄海桑田的鉅變。

晉代豪門世族的覆滅,暗示當代的新貴也必將蹈此覆轍。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加一字議論。詩人從側面落筆,採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加以表現。

語言含蓄,耐人尋味。  詩人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中唐詩人。

出仕後,其主張革新,被貶。後複用,至禮部尚書。《全唐詩》編其詩十二卷。

其詩高亢激昂、意氣縱橫,語言剛健,筆鋒犀利。晚年與白居易酬唱頗多。白居易《劉白唱和集解》稱:

「彭城劉夢得,詩之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如夢得『雪裡高山頭白早,海中仙果子生遲』、『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之句之類,真謂神妙,在在處處,應當有靈物護之。」他有寫時事之作,如《平齊行》、《城西行》、《平蔡州》等。

另外,他感世傷懷、託物寓情之作甚多,如《養鷙詞》、《聚蚊謠》、《讀張曲江集作》、《有獺吟》、《戲贈看花諸君子》、《再遊玄都觀》等,都反映他雖受打擊而氣骨桀驁、毫不屈服的精神。他的懷古詩語言平易、意境深遠。如《金陵懷古》、《西塞山懷古》、《金陵五題》等,皆為人們傳誦,而尤為後人稱道的是他學習民歌的成績卓著,所作《楊柳枝詞》、《竹枝詞》、《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轉,語調清新,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頗有新意。生平詳見《新唐書》卷一六八。有《劉賓客文集》。

4樓:匿名使用者

1.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在文德橋南岸,是三國東吳時的禁軍駐地。

由於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故此地俗語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後,烏衣巷淪為廢墟。

現為民間工藝品的彙集之地。

2.朱雀橋: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橫跨秦淮河。

3.尋常:平常。

[編輯本段]【韻譯】  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烏衣巷口惟有夕陽斜掛。當年豪門簷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裡。 [編輯本段]【賞析】  這是一首懷古詩。

憑弔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陽斜」塗抹背景,美而不俗。

語雖極淺,味卻無限。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這首詩的

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勳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裡。

舊日橋上裝飾著兩隻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的歷史聯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

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

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我們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記得作者在「萬戶千門成野草」(《臺城》)的詩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徵衰敗。現在,在這首詩中,這樣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今天已經荒涼冷落了嗎!

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淒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夕陽」,這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

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闐的。而現在,作者卻用一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經過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後,按說,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沒有采用過於淺露的寫法,諸如,「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孫元宴《詠烏衣巷》)、「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無名氏)之類;而是繼續借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著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裡已經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會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地指出,這些飛入百姓家的燕子,過去卻是棲息在王謝權門高大廳堂的簷檁之上的舊燕。「舊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

「尋常」兩個字,又特別強調了今日的居民是多麼不同於往昔。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

飛燕形象的設計,好像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著作者的藝術匠心和豐富的想象力。晉傅鹹《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者。

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後果至焉。」當然生活中,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

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象,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

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詩意〉野花在朱雀橋邊遍地盛開著,烏衣巷口夕陽正在西落,映照著失望與淒涼,昔日的輝煌與顯赫早已不復存在。過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導、謝安等豪華宅第人家,而如今卻已飛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

〈賞析〉這首詩寫詩人對盛衰興敗的深沉感慨。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叢生,夕陽已斜。荒涼的景象,已經暗含了詩人對榮枯興衰的敏感體驗。

後二句藉燕子的棲巢,表達作者對世事滄桑、盛衰變化的慨嘆,用筆尤為曲折。此詩為劉禹錫著名的詠史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

烏衣巷因何得名?

夫子廟泮池南側的烏衣巷,是南京最古老的一條街巷,也是東晉時宰相王導、謝安故居所在地。在六朝時已是十分顯赫,唐代詩人劉禹錫一首《烏衣巷》,更使它流傳千古。有關烏衣巷名稱的由來,也因此被人關注。

有神話傳說:金陵人王榭,航海途中遭風暴翻船,漂流至烏衣國,娶妻生子,後復回故里,但十分思念烏衣國親人,因此將居所之巷取名為「烏衣巷」。也有一種說法:

因王導、謝安兩家**裙履風流,都喜歡穿黑衣,所以後人將此巷稱為「烏衣巷」。

其實,烏衣巷之名源於孫權定都南京之際。公元229年,孫權定都南京,當時秦淮河東岸還屬城郊,駐有軍隊保衛都城,因士兵皆穿黑衣,駐軍營地則稱「烏衣營」,至西晉末年,烏衣營舊址改稱烏衣巷。司馬睿南渡建康(南京)後,王、謝望族才立宅烏衣巷。

求烏衣巷的鑑賞,《烏衣巷》賞析

烏衣巷 賞析 原文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注釋 朱雀 橋在金陵城外,烏衣巷在橋邊。烏衣 燕子,舊時王謝之家,庭多燕子。王謝 王導 謝安,晉相,世家大族,賢才眾多,皆居巷中,冠蓋簪纓,為六朝 吳 東晉 宋齊梁陳先後建都於建康即今之南京 巨室。至唐時,則皆衰落不...

急求10首古詩及其賞析

別董大高 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物件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絃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珏有詩道 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 盛唐宰相房官 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

誰有詩經《蒹葭》的賞析啊,速求啊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 蒹葭 者。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 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漾漾於文字之間。吾嘗聞絃歌,弦止而餘音在耳 今讀 蒹葭 文止而餘情不散。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