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豆豆家的小鴿子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開啟,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
」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
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裡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
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
」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
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出處《空城計》出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
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2樓:
空城計的故事梗概:
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
諸葛臨危不懼,傳令大開城門,還派人去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則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貿進,便下令退兵。
《空城計》出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空城計,是一種被動作戰的被動行為,當那些實力空虛、因遭受意外壓力被迫走投無路的一方,採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圖矇混過關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
由於此計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有許多主動權和機遇還掌握在對方手裡,因而,在萬不得以的情況下,不宜使用空城計,同時,此計也不宜重複、多次地運用。
在實際戰略中,風險往往與機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計的奇巧之處在於:要善於正確、及時地把握對方的戰略背景、心理狀態、性格特性等,因時、因地、因人地以奇異的謀略解除自己的危機。
3樓:繩綺波卞璧
諸葛亮的空城計正史並無記載,《三國志》的裴松之曾加以駁斥,認為即使司馬懿懷疑有伏兵,自己的二十萬大軍正可以駐留附近,觀察虛實,何至於就立即退走?
但是作為**,但也不妨。**本來就是虛構,其中的描寫,不可能盡都合情合理。人們既不是拿它作為歷史的真實對待,大可以作為民間傳說,加以欣賞。
所以《空城計》這個戲還是可以繼續演下去的。
而在《三國志》裴注所引的《魏略》裡實實在在登載著的故事。這是三國時代另一個「空城計」,它的可信程度,似乎比諸葛孔明的「空城計」還要多些。
《魏略》說,曹丕在位的時候,大將文聘鎮守在江夏一帶地區。有一回,孫權以五萬兵馬,親自包圍文聘於石陽(今湖北孝感縣西南)。石陽由文聘據守已久,孫權突然來攻,剛好在連綿大雨之後,防禦工事受到破壞,還未修補;壯丁也在田間勞動,未及返回。
文聘認為,出城應戰固不可能,閉城堅守也難拒敵。他苦思之下,忽得奇計,就吩咐城裡人都藏起來,讓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宮衙裡,不再露面。孫權仔細量度了一番,覺得非常可疑,就對部將說:
「此人是曹操信賴的將領,自然非比等閒之輩。如今知我來攻,卻毫不防備,必然其中大有狡詐,否則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還是撤退為好。
」於是引兵退走了
4樓:
孔明的「空城計」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故事大概大略如此:諸葛孔明大出祁山,不想先鋒官馬謖誤失街亭,致使前線大軍節節受困。
情急之下,孔明決意退守漢中。大軍盡去,時孔明身邊只剩五千兵馬駐守西城縣。一日,忽接探馬飛報,說魏國大將軍司馬懿引十五萬大軍正望西城蜂擁而來。
這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駐城的五千兵馬也已分出一半運糧去了。眾官聽罷盡皆失色,唯孔明鎮定自若,當即下令將旌旗藏匿起來,城門四開,每門分派二十軍校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其餘士兵不得妄出,不得擅自高聲喊叫。
一切準備就緒,孔明引二童攜琴登上高樓,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好一副閒情愜意!
卻說司馬懿引兵來到,運望城上孔明端坐城樓,笑容可掬,旁若無人,大感不解。整個城池寂靜一片,就跟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過一樣。看此情景,若換了旁人,大可無所顧慮,大手大腳的引兵浩浩蕩蕩殺入城中。
說不定諸葛孔明早已授首就擒。可偏偏是司馬懿,生性多疑,不由分說便下令退兵。孔明遙望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眾官駭然,問其原因,孔明這才道出緣由:「此人(指司馬懿)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今見此規模,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這就是著名的「空城計」。《三國演義》區區數百字,便把諸葛孔明料敵如神、司馬懿智欠一籌刻畫得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絕。
空城計,這是一種心理戰術。在己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空虛,就是所謂「虛者虛之」。敵方產生懷疑,更會猶豫不前,就是所謂「疑中生疑」。
敵人怕城內有埋伏,怕陷進埋伏圈內。但這是懸而又懸的「險策」。使用此計的關鍵,是要清楚地瞭解並掌握敵方將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徵。
諸葛亮使用空城計解圍,就是他充分地瞭解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才敢出此險策。諸葛亮的空城計名聞天下,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過用空城計的出色戰例。
參考資料
5樓:柯玉
《空城計》簡介:
諸葛孔明大出祁山,不想先鋒官馬謖誤失街亭,致使前線大軍節節受困。情急之下,孔明決意退守漢中。大軍盡去,時孔明身邊只剩五千兵馬駐守西城縣。
一日,忽接探馬飛報,說魏國大將軍司馬懿引十五萬大軍正望西城蜂擁而來。這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駐城的五千兵馬也已分出一半運糧去了。眾官聽罷盡皆失色,唯孔明鎮定自若,當即下令將旌旗藏匿起來,城門四開,每門分派二十軍校扮作百姓,灑掃街道。
其餘士兵不得妄出,不得擅自高聲喊叫。一切準備就緒,孔明引二童攜琴登上高樓,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好一副閒情愜意!
卻說司馬懿引兵來到,運望城上孔明端坐城樓,笑容可掬,旁若無人,大感不解。整個城池寂靜一片,就跟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過一樣。看此情景,若換了旁人,大可無所顧慮,大手大腳的引兵浩浩蕩蕩殺入城中。
說不定諸葛孔明早已授首就擒。可偏偏是司馬懿,生性多疑,不由分說便下令退兵。孔明遙望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眾官駭然,問其原因,孔明這才道出緣由:「此人(指司馬懿)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今見此規模,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空城計[kōng chéng jì]: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 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
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多用於己弱而敵強的情況。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如張守圭守瓜州等。
6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上的三個空城計
第一個最有名,是《三國演義》記載的,「發明者」是西晉一個叫郭衝的人。他說,諸葛亮駐守陽平關時,派魏延領大軍東出攻魏,自己留萬人守城。不料司馬懿帶著二十萬大軍要迎魏敵時,卻同魏延兵馬對不上陣,從旁邊過去了,一直來到陽平關前,離城只有六十里,諸葛亮才發覺。
這是候,要把魏延追回來已無可能,自己趕往魏延軍中也來不及,於是諸葛亮就叫軍中偃旗息鼓,大開城門,令軍士數人出城灑掃。司馬懿領兵來到,看見這情況,認為孔明平日謹慎持重,城內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間。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對部下說,司馬懿怕我的伏兵,已經退走了。
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軍都走了。
這個故事有漏洞,司馬懿若懷疑有伏兵,可以駐留附近,觀察虛實,何至於馬上就走?**究竟不是史書。它大可以作為民間傳說,為人欣賞。
第二個是《三國演義》裡沒有,而在《魏略》裡真實記載的故事,也在三國時代,它的可信程度,似乎比諸葛亮的要多些。
曹丕的位的時候,大將文聘鎮守在江夏一帶地區。有一回,孫權以五萬兵馬,親自包圍文聘於石陽。石陽由文聘據守已久,孫權突然來攻,剛好在連綿大雨之後,防禦工事受到破壞,還未修補;壯丁也在田間勞動,未及返回。
文聘認為,出城應戰固不可能,閉城死守也難拒敵。他苦思之下,呼得奇計,就吩咐城裡人都躲起來,讓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官衙裡,不在露面。孫權仔細度量一番,覺得非常可疑,就對部將說:
「此人是曹操信賴的將領,自然非比等閒之輩。如今知我來攻,卻毫不防備,必然其中大有狡詐,否則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還是撤退為好。
」於是引兵走了。
這段傳聞,真假亦不可知。不管怎樣,同樣是空城計,放在文聘身上,**加是堅決不幹的,意義不大,反而畫蛇添足。
再說南北朝時代,也有一個空城計。那是宋文帝劉義隆在位的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那時,佔據北方的是北魏拓拔氏貴族,在南方的是劉裕建立的宋朝。
在如今山東省北部,沿著黃河,便是北魏和宋的邊界,黃河南岸的濟南郡則是邊境的要地。這一年,北魏出兵突然進攻濟南,濟南太守蕭承之手下只有幾百士兵,因為敵人來得意外,召請救兵已來不及。蕭承之忽生一計,便叫開啟城門,藏匿士兵,故意裝出一片神祕的氣氛。
城中人說:「賊人勢眾,我軍兵少,怎能如此輕敵?」蕭承之說:
「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將寡,勢難抵敵。假如再向敵人示弱,後禍不堪設想;只有使敵人疑我埋伏,不敢進迫,才是上策。」果然唯兵大至,看見城外這般模樣,十分疑惑,於是撤走了。
看來英雄所見略同啊。
這事記載於《資治通鑑.宋紀》。有人說,也許蕭承之是看過郭衝寫的空城計,也未可料。即使說蕭承之從文聘的故事中得到啟發,也不是沒有可能。
三國演義之空城計,賞析點評,翻譯內容。謝謝了,快,好急的
我個人認為,空城計也是司馬懿智慧的表現。因為司馬懿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三國演義之空城計賞析 在 三國演義 中,表現諸葛亮的絕頂智慧和奇謀妙計的精采片斷如明珠貫連,層見迭出。其中,空城計 可以說是後半部書中最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一段,數百年來,早已膾炙人口,婦孺皆知。歷史上曾經流傳有關諸葛亮使用 空...
空城計中諸葛亮在城樓上幹什麼,三國演義空城計時 諸葛亮在城樓上彈的是什麼曲?
唱 卡 樓 ok 他在上面說 司馬懿你來啊 你來啊 司馬懿 多疑 說諸葛亮這小子 想幹嘛 如果我上去了 你把我 卡 樓 ok了 怎麼搞 所以 司馬懿 跑了 還有不 明白之處 歡迎提問 三國演義空城計時 諸葛亮在城樓上彈的是什麼曲?京劇 空城計 的演出裡,諸葛亮對司馬懿彈的調子是 1123 23216...
空城計在三國時期裡有哪國家,空城計在三國時期裡有哪三個國家
1 空城計是 三國演義 中的故事,所涉及的三個國家是魏 蜀 吳。2 空城計 三國演義 中寫,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事實上,這只是郭衝在註解裡編出的小故事,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