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風骨,名詞解釋興寄風骨

2021-06-26 18:35:30 字數 5637 閱讀 1820

1樓:溫浩壤

風骨,指剛正的氣概;頑強的風度、氣質;寫字、作畫或作文的風格有個性、有力量;指人的品格,性格;指剛正的氣概;意謂端直的言辭和駿爽的意氣統一結合為詩文的「風骨」;指文學作品剛健遒勁的格調。

語出《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論》:「然其器識高爽,風骨魁奇, 姚興覩之而醉心, 宋祖聞之而動色。」

2樓:匿名使用者

[fēng gǔ]

風骨編輯

風骨,指剛正的氣概;頑強的風度、氣質。

語出《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論》:「然其器識高爽,風骨魁奇, 姚興覩之而醉心, 宋祖聞之而動色。」

風骨是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實質是對文學作品內容和文辭的美學要求。以「風骨」評詩**最完備最系統的是劉勰的《文心雕龍》。[1]

中文名風骨

外文名strength of character拼 音

fēng gǔ

注 音

ㄈㄥ ㄍㄨˇ

名詞解釋興寄風骨

3樓:寫芯褉邪

興寄風骨:「興寄」說是陳子昂提出的美學觀點,是針對唐初繼承齊、樑以來詩歌的形式主義頹風而發的議論。興指比興手法,寄指思想寄託。

即指用「託物起興」、「因物喻志」的方法,使詩歌寓有深刻的含義。陳子昂的「風骨」說意在提倡力的美 ,剛健的美 ,以呼喚具有盛氣壯採的文學 ,適應新時代的需要。「風」是指物化在藝術形式中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並能使讀者產生相近的思想情感的社會事物。

「骨」則是物化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載荷著客觀社會內容的剛健練達、渾樸自然的語言形式。

建安風骨 名詞解釋

4樓:靠名真tm難起

建安風骨是指漢魏之際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文學風格。建安時期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意境巨集大,筆調朗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徵,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風骨」或「魏晉風骨」。

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和女詩人蔡琰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典範。

5樓:王仕節

建安風骨是以曹氏父子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團所表現出的共同的文學傾向,他們高揚政治理想,展示強烈個性,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展現了東漢末年動盪的時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剛健有力的詩歌風格,所以被稱為「建安風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6樓:手機使用者

又稱建安風力、魏晉風骨,是指建安詩人繼承《詩經》、漢樂府優秀現實主義創作傳統,一方面在詩篇真實對描繪漢末的大動亂、大**。表現對民生疾苦的關切,同時又在詩歌中抒發統一天下、建立偉業的雄心壯志,詩歌情感基調慷慨悲壯,語言自然明瞭、十分流暢,成為後世詩歌創作推崇的榜樣。

名詞解釋 建安風骨

7樓:月似當時

建安風骨是建安時期的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

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和女詩人蔡琰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典範。

無論是「曹氏父子」還是「建安七子」,都長期生活在河洛大地,這種俊爽剛健的風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關的。 「風骨」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學品評的主要標準。

擴充套件資料

漢獻帝最後的年號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時間。

這一時代的作家,逐步擺脫了儒家思想的束縛,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當時處於戰亂動盪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得更為慷慨激昂,他們創作了一大批文學鉅著,形成了文學作品內容充實、感情豐富的特點,即人們常說的「建安風骨」。

如像曹植的詩,既有一定的華美,又不至於傷害風骨,因此人們在提倡建安風骨時,不僅肯定了它的風骨,也肯定了它風骨和藻飾結合的一面。

所以,從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風骨的人儘管各自的著眼點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針對當時文壇上的一些不足,象辭藻過於華麗,用字過於艱深,風格軟靡無力,內容或空洞或繁雜,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氣,內容充實,感情充沛,風格明朗剛健等,這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尤以詩歌最為突出,建安詩歌是從漢樂府和「古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些著作表現了時代精神。「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詩》是漢末戰亂動盪的真實寫照。

8樓:匿名使用者

建安時期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意境巨集大,筆調朗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徵,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風骨"或"漢魏風骨"。 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和女詩人蔡琰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典範。

無論是"曹氏父子"還是"建安七子",都長期生活在河洛大地,這種俊爽剛健的風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關的。 "風骨"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學品評的主要標準。

漢魏風骨 名詞解釋

9樓:匿名使用者

漢魏風骨就是建安風骨,即指以曹操曹丕父子為代表的剛健有力,雄健深沉的詩歌風格

名詞解釋:通變說 漢魏風骨 文以氣為主

10樓:春寒陡峭

通變說通變說是《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支柱之一。通指會通,變指適變。通變說**的是文學發展中繼承與革新問題。

(劉勰有《通變》篇專門**這一問題。劉勰認為文體的名稱和寫作原則是相對穩定的,有一定的連續性和繼承性,但作家的才性和具體對文辭運用是各不相同的,故文學的會通也是永無止境的。文學也正是在這種會通中具有了永恆的生命力。

《通變》篇總結了從遠古到劉宋的文學演變趨勢,認為從「質」到「麗」到「訛」,偏離了正確的文學傳統。他要求文學創作在「宗經」的基礎上回到文質相稱、銜華佩實的正道上來。劉勰的通變說既非簡單地追求新變,也非盲目地追求復古,而是要求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它對於糾正齊樑文風,指明文學正確的發展方向具有重大意義。

)漢魏風骨

風骨是我國古代文論物有的範疇。風即情志,骨指事義充實、條理連貫、文辭精煉三者的結合所形成一種有力的氣勢和邏輯的力量。風骨指作品具有充沛感人的思想情感內容和精純委婉言所表現出的一種勁健清峻、剛健有力的藝術風格。

漢魏風骨,出自陳子昂《修竹篇序》。他所推崇的是漢魏時期的理想境界,是指漢魏文學中剛健有力、積極進取的壯美風格。

文以氣為主

出自曹丕的《典論·**》。曹丕所說"文以氣為主"的"氣",指作家個性、才能構成的精神氣質。「文以氣為主」的解釋是:文章表現出的是作者的個性和才能。

什麼是唐詩風骨?

11樓:歸辰滑文

「風骨」,就是指詩歌要言之有物,因物喻志,託物起情,意象鮮明,語言精警,有氣勢,有骨力。

唐詩風骨,是指剛健有為、向社會負責、以天下有道的關懷,做到不負此生、不虛此生的時代精神.

譬如盛唐詩人任華《寄李白》:「古來文章有能奔逸氣、聳高格,清人心神、驚人魂魄。我聞當今有李白。

」可見我們不是無根據的。白居易說:「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

」高度概括了這種時代精神,表明:好詩是天意之所在,天意之肯定。這是一整個要好詩的時代。

詩人最懂得這個道理,他們是要讓天下都成為美好的詩。

大家會問:你說的是盛唐精神,那麼晚唐呢?不是都有點氣脈衰敗了嗎?

如果是跟盛唐比,晚唐是不夠盡氣了。但是不要忘記,晚唐詩人使盡才的生命精神突出出來了。到了晚唐,好詩才成為一種可以使人終身赴之、類似於宗教信仰一樣的美好追求。

王建說「惟有好詩名字出,倍教少年損心神」;白居易說「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所以,從初盛唐盡氣的生命到中晚唐盡才盡情的生命精神,其實仍然是善待生命、高揚人性美好,不負此生、不虛此生的文化精神的表現。如果沒有中國文化的這個人性亮色的底子,就不會有唐詩的這種表現。

所以,我認為唐詩背後有一個祕密,有一種很深的精神氣質,就是盡氣盡才的精神,就是不負此生、不虛此生的時代集體意識。如果有誰敢說自己的生命是不負此生、不虛此生,用中國文化的說法,我們就可以說他是得了唐詩的真精神。

12樓:匿名使用者

唐詩風骨源於國風和漢魏風骨,它繼承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優良傳統,橫掃了齊樑頹靡文風.但也借鑑了其中緣情體物,精工流麗的藝術風格,博採前代文學精華,融合儒、道、釋、俠於一體,經過唐初一百餘年的詩歌創作實踐和理論探索,臻於完備.唐詩風骨濫觴於初唐四傑、陳子昂,蔚然成風於盛唐,流變於中唐,衰微於晚唐.

"風"即思想內容,骨即辭采和表現形式.唐詩風骨即堅實的思想內容和剛健明麗的表現形式的完美統一.唐詩的風骨主要表現為盛唐詩人積極用世的進取精神, 居安思危,關心國運興衰、民生疾苦的憂患意識和摹寫山川壯麗、田園牧歌、風俗人情的美學理想.

唐詩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不僅繼承了前代的

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鴻篇鉅製,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練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

唐朝起自公元618年,亡於公元907年,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裡,湧現出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樣的文化繁榮時期,也出現了顏真卿、柳公權這樣的大書法家,還有唐三彩、胡騰舞這樣的異域文化……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盛世。而這盛世畫卷當中,最耀眼的莫過於唐詩。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的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外,今天知名的唐代詩人還有二千三百多人,儲存在《全唐詩》中的作品也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

唐詩的內容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矛盾;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有的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的表達男女愛慕之情,有的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等等。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在詩人的筆下展現出來。他們或用理性的思想,或用浪漫的想象,或者兩種兼而有之。

從直觀的形式上看,唐詩的形式很全面。唐代的古體詩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絕句和律詩兩種,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而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句數有限定,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的用字有平仄之別,押韻的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對仗。

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昂揚壯大的情感、遒勁剛直的內容,被稱為唐詩風骨,「風骨」,就是指詩歌要言之有物,因物喻志,託物起情,意象鮮明,語言精警,有氣勢,有骨力。

唐詩風骨,是指剛健有為、向社會負責、以天下有道的關懷,做到不負此生、不虛此生的時代精神.

譬如盛唐詩人任華《寄李白》:「古來文章有能奔逸氣、聳高格,清人心神、驚人魂魄。我聞當今有李白。

」可見我們不是無根據的。白居易說:「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

」高度概括了這種時代精神,表明:好詩是天意之所在,天意之肯定。這是一整個要好詩的時代。

詩人最懂得這個道理,他們是要讓天下都成為美好的詩。

名詞解釋知覺知覺名詞解釋

知覺zh ju 反映客觀事物的整體形象和表面聯絡的心理過程。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比感覺複雜 完整。感覺 失去了 詞語 知覺 拼音 zh ju 解釋 1 反映客觀事物的整體形象和表面聯絡的心理過程。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比感覺複雜 完整。2 感覺 失去了 詞語 知覺 拼音 zh ju ...

名詞解釋 工資,名詞解釋 薪酬

定義 工資 wages 即員工的薪資,是固定工作關係裡的員工所得的具有發放上的時間規則的薪酬,是僱主或者法定用人單位依據法律規定 或行業規定 或根據與員工之間的約定,以貨幣形式對員工的勞動所支付的報酬。工資構成三要素 1 員工,工資發放的物件為固定工作關係裡的員工。2 具有發放上的時間規則,即工資發...

名詞解釋 論斷,名詞解釋,決策

l n du n 論斷 斷定或肯定為一種性質 屬性或特性邏輯的效用是用一個單一的例項來論斷對其一切同型別事物都是真的。1.推論判斷。2.指論證斷定。3.判決罪案。就類似於妄下推斷,就評定一個人的人品。1 推論判斷。明 唐順之 萬古齋公傳 然至疑難處,輒掩卷自思,及有所得,多出儒先論斷之外。清 顧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