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青少年的紅星
歷史是美德之學、大智慧之學、幸福之學。無論你幹什麼學習歷史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與義務,是人類的就要學習歷史。
不學習或者不好好學習歷史有什麼危害?第一,對歷史無知的人猶如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今天對歷史學習的輕視,會讓你既空虛無知沒有教養,又毫無正確的人生目標,當你走到人生盡頭的時候有的只是碌碌無為的羞恥和悔恨。第二,當前一些帝國主義反動分子和國內的漢奸壞蛋在用各種精神毒品毒害大家。
他們讓你們沉溺於玩樂,以便削弱中國奴役中國。壞蛋們顛倒黑白歪曲歷史,醜化革命先烈,汙衊人民領袖。他們篡改我們的歷史,為的是滅我們的中國,滅中華文化,滅中華民族。
不學習歷史我們這個民族就會極度空虛愚蠢而走上邪路,就會重新淪為任人宰割的殖民地,大家重新淪為亡國奴。
學習歷史有什麼好處?同學們,學習歷史可以獲得三樣東西:美德、智慧、幸福。
學習歷史不僅是知道過去,更重要的是你能**未來,把握住人生的機遇。古今中外聖賢人物是人生的導師,古今中外興亡教訓是人生的鏡子。學史使人聰慧、豁達、自信從容,從而更好的把握自己,知道什麼是幸福、怎樣創造並珍惜幸福。
2樓:咔咪郡主
瞭解歷史,總結經驗,勿忘國恥,奮發向上
3樓:匿名使用者
以史為鑑,瞭解本民族的發展歷程
4樓:匿名使用者
瞭解歷史就是了解我們的祖先
5樓:匿名使用者
918。南京大**。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6樓:初級提問者
呂世浩:北京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曾追隨清朝皇室後裔、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在傳統私塾中學習四書五經近二十年,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後師從宿白、徐蘋芳、阮芝生等歷史學大家,現任教於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致力於《史記》、中國傳統經典、上古秦漢史、歷史考古學等領域的研究。
二十多年前,當高校招生錄取放榜之後,許多長輩朋友都會問我:
「你考上**?」「學什麼專業?」
當我回答「臺灣大學」後,所有人的反應幾乎如出一轍地驚喜:「哇!」
當我接著回答「歷史」後,所有人的反應幾乎如出一轍地失望:「哦。」
從他們的反應,可以清楚地看出社會大眾對於學歷史前景的看法。
從那一天起,也常聽到許多朋友終於忍不住問我:「學歷史到底有什麼用?」
是啊,在這個時代,學歷史到底有什麼用呢?
希望正在讀這本書的你,能夠認真問自己這個問題,不要猶疑也不要回避:
學歷史對你而言,究竟是有用還是無用?
如果無用,為什麼我們從小就要學歷史?
如果有用,請明確地說出來,用處是什麼?
這些問題,讓我足足思考了二十多年。這本書就是身為歷史人的我,針對許多非文史專業的朋友所呈現的答案。
不是歷史沒有用,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方式出了問題。
近代以前,無論在中國或是西方,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覺得學歷史很有用,甚至視為培養各種領袖人才的必要教育。
可是到了現代,忽然之間,有許多人都覺得學歷史沒有用,即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說不出學歷史的實際用處何在。
為什麼對於學歷史有沒有用,過去和現在的認知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難道是古人實在太笨,誤把沒有用的東西當成是有用?還是現代人的智慧忽然有了數十上百倍的增長,比古人要有智慧得太多?事實上,歷史學還是歷史學,只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方式出了問題。
現代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一種時代的產物,是為了因應工業革命以後,填補各種專業人力的需求而設計出的教育。換句話說,現代教育是一種專門用來培養工匠的教育,至於人文教育的本質──人怎樣才能活得像個人,基本上不是關心的重點。
在這種工匠教育的影響下,歷史教育也受到了極大的改變。短期、大量的灌輸式記憶成了現代歷史教育的面容,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大學,我們人人都接受了十分漫長的歷史教育,花費了無數時間背誦年代、人名、地名、事件,但卻往往不明白,除了應付考試外,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長此以往,年輕人普遍對歷史學失去興趣,更不知學習歷史的作用何在。最糟糕的是,我們的教育生產了大量的專業工匠,但卻很難培養出巨集觀的領袖人才。其弊害之深,遠超想象。
古人如何學歷史?
事實上,古人不是這麼學歷史的。
宋代著名的史學家呂祖謙,就說過如何讀歷史的方法:
人二三十年讀聖人書,一旦遇事,便與里巷人無異,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而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
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里巷人」就是現在網路上所說的「鄉民」,如果讀了幾十年的書,碰到事情除了跟鄉民們一樣湊熱鬧,發表一點個人的感想外,卻對於如何解決事情,一點方法也沒有,那讀書有什麼用?如果讀了這麼多歷史,自己卻在應付現實事情時,半點幫助都沒有,那學歷史有什麼用呢?各位對此難道沒有疑惑嗎?
怎麼讀歷史才能有用呢?
當你讀一本歷史書,讀到書中的古人面臨重要的抉擇關頭時,請你這時立刻把書合上。
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處對方的位置時,你會如何決定?做什麼樣的決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後,再把書開啟,看看這個人物是怎麼做的,他最後做了什麼樣的決定?
他的決定帶來的是成功還是失敗?原因何在?然後比較自己與古人,在選擇和方法上有何異同之處?
這種學習歷史的方法,重視的不是「記憶」,而是「思辨」。
像呂祖謙這樣學歷史,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鍛鍊,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來一步步鍛鍊自己的思辨。最後不僅歷史知識會有所增長,連處世智慧也會不斷提高。
事實上不只呂祖謙這麼讀歷史,清代的名臣左宗棠也是這樣讀歷史的,他說:
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
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
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
左宗棠比呂祖謙更進一步,他不但要讀史者「設身處地」地思索古人為何這麼選擇,還要我們當自己面臨現實中的抉擇時,去設想如果是你學的那位古人處在這個環境下,他會如何做出決定。
歷史學所以在古代如此被重視,絕對不僅僅是為了「陶冶人文情懷」「豐富人文素養」而已。古人重視歷史,是因為歷史有很強烈的實用性──它教導人們如何從前人發生的無數案例中分析事情,瞭解成功和失敗的道理。這也就是太史公所說的,讀史是為了「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太史公自序)、「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報任少卿書)。
如果你讀完了一本書後,書還是書,你還是你,沒有任何改變,你就等於沒讀過這本書。讀書最重要的,就是要拿書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歷程不斷相互印證,不斷地去思索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運用前人的智慧,最後將書上的道理與自己的生命融合為一體,讓古人的智慧為己所用。
這樣讀書、這樣學歷史,才是真正有用的方法,歷史學也才能成為一門真正有用的學問。
什麼是「思辨」?
真正的歷史教育應該重視「思辨」,但什麼是「思辨」呢?
在這裡,我舉個大家熟知的例子來說明。相信各位在中學課本里都讀過《木蘭詩》這篇詩歌,詩歌的一開頭是這樣說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請問各位,「唧唧」是什麼聲音?
按過去在課堂上老師講解,絕大多數的人都會立刻回答我:「唧唧是織布機的聲音。」為什麼呢?因為課本的標準答案是這樣寫的。
如果你也是這麼想的,那麼你可能在「思辨」上還需要更努力一點。因為真正的答案,作者其實已經寫在接下來的兩句裡: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作者清楚地說出,這時只聽見嘆息的聲音,因此「唧唧」是嘆息聲。
不願面對這樣的答案嗎?歷史學講求「孤證不立」,我們可以舉出更多的例證來證明這一點。
「唧唧」一詞,也出現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前句是「已嘆息」,後句是「重唧唧」,可見白居易也以「唧唧」為嘆息聲。試想,如果「唧唧」是織布機的聲音,難道白居易是先聽了琵琶樂聲後嘆了口氣,然後聽了女子講話後就開始當場織布嗎?
當然,或許各位不服氣,《琵琶行》是唐朝的詩,《木蘭詩》是南北朝的作品,兩者可以這樣互證嗎?
說得有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唧唧」在南北朝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意思。
1.南朝梁施榮泰《王昭君》詩:「唧唧撫心嘆。」
2.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高樹出雲,鹹皆唧唧。」
3.北魏《元舉墓誌銘》:「履朝獨步,倫華非匹。一見唧唧,宋朝更生。」
這些都是唐前文字,所有的「唧唧」都是指嘆息之意,可以證明當時人確以「唧唧」為嘆息聲。
事實上,將「唧唧」當作織布機的聲音,這樣的解釋除了中學課本外,在古籍中似乎找不到任何例證(如果你能找到,歡迎提供)。因此不管你認為「唧唧」聽起來多麼像織布機的聲音,這都是一種沒有根據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誤會,是因為古時的語音和今日有很大的差別。而在古代,織布機也不是發出「唧唧」聲,而是「札札」聲。《古詩十九首》有「札札弄機杼」,白居易《繚綾──念女工之勞也》有「絲細繰多女手疼,札札千聲不盈尺」,都足以為證。
希望各位千萬不要誤會,以上的討論並不是在考驗大家的語文水平,而是想點出一個可怕的事實:
明明問題的答案就在下面兩句,明明作者已經說得這麼清楚,為什麼我們過去卻毫不質疑課本的答案,完全放棄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無論你讀了再多的書,記得再多的標準答案,得到了再好的成績,如果這一切要拿你寶貴的思辨能力去交換,都是不值得的。因為,思辨是一切智慧的開始。
讀書,是為了做知識的主人,不是為了做知識的奴僕。
學習歷史的三個功用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學習歷史到底有什麼用處呢?我個人認為學習歷史一共有三個功用,而第一個功用是「啟發智慧」。
我先說個故事給各位聽。在古代有一對兄弟,都是小孩子,兄弟倆非常聰明。有一次他們的私塾老師有事進城,要中午才回來。
私塾老師怕他不在的時候,兄弟倆會偷跑出去玩,於是規定功課,要兩人背書,回來後考試。
要背什麼書呢?老師手邊有的書,兄弟倆都已背過;手邊沒有的書,自然也沒辦法叫他們背。於是老師靈機一動,黃曆上不是有「初一宜某某、忌某某」「初二宜某某、忌某某」……嗎?
就叫他們背黃曆吧!
果然,知徒莫若師。老師前腳一走,這對兄弟後腳就跑出去玩了。很快地,中午就到了,哥哥看老師快回來了,連忙回私塾開始翻黃曆。他才剛看完一遍,老師就回來了,這時弟弟才姍姍來遲。
老師開始考他們兄弟功課了,先問哥哥,哥哥就開始背「初一宜某某、忌某某」「初二宜某某、忌某某」……真是滾瓜爛熟,一字不差。原來哥哥過目不忘,居然只是看一遍就記下內容了!
哥哥背了快一半,老師很滿意,就換成考弟弟。各位這時會想:「弟弟完全沒看書,這下他糟了吧?
」錯了,弟弟一樣從頭背「初一宜某某、忌某某」「初二宜某某、忌某某」……一樣滾瓜爛熟,一字不差!
可是弟弟背到中間,突然停了下來。老師很奇怪,問他為何不背了,弟弟說:「剛剛哥哥就只背到這裡。」原來這弟弟比哥哥還厲害,他只在旁邊聽一遍就記下來了!
這對兄弟如此聰明,各位知道他們兩個是誰嗎?
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大家不要笑,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要問各位:「聰明有用嗎?」
聰、明、有、用、嗎?
這對兄弟的天資,絕對勝過我們十倍。但他們在歷史上,卻沒有留下姓名。各位就可以知道,聰明如果不能提煉成智慧,是半點用也沒有的。
那麼聰明要如何提煉成智慧呢?
最好的方法,是接近有智慧的人。但能不能遇見有智慧的人,他願不願和你交友,能認識到多深,這都是不能掌握的事。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讀有智慧的書。因為有智慧的書就在那裡,它不會跑。
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用古人的智慧,來啟發我們的智慧。
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功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如果以為光是記住古代的歷史,就能解決今日的問題,那就好像拿著磨刀石去切東西,自然問題百出。這不是磨刀石沒有用,是我們的用法錯了。
為什麼讀歷史沒有用,因為你本來就不是以「有用」的方法來讀歷史。
書有古今,智慧沒有古今。如果想讓自己的智慧更加充實而銳利,那麼學習歷史是最簡單的快捷方式。
歷史是總結了在過去的幾千年中,上自帝王將相,下到販夫走卒,各種各樣的人與事。如果不能從歷史中磨鍊智慧,我們所讀的古人古事都早已逝去腐朽,他們連骨頭都爛成灰了,光是背誦他們的事蹟又有何用?他們的智慧,才是我們應該活用的寶貴資產。
歷史學的第二個功用是「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侷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歷史的第三個功用,也是最後一個功用,就是「感動人心」。
荀子說:「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經過無數個時代卻始終沒有改變的東西,才能作為縱貫古今的「道」而存在。什麼是這樣的東西呢?那就是人性,就是良知。
要改變世界,只能從改變人心開始。要成就大事業,也一定要了解人性、掌握人性。只有人心變了,世界才能改變。
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當年我還是學生的時候,第一次閱讀《史記·秦始皇本紀》,讀到最後的「後五年,天下定於漢」,不禁潸然淚下。因為歷史終究沒有放棄我們,人類最後還是走向了光明。
在那一刻,《史記》越過了兩千多年的時空深深感動了我,而我從此深信歷史學必能感動人心。
如同前面所說,生在這樣一個充滿機會的鉅變時代,只要我們肯抱持「歷史終究會走向光明」的信念,就一定能開創一個比過去更加美好的新時代。
與同生於第三次鉅變時代的各位共勉之。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深刻回答,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如果從巨集觀和微觀來說,學習歷史的好處很多,根本說不完。那我就我的個人觀點來說一下,我覺得從微觀來說學習歷史絕對能提高一個人的素質,我就喜歡學習西方思想歷史,感覺確實能感受點東西 從巨集觀來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絕對不能沒有歷史,那是一種底蘊,一種文化,一種信念。說的過多就有點沒邊了,就說這麼多了把...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重要性
我只是想說,中國,一個一卷定終身的國家。如果說你的童年是黑暗的,那我就沒有童年!大人們總說,學習是學我們自己的,呵呵 其實也可以說學父母的,因為將來我們有出息了,父母也會跟著我們開心幸福!樓上那位熱心說的沒錯啊,就是為了考試,考試為了神馬?以後過清閒的小日子唄。如果再肉麻一點 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唄...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英語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英語的理由和原因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 ishow國際英語 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十幾年前,社會上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未來幾年人類必須掌握的三大技能是英語 駕駛 計算機。今天,果真如此!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和交流工具,更是被提升到了必備技能的範疇。一 英語 論壇 是當今世界上主要的國際通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