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怕暗
這真是個問題,看看下面文章對你會有幫助:) 新年伊始,有位網友向我提問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古代兄弟姊妹以「伯仲叔季」四字排行,那麼超過四個怎麼辦,是不是要迴圈著依「伯仲叔季」再來? 我說不能迴圈。
在古代,尤其宗法社會裡,極重長幼之序,季子總是最末最幼少的,要是迴圈了,豈非老四反要管幼子老五叫哥? 這位網友說他的迴圈印象來自: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史記索隱注引《左傳》,其中的八元分別是:「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這裡怎麼是有迴圈的呢?是否原因是八元八愷乃高陽氏、高辛氏之族內人才,並非出自一人之下,所以才這樣呢。此外,我看金庸先生《神鵰俠侶》中描寫有兄弟五人,分別為:
史伯威、史仲猛、史叔剛、史季強、史孟捷。最後一人為五弟,輩份最幼,卻能以與伯字類似的孟字來取名,如果不可迴圈用之,是否是金庸先生對這個不理解而產生的錯誤呢? 「八元八愷」應如所言,是同族不是一家。
而像金庸先生那樣用「孟」來稱老五是否可行呢? 古代老大「伯」也可叫「孟」,男女都可用,班固《白虎通"姓名》「適(嫡)長稱伯,伯禽是也。庶長稱孟。
」孔子字仲尼是老二,他的異母哥哥就叫孟皮(見《孔子家語》);曹操的字是孟德。《說文》「孟,長也」,《方言》十二「孟,姊也」。女的叫「孟」為多。
所以有名的「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上古音「孟」讀 [ mrang],本來就跟「兄」[hmrang] 同一詞根。到漢代讀音發生變化,「兄」的聲母 hm 變 hw ,「兄」字就跟「荒」 字接近了,所以東漢劉熙《釋名"釋親屬》「兄,荒也。
荒,大也。故青徐人謂兄為荒也。」青徐是今山東一帶,現代漢語各方言大多接受了阿爾泰語傳來的「哥」來替換「兄」,山東人再沒有讀「兄」為「荒」的了,但江西德興、浮樑、婺源江灣等地的徽語「兄」讀 huae,還接近古音。
「孟」與「兄」同根,所以是不適宜再作四弟以下的排行的。 《釋名"釋親屬》這樣解釋「伯仲叔季」: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
——按宗法社會裡常以長子繼承父位當家,當國者則一樣把持國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國奉為把持朝政的長兄,「伯」、「霸」 通用。同義的「兄」字,從人從口,表示在家裡是發號施令者,這與「公」字從口,上面的「八」表出聲(甲金文下邊不是厶),表示是國家的發號施令者相似。
弟弟們對兄長是必須服從的。唐代後漢語借用阿爾泰語系突厥語的「哥」aga ,我們的「伯」字則傳到阿爾泰語為「伯克」baeg,跟古漢語的「伯」一樣,成了官長、貴族的稱呼。「伯」字甲骨文只作「白」,好幾位文字學家解作日光初出,郭沫若則解為象大拇指,認為跟「擘」同根。
不管那一說,總之是其字義是最初的,是老大。 「仲,中也,位在中也。」——這個叫法還留在雲南白語(漢語最親的兄弟語)裡,讀 zv 陽去(第6調),在白語裡,「仲子」是二兒子,「仲女」是二女兒。
「叔,少也。」——這個字也跟「俶」字同根。《爾雅"釋詁》「俶,始也」, 「俶,作也」,就是才起來的,新生的。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這個字《說文》認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於幼禾,總之是最幼少的。
不管多於或少於四個,「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個,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個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稱為「四季」。文王之父季歷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為老三也可稱季。
晉代著名道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換字。 從史實看,除以 「季」為末子外,伯仲以外叫「叔」的為多。周武王分封諸弟皆稱叔某,因為他是老二。
請看《史記"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冉季載最少。
」 以上老三至老八皆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載」。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稱,但下文就說「封叔旦於魯而相周為周公」。屈原《天問》也說「到擊紂躬,叔旦不嘉」,都用「叔旦」。
因為他只是老四而不是老小,所以並不叫「季旦」。古代名字是分時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後才取字。如曹操小名阿瞞,名操,字孟德。
字以表德,名與字的字義要相應,如操德皆指品行,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取字是冠禮時(正常是在二十歲)之事,其時兄弟排行當可排定了。 此外,緯書所記傳說中還有「皇氏五龍」的「伯、仲、叔、季、少」的叫法。
《春秋命歷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只有五兄弟的,也可依此排行,把最幼少的叫「少」,像前面金庸先生的那個例子,叫「史少捷」就比「史孟捷」要妥帖些。
現代取名用「伯仲叔季」就不方便了,因為取名早,不知道哪個才是老小。我當年在浙江樂清調查方言,發音人是有學問的趙一老先生。趙一先生有十一個孩子,他開初就先依「伯仲叔季」取名為「伯子、仲子、叔子、季子」(只論排行,不分男女,叔子就是一位清雅的姑娘,當時也幫著父親輔助發音)。
下面的孩子他並不迴圈,而稱「春子、夏子、秋子、冬子」,老九直叫「玖子」,生了老十,先生想該是末尾了,就取了末子這樣意義的字,不想後來又生了最小的十一子,乃取名為「土子」,土者,十一之合文也。如果在古代,應該是這位「土子」兄弟才能叫季子的。
2樓:夏至
老五是「少」。也有十兄弟中,老三至老九都稱為「叔」,老十則稱為「季」的用法。
古代兄弟排行的順序
3樓:地下水汙
古代兄弟排行順序通常為前四個是伯(孟)仲叔季,後面的便沒有明確的稱謂了。
一,伯伯,把也,把持家政之意。排行老大也有不用「伯」字而用「孟」字的。
比如孔子的長子叫孔鯉,字伯魚;曹操在家排老大,所以字孟德。
二,仲仲,中也,位在中也。
孔子在家裡排行老二,名孔丘,字仲尼。
三,叔叔,少也。
四,季季,幼小之意。
孫堅的四個兒子比較有代表性: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三子孫翊,字叔弼,四子孫匡,字季佐。
4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兄弟排行稱謂 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伯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5樓:秒兔歷史
古代人就是比我們現代人講究,兄弟排行的次序,也要用伯、仲、叔、季來區分!那麼,為什麼從老大到老么的次序一定是伯、仲、叔、季,而不是仲、叔、季、伯之類的呢?
6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有伯、仲、叔、季之分,分別指代家中兒子的長幼順序,也就是現代的老大、老
二、老三和老四。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會裡常以長子繼承父位當家,當國者則一樣把持國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國奉為把持朝政的長兄,「伯」、「霸」通用。
「仲,中也,位在中也。」——這個叫法還留在雲南白語(漢語最親的兄弟語)裡,讀 zv 陽去(第6調),在白語裡,「仲子」是二兒子,「仲女」是二女兒。
7樓:百度使用者
古代兄弟排行稱謂安伯,仲,叔,季排行.
8樓:薄博逢飛星
古代兄弟排行次序為:
伯(孟),
仲,叔,
季.伯為嫡長子,
孟為庶長子.
9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幼。
仲、叔、伯、季分別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10樓:nm牛虻
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指最小的。仲、叔、伯、季是古人用於兄弟排行的次序。
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稱「伯父」,父之次弟稱「仲父」,仲父之弟稱「叔父」,最小的叔父稱「季父」,後來伯仲之弟統稱「叔父」。
擴充套件資料
史實解釋
春秋時代諸侯國的老大就稱伯,例如春秋五伯,伯又稱為霸,所以又稱春秋五霸。其實在《左傳》這些先秦典籍裡,都是記錄為「伯」。「孟」也是老大的名稱,不過多指庶出的老大。
孔子排行第二,因此稱「仲尼」;孫權是孫堅的第二個兒子,因此字為「仲謀」。
如果兄弟姐妹不止四個,那麼從第三個到倒數第二個,很可能都稱「叔」。周文王有十個兒子,周公排行第四,也稱為「叔旦」。
項梁是項羽最小的叔叔,《史記》裡就說,「其季父項梁」。
11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稱「伯父」,父之次弟稱「仲父」,仲父之弟稱「叔父」,最小的叔父稱「季父」,後來伯仲之弟統稱「叔父」。
在《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裡描繪到:「亦唯伯仲叔季圖之。」這就是在古代兄弟姊妹間排行習慣以伯仲叔季排序的最早記錄,意思是: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次之,季最小。
有個成語叫難分伯仲,就是難分高低的意思,詞語「季春」就是指春末的意思。
並且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 ( 孟 )、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歷史典故
東漢末年將領、軍閥,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孫堅有四個兒子。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三子孫翊字叔弼,四子孫匡字季佐。這正是按照伯仲叔季取字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
孔子,字仲尼,說明孔子在家裡排行第二。相傳孔子的哥哥叫做孟皮,是個瘸子。
魏太尉(晉宣帝)司馬懿,字仲達,其哥哥是漢兗州刺史司馬朗,字伯達;其弟弟有魏太宰(晉安平王)司馬孚,字叔達;魏東武城侯司馬馗,字季達;魏鴻臚丞司馬恂,字顯達;魏中郎司馬進,字惠達;魏安城亭侯司馬通,字雅達;魏安平亭侯司馬敏,字幼達。
因其兄弟八人的字皆有「達」,於是並稱為「司馬八達」。
12樓:匿名使用者
一、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二、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三、引證解釋
1、「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會裡常以長子繼承父位當家,當國者則一樣把持國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國奉為把持朝政的長兄,「伯」、「霸」通用。
2、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古時常用於表字或對人的敬稱。
《儀禮·士冠禮》:「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
鄭玄注:「伯仲叔季,長幼之稱。」
漢班固 《白虎通·姓名》:「以時長幼,號曰伯仲叔季也。伯者,子最長,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
3、古代借指事物排列的次序。
唐 李邕 《隴關遊奕使任令則碑》:「《禮》《樂》《詩》《書》,伯仲叔季。」參見「伯仲」。
4、泛指各國諸侯。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 穆後 及 大子壽 早夭即世, 單 劉 贊私立少,以間先王。
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杜預 注:「伯仲叔季,總謂諸侯。
」5、指孫堅四個兒子。
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三子孫翊字叔弼,四子孫匡字季佐。這正是按照伯仲叔季取名中比較有代表性的。
唐朝皇帝李世民兄弟幾個,他排行老幾
李世民一共有兄弟21人 李建成 李 玄霸 李元吉 李智雲 李元景 李元昌 李元亨 李元方 李元禮 李元嘉 李元則 李元懿 李元軌 李鳳 李元慶 李元裕 李元名 李靈夔 李元祥 李元曉 李元嬰。李世民排行老二。李世民 598年1月28日 649年7月10日 即唐太宗 626年 649年在位 生於武功之...
古代兄弟之間用什麼表示排行什麼表示最大什麼表示最小
伯仲叔季 例如劉邦本名劉季 就是劉小 劉四的意思 古代兄弟排行抄稱謂 古代以伯 仲 叔 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 伯父 父之次弟稱為 仲父 仲父之弟稱為 叔父 最小的叔叔稱 季父 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 叔父 伯仲叔季 從大到小 古人四兄弟從大到小排行...
古人四兄弟從大到小排行次序是什麼
是伯 仲 叔 季。古代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出自先秦時期左丘明 左傳 昭公二十六年 亦唯伯仲叔季圖之。意思就是說長幼次序按這樣的劃分。伯 仲 叔 季,古時常用於表字或對人的敬稱。孫堅有四個兒子,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三子孫翊字叔弼,四子孫匡字季佐。這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