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翻譯手段錄: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釋: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絡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理: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捕蛇者說》),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比老虎」,這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整到「**」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
又如「嘗貽餘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後應加量詞「枚」。
刪: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學而時習之」(《論語》六則)中的「而」都屬於這一類。
縮: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如:
(秦)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現代漢語中很難找到四種不同說法來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三個短句,在翻譯時可凝縮為「秦有併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總之,我們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譯題,除了要紮紮實實地掌握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外,還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我們才能更準確、更明白、更符合現代漢語規範地譯出古文,做到「信」「達」「雅」。
分類實詞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實詞,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讀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實詞是主要的語言材料,也是我們閱讀時遇到的較大障礙,而學習實詞的難度比起學習虛詞來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點、有系統地積累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對學習文言文時很有幫助的。
那麼,如何積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實詞呢?基本步驟應該是:逐步積累,反覆鞏固,擴充套件延伸。
同一個常用實詞,在這篇課文複習到時,可以想一想其它課文中是否見過,如果其它課文中見過,再想一想,這篇課文和其它課文中出現的這同一個詞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則鞏固舊知識;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有什麼規律可循。用這種方法,既省時間,又見效果。
虛詞所謂虛詞,就是指那些不能夠單獨成句,詞彙意義又比較抽象,但能通過它把實片語織在一起,完成句子結構的詞類。在文言文中,虛詞的使用頻率很高,用法靈活,因此要想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虛詞的注意點通假字
在古代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現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漢語中的通假字有三種情況:
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變音通假。通假字的讀音應讀被通假字的讀音,解釋也應按被通假字的字**釋,表達時一般用「通」的解說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為本字的聲符(也有本字為借字聲符的),或借字與本字有共同聲符的。
聲符雖不同,但兩個字的讀音是相近的,表現為同聲母或同韻母的形式。
偏旁的通假字。通假字經常通過以下幾種方法考查:
(2)給句中加點的字注音(通假字讀音有變化)。
一詞多義
我國的文字用法極為複雜,一個字詞往往有很多的意義與用法。一詞多義的現象在古代漢語乃至現代漢語都是極其普遍的。一詞多義也是我們平時在閱讀文言文、考試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瞭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瞭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是掌握一詞多義的基本方法,一個詞的基本義稱為「本義」,由本義生髮延伸出來的意義稱為引申義。另外,比喻義是通過打比方產生的詞義,假借義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詞義。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與現代漢語句式基本相同。他們都分單句和複句,都有主謂賓和定狀補六大成分。句子的語序也基本相同。
當然,他們之間還有相異的地方,學習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現代漢語句式的相異點。雖然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於文言文有些實詞和現代漢語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現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學好文言文,正確理解句子含義,領會文章內容,就必須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我們常講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和固定句式。
常見虛詞而:表並列、遞進、承接、轉折、假設、修飾、因果關係 何:什麼;怎麼樣;**;多麼;為什麼;怎麼;啊;通「呵」,喝問 乎:
表疑問;相當於「嗎」;表感嘆;表祈使或命令,相當於「啊」「呀」 乃 :你,你的;他的;此,這;這樣,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難道;怎麼
且:相當於「啊」 若:如同,像 所:也 為 焉
也 以 因 於 與
則 者 之 兮 莫
2樓:文以立仁
第一步:慢慢讀,讀懂了用自己的話寫出來。
第二步:對照每一個詞的詞義,看看你自己的話中是否全面包含並取義準確。
第三步:檢查句子的結構,儘量與原文接近。屬於倒裝句的,將它正過來。
如果屬於「看不懂」而不會翻譯,那就要苦練基本功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請教老師,或比自己厲害的同學。
不會翻譯文言文怎麼辦?
4樓:匿名使用者
多積累文言文字詞
瞭解古代常識
歷史背景要搞清楚
最重要的是多刷題啦,做多了自然就會了
求採納~
5樓:好易康好口腔
多學習,按字拆分,逐字翻譯,就像學英語一樣。
考試時文言文不會翻譯,該怎麼辦呢?如何去提高呢?
6樓:偷影子的姑娘
首先,具備一定的文言知識儲備量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條件。如何積累,最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學生對大量實詞、虛詞等固定用法、意義的識記去完成,這種做法確實能使學生短時間內較集中的識記一定量的文言詞彙,但靈活度不大,效率也比較低,而要真正完成對文言知識儲備量的充實,我們可以這樣去做:
一、將詞語義與具體的文篇相結合,在對典型例句的理解中去識記單個詞語或句式的用法、意義。如對否定句中賓語前置的理解,很多學生都容易記錯,但只要我們記住「忌不自信」這個典型句子就可以完全掌握這種句型特點,即「主語+否定詞+代詞+動詞」。
二、歸納梳理。文言文中的某一個詞,可以將幾篇文章中的同一個詞進行歸納再行比較,就可以全面掌握這個詞在古文中的用法。
其次,在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覺的擴大閱讀量來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那麼,怎樣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呢?關鍵的一步,就是將文言文作為文學作品來賞析、閱讀,做到「言文結合」。
其實,文言文字身都是文學作品,由於我們對它的肢解,才使文言文的學習變得枯燥不堪,只要我們能去品味其精彩,就一定能進入到文章中去。比如《史記》中的很多篇章在情節上都很生動,《刺客列傳》中的荊軻秦庭行刺,身被八創還「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最後壯烈身死,聶政「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腸」;郭解尚俠重義,到處為人排解糾紛,最後竟以大逆無道的罪名被殺害,其它如韓信、張湯、預訃、高漸離等人物, 「雞鳴狗盜」「臥薪嚐膽」「圍魏救趙」「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等精彩的故事,在閱讀與之相關聯的故事情節中,學生真正會生髮對文言文閱讀的興趣。
另外,對文言文的學習,誦讀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對誦讀的強化中,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這對文章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是技巧方面的,比如對人物傳記的閱讀,就要注意抓住文中寫到的幾個人物,在這些人物中,誰又是主人公,寫其他人對錶現這個主人公的作用是什麼,主人公的性格特點以及為了表現這方面的特點寫了他的哪些事,只要抓住了這些東西,對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基本到位了。
7樓:匿名使用者
不要死記硬背要抓住關鍵的詞語
一般做文言文的時候不會翻譯怎麼辦
8樓:匿名使用者
多學多練,這個沒有捷徑,需要平時認真學習,弄懂老師以及書本上的知識,這樣考試的時候才不會抓瞎。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看到文言文就不會翻譯,該怎麼辦
9樓:龍龍
你弄一個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對譯表,記住一定要是自己弄的哦。
當你記得四千個左右的對譯後,你就會發現,讀古代漢語比讀現代漢語要舒服。
10樓:侵略者
多去看古代字的意思,努力就會成功的
文言文翻譯怎麼辦?不會啊
11樓:匿名使用者
翻譯手段錄: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釋: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絡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理: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捕蛇者說》),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比老虎」,這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整到「**」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
又如「嘗貽餘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後應加量詞「枚」。
刪: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學而時習之」(《論語》六則)中的「而」都屬於這一類。
縮: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如:
(秦)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現代漢語中很難找到四種不同說法來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三個短句,在翻譯時可凝縮為「秦有併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總之,我們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譯題,除了要紮紮實實地掌握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外,還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我們才能更準確、更明白、更符合現代漢語規範地譯出古文,做到「信」「達」「雅」。
分類實詞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實詞,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讀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實詞是主要的語言材料,也是我們閱讀時遇到的較大障礙,而學習實詞的難度比起學習虛詞來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點、有系統地積累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對學習文言文時很有幫助的。
那麼,如何積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實詞呢?基本步驟應該是:逐步積累,反覆鞏固,擴充套件延伸。
同一個常用實詞,在這篇課文複習到時,可以想一想其它課文中是否見過,如果其它課文中見過,再想一想,這篇課文和其它課文中出現的這同一個詞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則鞏固舊知識;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有什麼規律可循。用這種方法,既省時間,又見效果。
虛詞所謂虛詞,就是指那些不能夠單獨成句,詞彙意義又比較抽象,但能通過它把實片語織在一起,完成句子結構的詞類。在文言文中,虛詞的使用頻率很高,用法靈活,因此要想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虛詞的注意點通假字
在古代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現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漢語中的通假字有三種情況:
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變音通假。通假字的讀音應讀被通假字的讀音,解釋也應按被通假字的字**釋,表達時一般用「通」的解說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為本字的聲符(也有本字為借字聲符的),或借字與本字有共同聲符的。
聲符雖不同,但兩個字的讀音是相近的,表現為同聲母或同韻母的形式。
偏旁的通假字。通假字經常通過以下幾種方法考查:
(2)給句中加點的字注音(通假字讀音有變化)。
一詞多義
我國的文字用法極為複雜,一個字詞往往有很多的意義與用法。一詞多義的現象在古代漢語乃至現代漢語都是極其普遍的。一詞多義也是我們平時在閱讀文言文、考試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瞭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瞭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是掌握一詞多義的基本方法,一個詞的基本義稱為「本義」,由本義生髮延伸出來的意義稱為引申義。另外,比喻義是通過打比方產生的詞義,假借義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詞義。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與現代漢語句式基本相同。他們都分單句和複句,都有主謂賓和定狀補六大成分。句子的語序也基本相同。
當然,他們之間還有相異的地方,學習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現代漢語句式的相異點。雖然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於文言文有些實詞和現代漢語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現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學好文言文,正確理解句子含義,領會文章內容,就必須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我們常講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和固定句式。
常見虛詞而:表並列、遞進、承接、轉折、假設、修飾、因果關係 何:什麼;怎麼樣;**;多麼;為什麼;怎麼;啊;通「呵」,喝問 乎:
表疑問;相當於「嗎」;表感嘆;表祈使或命令,相當於「啊」「呀」 乃 :你,你的;他的;此,這;這樣,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難道;怎麼
且:相當於「啊」 若:如同,像 所:也 為 焉
也 以 因 於 與
則 者 之 兮 莫
看到文言文就不會翻譯,該怎麼辦,不會翻譯文言文怎麼辦?
你弄一個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對譯表,記住一定要是自己弄的哦。當你記得四千個左右的對譯後,你就會發現,讀古代漢語比讀現代漢語要舒服。多去看古代字的意思,努力就會成功的 不會翻譯文言文怎麼辦?多積累文言文字詞 瞭解古代常識 歷史背景要搞清楚 最重要的是多刷題啦,做多了自然就會了 求採納 多學習,按字拆分,...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姓王的一位義士,他的名字已經流失 沒有記載 了,是泰州如皋縣 地名 的差役。雖然是差役,但自身注重氣節,行俠仗義。甲申年 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 國家被滅亡以後,同縣的平民許德溥 字元博 不願意剃去頭髮,刺破自己的手臂誓死明志。公府以抗拒法令的罪名將他殺頭棄市,妻子要被流放。王義士正好趕上當值押解犯...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劉顯,南昌人,天生身材魁梧 膂力絕倫,青年時家貧,為人傭工為生,趕上了荒年,因吃量過大,經受不了飢餓煎熬,便有了輕生的念頭。他來到一座荒祠裡上吊,不想一連吊了兩次,都因為繩子和房椽斷了而未遂,劉顯以為是有神人護佑,便拜別神像 慟哭而去,混跡於一幫牽夫裡,為人拉牽幫傭,輾轉經年,到達了天府之國四川,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