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求做事不積極,因此要鼓勵他。
2樓:匿名使用者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子路問:「聞斯行諸(1)?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
「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註釋】
(1)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過人。
【譯文】
子路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
「有父兄在,怎麼能聽到就行動起來呢?」冉有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
」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公西華說:
「仲由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說『有父兄健在』,冉求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聽到了就行動起來』。
我被弄糊塗了,敢再問個明白。」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我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約束他。
」【評析】
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貫穿於教育實踐中的一個具體事例。在這裡,他要自己的學生不要退縮,也不要過頭冒進,要進退適中。所以,對於同一個問題,孔子針對子路與冉求的不同情況作了不同回答。
同時也生動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特點,即因材施教。
讀著兩千多年前的《論語》,感慨於孔子對「因材施教」一詞的詮釋,也更明白了孔子教育思想經久不衰的緣由和在全世界廣為流傳的根源。早在讀師範的時候,我就知道了因材施教是教育原則之一,是指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既適合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又照顧到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育行政領導、學校領導也大會小會要求教師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各種相關檔案也條文清晰地規定教師要因材施教,家長也渴望因材施教能給予自己的孩子更恰當的教育……然後實際情況並不理想?
原因很簡單——用來考量教育教學質量的標準是劃一的。這就從本質上徹底扼殺了教師因材施教的可能,再加上本來的班級授課制帶來的因材施教的不易,於是,因材施教成了領導、教師、家長和孩子共同的痛。 很多的教育者也論過「因材施教」,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只是搖了多年的船唯獨沒有解開「考量標準」這根纜繩。
記得02年帶團赴美國學習旅行,對方接團的馮老師親訴了她兒子的一件事情:馮老師的兒子隨父母定居美國,入學當地的一所學校。學期結束,兒子捧回了一個「a」級的成績單,父母很納悶:
兒子天資並不聰穎,又是才移居異國他鄉,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達到a級的。於是,馮老師來到學校向老師提出了質疑。結果老師的答覆,讓馮老師非常的意外,因為老師說這個「a」就是綜合考慮了孩子的資質、跨國移居文化的差異和孩子實際的表現及最終考試的成績打出來的。
說者感慨,聽者同樣感慨。這才是因材施教啊! 而令人感慨之至的還並非如此,其實孔子兩千多年前就具體地提出過因材施教的做法: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6�1雍也》)可見,那時的孔子就已經主張針對不同學生智力的高低進行不同的教育。
求論語中的成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犯上作亂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言而有信 溫良恭儉讓 和為貴 一言以蔽之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從心所欲 隨心所欲 溫故知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義勇為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 盡善盡美 朝聞夕死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見賢思齊 父母在,不遠遊 朽木...
在matlab中求元胞陣列中字元出現的次數
基本思路 遍歷元胞訪問元胞的每一個元素並判斷該元素是不是char型別,如果是則進行相應判斷做統計。考慮到cell內部巢狀cell的情況,需要用到遞迴,所以要把 寫成一個函式。函式 如下 function n countcell c,t n 0 s prod size c for i 1 s if s...
在親密關係中,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的原因
1.保持親密關係中的分寸感,是親密關係永恆的智慧 很多朋友都對親密關係中的次序感,有種深深的焦慮。我們很多人認為男人要有擔當,同時應該獲得尊重 女生應該溫和,同時應該獲得愛。比如在父子關係中,父親應該擁有某種尊嚴感,同時又很慈愛 兒子平常的時候理論上可以跟父親很親密,但是在是非面前,不能一味服從。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