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時期杜甫的作品

2021-08-19 18:10:37 字數 5382 閱讀 1371

1樓:

《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潼關吏》杜甫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白話譯文:

士卒勞役是多麼勞苦艱辛,在潼關要道築城。大城比鐵還要堅固,小城依山而築,高達萬丈。請問潼關吏:

你們重新修築潼關是為了防禦叛軍嗎?潼關吏邀請我下馬步行,為我指著山隅為我介紹情況:「那些防禦工事高聳入雲端,

即使飛鳥也不能越逾。胡賊來犯只要據守即可,又何必擔心西都長安呢。您看這個要害的地方,狹窄到只能一輛車子通過。

在戰事緊急時揮動兵器拒守,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呀。」「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敗仗,唐軍死傷極多,慘死黃河。請囑咐守關諸將領,千萬別蹈哥舒翰倉促應戰的覆轍。

擴充套件資料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詩題下有小注:「安祿山兵北,哥舒翰請守潼關,明皇聽楊國忠言,力趣出兵,翰撫膺慟哭,而出兵至靈寶潼關遂失守。」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大敗,安史叛軍乘勢進逼洛陽。

如果洛陽再次失陷,叛軍必將西攻長安,那麼作為長安和關中地區屏障的潼關勢必有一場惡戰。

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經過這裡時,剛好看到了緊張的備戰氣氛,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

2樓:匿名使用者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4個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

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嶽》為代表。

天寶五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六載曾應試「制舉」;十載獻「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果。

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飢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

產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

不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

此時期的杜甫,對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後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年,關輔大飢,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後辭官,經秦州、同谷,於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傑作。

3樓:

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從鄜州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

不久因房琯案直諫忤旨 ,幾近一死 。長安收復後 ,回京任原職 。758年5月 ,外貶華州司功參軍 ,永別長安 。

此時期的杜甫,對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先後寫出了《 悲陳陶 》 、《春望》、《北征》、《羌村》 、「三吏」(《新安吏》 、《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傳世名作。759年,關輔大飢 ,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後辭官 ,經秦州 、同谷 ,於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傑作。

杜甫一生的四個時期

4樓:小琪琪

一、讀書與壯遊

(公元 712年至745 年,0至34 歲),20 歲漫遊吳越,5 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中。再漫遊齊趙。在洛陽遇李白。

壯志凌雲豪情萬丈,俯瞰天下仗劍遠遊,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初定理想,積極進取。代表作《望嶽》。

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二、困守長安十年

(公元746年至755 年,35 歲至44 歲),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為官、建功立業,卻又對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壯志難酬,無奈、孤獨、無助;對於百姓生活的關注與同情,讓杜甫開始關注民生。代表作《兵車行》。

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闌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是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三、陷賊時期

(從「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杜甫虛歲45歲,在投奔新皇帝唐肅宗的途中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被迫做了偽官。半年後,他潛逃至鳳翔,找到了唐肅宗,這一經歷,被稱為杜甫的「陷賊時期」)和為官(公元 756年至759 年,45 歲至48 歲)對戰亂的厭煩,對百姓疾苦的同情,對親人的思念,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悲嘆。代表作《月夜》、《月夜憶舍弟》。

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四、漂泊西南

(公元 760年至770 年,49 歲至59 歲),詩歌帶有豐富的政治內容和濃郁的時代氣息:憂國憂民,對以諸葛亮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對自身命運的感慨和對世事的感懷;隱居心境的恬淡;對親人的思念。代表作《蜀相》、《江漢》、《登高》。

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擴充套件資料

杜甫所寫之詩很大程度上不只是在客觀的敘述事件,而是在用詩去寫歷史,他的詩體大部分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歷史事件,真實的將歷史重現在讀者的眼前,也將那個時代受到戰亂和腐敗統治毒害的現狀披露,具有很強的政治性。

杜甫能有「詩聖」這一雅號,不止因為其涉獵題材之寬,還在於他能夠很好的將律詩運用的如此自如,將這樣的詩體運用於無形,甚是有才能。

杜甫甚能駕馭各種形式的詩歌,他能將社會永珍及人民的生活描繪的十分生動,他的詩歌中所隱含的不僅是批判和同情,也有很多他被壓抑的情懷和抑鬱的情感,但這依舊不影響他憂國憂民的愛國之心。

5樓:蔚藍老火鍋

第一期:讀書遊歷時期(712年-745年)

這一個時期就是杜甫在34歲以前讀書並且遊歷的時期,據杜甫《壯遊》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又據《進雕賦表》:「臣幸賴先臣緒業,自七歲所綴詩筆,向四十載矣,約千餘篇。」

由此可見,杜甫自七歲起便已經寫詩了,到他43歲寫《進雕賦表》時,應該連詩帶文章有一千多篇了。那麼依此理推算,屬於杜甫34歲以前的作品,至少也有三四百首了。

可是,杜甫現存的詩,能確定是這個時期的詩,僅僅留存下來二十多首,本文作者「史家之韻」對此表示非常惋惜並遺憾。

杜甫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第一次遊齊趙時,即寫出了《望嶽》,這大概是他現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了,詩中最後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第二期:困守長安時期(746年-755年)

這第二時期,包括杜甫35歲到44歲的十年間作品,這個時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長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長安所寫。這一個時期對於杜甫成長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著重大的意義,這個時期結束了他年輕時期的遊歷生活,但另一個方面卻又是一個新的以政治內容與社會內容為主的遊歷生活開始。

杜甫雖然在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長安客居了十年,但他奔走獻賦,仕途失意,鬱郁不得志,也過著貧困的生活,由此也能接觸到下層人民的生活,因而豐富了他創作的視線。

據杜甫現存的詩,這十年間杜甫寫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詩,創作出《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詩。

第三期:陷安史叛軍中、為官時期(756年-759年)

這一個時期,包括杜甫45歲至48歲的作品,這個時期杜甫在逃亂時陷於叛軍中為時九個月,後又為官約兩年零兩個月。

由於杜甫曾身陷叛軍中,親自嚐到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因而他這一時期作品最突出最顯著的特徵,便是杜甫的愛國精神。從作品質量來看,內容也非常的充實,已經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

在這個時期,雖然短短只有三年多,但是杜甫創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詩,其中以五律、五言古體詩最多,杜甫最長的五古《北征》和最長七古《洗兵馬》均是這個時期創作的。

其它著名的作品還有:《三吏》、《三別》、《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縣歌七首》等。尤其是三吏三別是杜甫的現實主義的一個光輝頂點,是他那種「窮年憂黎元」的進步思想。

所謂「驚心動魄,一字千金」,說的正是這三吏三別。

第四期:漂泊西南時期(760年-770年)

這最後一期,包括杜甫49歲到其生命最後的時期,這一時期杜甫總共創作了一千餘首詩,算算相當於杜甫一生所創作詩歌的70%強。

而這一時期,又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可以算是從760年到766年,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時,創作了四百八十多首。

第二階段是從766年四月一路流浪至768年正月在夔州居住,這一時期也創作了四百三十多首。

第三階段是杜甫又漂泊於湖北和湖南,最終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這一階段杜甫也創作了一百五十多首詩。

在這一時期,杜甫的作品抒情詩特別多,而且是多種多樣的,有描寫景物的,有描寫勞動生活的,有回憶往事的,有詠懷古蹟的,也有大聲疾呼的,更有政治諷刺詩。

具體作品有:《蜀相》、《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八首》、《壯遊》、《登高》等等。

杜甫安史之亂之前的古詩,杜甫在安史之亂時寫的古詩

悲陳陶 唐代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白話文釋義 初冬時節,從十幾個郡徵來的良家子弟,一戰之後鮮血都灑在陳陶水澤之中。藍天下的曠野現在變得死寂無聲,四萬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內全部戰死。野蠻的胡...

安史之亂後描寫長安的詩句,杜甫寫安史之亂的詩句 知道的快來,完了沒分了!!!!!

杜甫身上的那種家國情懷,可以說是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也正是他那種高尚的品德,以及對於國家和底層普通民眾關懷,使得他成為了唐朝最偉大的詩人,還被後世稱為 詩聖 這一個 聖 字可謂是極其難得,只有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才有資格獲得 聖人 的稱號,顯然杜甫無論是才學,還是他身上高尚的品德,那都是令人稱讚...

安史之亂出現在唐朝的哪個時期,安史之亂對唐朝有什麼影響

安史之亂唐玄宗時期後期,處於盛唐時期。安史之亂後就盛極而衰了 唐朝分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四個時期 這樣排列的。李白杜甫都是在安史之亂前後時期。安史之亂自唐玄 宗天寶十四年 755年 至唐代宗寶應元年 762年 結束,前後達八版年之久。在中唐時權期 李白 701年2月28日 762年,出生於盛唐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