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中地數媒
岩石變質的根本原因是地質環境的改變,應該說,控制變質作用的根本因素是地質因素,如:大地構造位置(島弧、海溝、洋中脊等)、構造過程(沉降、隆升等)、岩漿作用等。然而,從物理化學角度看,儘管控制變質作用的地質因素多種多樣,但都可以抽象出溫度(t)、壓力(p)、流體成分(x)、時間(t)等物化因素,這也是將物理化學引入岩石學的出發點。
1.溫度(t)和壓力(p)
變質過程中最重要變化是礦物成分變化。變質岩形成於地下一定深處的p-t條件下,礦物組合與一定的p-t條件相適應。當p-t條件改變時,礦物組合就會變得不穩定,併發生化學反應(變質反應),形成新p-t條件下穩定的新的礦物組合。
由此可見,t、p作為變質因素的重要性。
1)溫度(t)
溫度升高有利於吸熱反應(如脫水反應),溫度降低反應向放熱方向進行。溫度升高可提高活化分子比例,克服活化能障礙,大大加快變質反應速率和晶體生長,是重結晶的決定性因素。溫度升高還可改變岩石的變形行為,從脆性變形向塑性變形轉化。
溫度升高還會通過脫水反應、脫碳酸反應形成變質熱液,它們作為催化劑、搬運劑和熱媒介對變質作用施加影響。此外,溫度升高還會導致部分熔融而發生混合巖化。
變質作用最低溫度是由成岩作用向變質作用的轉化的記錄(圖17-9),其與許多因素,如壓力(深度)、流體相的有無、流體相的成分、岩石受溫度支配的時間長短等有關,通常為150~200℃,但可以到350℃或更高(mason,1999)。
圖17-9 變質作用溫壓範圍
變質作用高溫限由變質作用與岩漿作用的轉化限定。然而,如圖17-9所示,二者之間有一個範圍廣大的p-t過渡區。這是因為熔融溫度不僅與壓力有關,而且更多地取決於岩石成分和流體的存在與否以及流體成分。
在一般的區域變質作用過程中,花崗岩、泥質岩和玄武岩等地殼中廣泛分佈的岩石,在水流體存在的情況下,熔融溫度在600~750℃之間。但有些情況下,熔融可能發生在水流體缺乏的條件下,此時熔融溫度要比水流體存在時的熔融溫度高得多(圖17-9)。由變質岩礦物組合推斷的區域變質溫度的最大值約1000℃(miyashiro,1994)。
在最上限,超基性岩的幹固相線在1200~2000℃之間(mason,1999)。
由於地球內部熱流的存在,地球內部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溫度對深度的改變率(增加率)稱為地熱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以℃/km為單位。熱的**主要有地幔熱對流、地殼放射性元素蛻變產生的放射熱和岩漿熱3個方面(condie,1982)。
變形產生的摩擦生熱可能在區域性範圍內有重要意義,但對大規模變質作用而言,其作用尚未得到證實。地球上不同地點熱流不同:由於俯衝帶冷板塊向下俯衝,所以熱流值最低。
根據俯衝帶變質作用研究推測地熱梯度最低值為5℃/km。而在洋中脊,由於大量地幔物質上湧而具有異常高的熱流值。義大利liguria洋底變質岩礦物學研究表明洋底地熱梯度可高達900~1300℃/km。
2)壓力(p)
壓力的標準國際單位為pa(帕斯卡)、gpa(=109pa),地質上也常用bar(巴)和kbar(=103bar)。它們之間的關係為:1bar=105pa,1kbar=0.
1gpa。熱力學上的壓力p是各向相等的靜水壓力(hydrostatic pressure),它影響礦物相平衡。壓力增加,有利於體積縮小的反應,形成高密度礦物組合。
地下變質環境中存在負荷壓力(lithostatic pressure)、定向壓力(directed pressure)和流體壓力(fluid pressure)等3種壓力。負荷壓力pl來自上覆岩石柱,定向壓力來自構造運動,流體壓力來自粒間孔隙流體。為簡化起見,用處於地下一定深度的單位岩石垂直切面(圖17-10)來說明它們對總壓力p的貢獻。
圖17-10 作用於單位岩石的不同壓力型別簡圖
地下一定深度岩石應力狀態可用17-10a表示,包括垂直方向的主應力(垂直直應力)σa和水平方向的側向直應力σb。當無構造作用時,σa=σb=上覆單位岩石柱的重量,就是負荷壓力pl。因此,負荷壓力是一種各向相等的靜水壓力,其大小等於上覆單位岩石柱的重量,即:
pl=σgd。式中σ為岩石密度(g/m3),g為重力加速度=981cm/s2,d為深度。若深度以km計,pl以gpa計,則:
pl=9.81σd10-3。
當岩石受到來自構造運動的定向壓力作用時,其應力狀態仍可用一定剖面上的垂直直應力σa和水平直應力σb表示,但σa≠σb。總應力狀態可看成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偏應力(deviatoric stress),是一種非靜水應力,與σa-σb應力差有關,它導致岩石變形,但一般不影響相平衡;另一部分為平均應力(mean stress),是一種靜水應力,其大小σ=(σa+σb)/2。
平均應力與負荷壓力之差稱為構造超壓(tectonic overpressure),是構造對總壓的貢獻。不過,構造超壓大小受限於岩石強度,後者本身又因成分、溫度、變形速率及其他因素而變化。由於變質作用發生在高溫條件下,岩石強度通常不大,因而構造超壓通常較小:
正常變質條件下小於0.1gpa(miyashiro,1994)。
在變質作用p-t條件下,岩石經常含流體相,充填於孔隙空間和沿顆粒邊界分佈。如圖17-10b所示,負荷壓力pl作用於礦物顆粒邊界,使顆粒結合在一起。而流體壓力pf作用在顆粒表面,起與pl相反的作用,趨向於使顆粒分開。
由於溫度升高,流體體積膨脹,或由於發生脫h2o和脫co2反應,使流體量增大,都可使流體壓力pf增大。當增大到其數值等於pl時即與負荷壓力達到平衡。pf進一步增加,通常流體會從顆粒間隙擴散流走而保持這個平衡。
而在系統高度封閉、不易擴散的情況下,會造成區域性pf大於pl的情況,其差值稱作流體超壓(fluid overpressure),顯然它將導致顆粒分離產生破裂。因此,流體超壓也受限於岩石強度,在變質作用條件下最多不超過0.1gpa。
由上述討論可知,總壓力p=pl+構造超壓+流體超壓。但由於構造超壓和流體超壓都比較小,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可以假定p≈pl≈pf。在這個假定基礎上根據礦物組合估計的壓力應指示深度的最大值,實際深度有時可能要小3km,甚至更多一些。
自地表往下,壓力大致以0.029gpa/km速率隨深度增加而增加。平均穩定大陸地殼厚35km,其底部壓力約0.
1gpa。現代和新生代造山帶觀察到的大陸地殼最大厚度約70km,其底部壓力約2.0gpa。
根據地質壓力計測定,現今出露在地表的變質岩大多數是在壓力0.1~1.0gpa、深度約3~35km範圍內形成的。
在更淺的深度,溫度通常太低而不能引起結晶作用。而在更大深度變質作用必定是廣泛的,但形成的變質岩很難能夠抬升出露地表。這也正是傳統觀念把變質作用限於35km地殼範圍以內深度的原因。
然而,一些在俯衝帶或大陸碰撞帶及其附近變質的岩石可能是在100km或更深的地幔深度結晶,指示超高壓(ultra-high pressure)條件的礦物是柯石英(coe)和金剛石(dia)。它們在約3.0gpa以上的壓力下穩定(圖 17-9)。
變質岩中的柯石英最早發現於西阿爾卑斯(chopin,1984;smith,1984),變質岩中金剛石最早發現於哈薩克(sobolev and shatsky,1990)。以後在我國大別山區變質岩中也找到柯石英(okay,xu et al.,1989;wang,1989)和金剛石(徐樹桐等,1991)。
schreyer(1988)曾評價說「超高壓變質(柯石英的出現)是陸殼岩石向地幔俯衝的岩石學證跡」。
2.流體成分(x)
變質岩中含h2o礦物(雲母、角閃石等)、碳酸鹽礦物以及這些礦物包裹體的存在,特別是流體包裹體的存在,是變質作用過程中存在流體相的直接證據。早先,由於高階變質的麻粒巖的無水礦物組合,人們認為下地殼是缺乏流體的。然而,近30年來變質岩和上地幔巖的流體包裹體研究證明,即使在麻粒巖和地幔巖中流體也是廣泛存在的(徐學純,1991、1998;鄭建平、路鳳香,1994)。
一般說來,在上地殼中、低階變質岩中,流體成分主要為揮發分h2o、co2以及ch4,含少量n2、h2s等,h2o和co2比值變化大。下地殼麻粒巖相變質岩和上地幔巖流體以co2為主,含少量h2o、h2s、ch4等。因此,對整個岩石圈而言,h2o、co2是流體的最主要成分,可近似看成流體相由h2o和co2組成。
變質作用p-t條件通常大於臨界點(cp),因此流體相呈超臨界狀態(super-critical state)。在這種狀態下,區分不出液體和氣體。由圖17-11,不同成分流體在溫度大於300~400℃時可以彼此完全混溶。
因此,在通常變質作用p-t條件下,流體相為均一的一相。不同成分(h2o和co2)彼此起稀釋作用。以摩爾分數表示其濃度,則x(h2o)+x(co2)=1。
這個表示式可近似表達岩石圈中流體組成。
圖17-11 0.05gpa(1)和0.1gpa(2)下隨著溫度降低流體不混溶**
變質作用中涉及大量有流體相參加的反應,如脫h2o反應、脫co2反應。流體成分對這些反應有強烈影響。根據化學平衡的濃度定律,增加系統中某物質濃度,反應向減少其濃度方向進行。
因此,對脫水反應和脫碳酸反應,流體的x(h2o)增加[即x(co2)減少],反應將向減少x(h2o),增加x(co2)方向進行,即阻礙脫水反應而促進脫co2反應進行。提高脫水反應溫度、降低脫co2反應溫度。相反,增加x(co2)[減少x(h2o)]將促進脫水反應而阻礙脫co2反應進行(降低脫水反應溫度、提高脫co2反應溫度)。
除揮發分外,流體中還溶解有k、na、ca、si等造巖組分和fe、cu、ag等成礦組分,在開放系統條件下,岩石在流體作用下發生元素帶入帶出與環境發生物質交換,造成岩石的化學成分變化,並可形成礦床。因此,流體對交代作用和成礦作用起促進作用。
流體作為變質作用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的另一方面表現是,流體作為催化劑可大大提高變質反應(包括交代反應)的速率。在沒有流體參與的干係統中,反應難以發生或難以反應完全。
從圖17-9可看出,流體大大降低岩石熔點,從而促進混合巖化作用。
3.時間(t)
變質作用時間因素通常從兩個角度理解:一是變質作用發生的地質時代,即不同時代變質作用的特點不同,這是由地球發展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決定的;二是一次變質作用自始至終所經歷的時間,不同時間變質作用的特點不同,關於這一點下面進一步闡述。
三因素被試內互動作用,兩個因素存在互動作用,進一步做簡單效應
做三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如果存在兩個因素之間存在互動作用,請進一步做簡單效應檢驗,在spss中程式設計計算。如果存在3因素的互動作用,則可以做簡單簡單效應。你好,三因素被試內互動作用,兩個因素存在互動作用,進一步做簡單效應檢驗的時候,spss中程式怎麼寫?manova a1b1c1 a1b1c2 a...
變質相系列和變質雙帶,變質帶 變質級 變質相與變質相系
7.4.3.1 變質帶 在變質岩地區出現的因變質程度不同而造成的變質岩分帶現象,稱為變質帶或變質程度帶。g.barrow 1893 將變質泥質岩類分成六個變質帶 稱為巴羅帶 綠泥石帶 黑雲母帶 鐵鋁榴石帶 十字石帶 藍晶石帶 矽線石帶。四川丹巴附近的沉積 中酸性火山岩系也具巴羅型變質帶。表7.34 ...
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
光合作用 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溫度。呼吸作用 溫度,植物含水量,氧氣濃度。光的強弱 二氧化碳濃度 溫度 高三生物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 影響植物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光合作用 1光照強度,2二氧化碳濃度,3溫度,4酶濃度,5其它因素 呼吸作用 1氧氣濃度,2溫度,3酶濃度,4底物濃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