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草船借箭的是孫權。
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
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行進五六裡,孫權下令鼓樂齊鳴,曹操生性多疑,見吳軍整肅威武,恐有詐,不敢出戰,並長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隨後,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不一會兒,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連忙下令掉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
片刻之後,箭均船平,吳軍安全返航。曹操這才知道自己上當了。
可見,「草船借箭」的主角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並且是發生在赤壁之戰五年以後。為體現諸葛亮的智慧,羅貫中將這個故事借給了他。
2樓:匿名使用者
孫權根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
孫權的輕舟行進
五、六裡,並且鼓樂齊鳴,但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隨後,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
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一會,箭均船平,孫軍安全返航。
曹操這才明白自己上當了。
由此可見,「草船借箭」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並且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以後五年。
3樓:
據史料記載,當年借箭確有其事,但時間是在赤璧之戰後的建安十八年(213)其主人是吳主孫權,乘坐的船是戰艦而非草船。《三國志·吳書》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魏略》載:「權乘大艦來觀軍,公(曹操)使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復,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經過藝術加工,把「草船借箭」的功勞記在諸葛亮的帳上,使這一訛傳流傳至今。
4樓:音閱鎮
真正「草船借箭」的根本不是諸葛亮,竟是孫權!千萬不要在被騙了
5樓:海菁菁
草船借箭的是孫權,在歷史上是孫權,,羅貫中寫的是諸葛亮,順便告訴你,周瑜在歷史上是個正人君子,羅貫中把周瑜寫成了妒賢忌能的小人,懂?
6樓:baby大馬哈魚
《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從正史中可以看出,草船借箭的人是孫權。
三國演義中是諸葛亮的草船借箭還是孫權的草船借箭?
7樓:
草船借箭的是孫權。
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
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行進五六裡,孫權下令鼓樂齊鳴,曹操生性多疑,見吳軍整肅威武,恐有詐,不敢出戰,並長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隨後,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不一會兒,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連忙下令掉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
片刻之後,箭均船平,吳軍安全返航。曹操這才知道自己上當了。
可見,「草船借箭」的主角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並且是發生在赤壁之戰五年以後。為體現諸葛亮的智慧,羅貫中將這個故事借給了他。
8樓:江湖網路哦
《草船借箭》是三國赤壁之戰裡的著名橋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船應該是諸葛亮借孫權的。
9樓:姑蘇夜鍾
三國演義中自然是諸葛亮草船借箭。但歷史上實際是孫權。後在一些三國其他故事中,曾演變為周瑜版本草船借箭。最後在羅版本三國演義中,成了諸葛亮的故事。
10樓:蕭子
當時在東吳孫權的地盤上,諸葛亮舌戰群儒,終結成蜀、吳聯盟,共同抗擊曹操,是諸葛亮用草船借了曹操的箭。
《三國演義》到底是誰草船借箭?真史上有嗎?諸葛亮還是孫權?
11樓:匿名使用者
在《三國演義》**中,是諸葛亮向魯肅借的船,然後去曹操營寨外,向曹操借箭!
《三國演義》
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肅領命來見孔明。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對公瑾說,他必要害我。
不想子敬不肯為我隱諱,今日果然又弄出事來。三日內如何造得十萬箭?子敬只得救我!
」肅曰:「公自取其禍,我如何救得你?」孔明曰:
「望子敬借我二十隻船,每船要軍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為幔,各束草千餘個,分佈兩邊。吾別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萬枝箭。
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計敗矣。」肅允諾,卻不解其意,回報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並不用箭竹、翎毛、膠漆等物,自有道理。
」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後如何回覆我!」卻說魯肅私自撥輕快船二十隻,各船三十餘人,並布幔束草等物,盡皆齊備,候孔明呼叫。
在正史中,沒有找到相關的故事!
我又仔細的瀏覽了一下,《三國志》(正史)中,與赤壁之戰有關的人物章節,包括:
《三國志》
晉·陳壽撰,
宋·裴松之注
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
沒有找到與「草船借箭」相關或相似的故事,
可見,「草船借箭」是羅先生為了增加**的
可讀性而杜撰的!!!
12樓:
《三國演義》中是諸葛亮草船借箭,但正史中並沒有,但**作者這樣寫是有歷史原型的。這個原型就是著名的張巡草人借箭的故事。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 755年),安史之亂。次年正月,安史部將張通晤攻陷宋(今河南商丘)、曹(今山東曹縣西北 70裡)等州。譙郡(今安徽毫縣)太守楊萬石懾於叛軍威勢欲舉郡迎降,逼迫張巡為其長史(副職),並以此身分迎接叛軍。
張迎接到委命後,卻率屬部哭祭皇帝祖祠,誓師討伐叛軍。當時,單父(今山東單縣)縣尉賈賁也起兵拒叛,擊敗了張通晤後,進兵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與張巡會合,共有兵二千人。
雍丘縣令令狐潮想投降叛軍,率軍擊敗北上抗擊叛軍的淮陽(今河南淮陽)軍隊,並將所俘將土捆於庭院準備殺死。值此,令狐潮因故出城,被捆士兵乘機解開繩索,殺死看守,閉城拒納令狐潮,同時召賈賁、張巡入城。賈賁、張巡入城後殺令狐潮妻子,據城自守。
當時吳王李祗為靈昌(今河南滑縣)太守,奉詔統率河南抗叛軍隊,他得知賈賁、張巡進佔雍丘後,即授賈賁為監察御史。不久,令狐潮引叛軍攻雍丘,賈賁率軍出城抵禦而戰死。此後,張巡領導軍民繼續英勇殺敵,從而贏得了軍民的信任。
張巡將戰況上報李祗後,李祗即委命張巡率雍丘軍民抗擊叛軍。
令狐潮在初攻雍丘失敗後,又引叛將李廷望率眾四萬攻城,一時人心震恐。但張巡沉著冷靜,佈置一些軍隊守城,其餘分成幾隊,親自率領向叛軍發起突然攻擊。叛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
次日,叛軍建造與城同高的木樓百餘座從四面攻城。張巡命人在城上築起柵欄加強防守,然後捆草灌注膏油向叛軍木樓投擲,使叛軍無法逼近。張巡又尋機進擊叛軍,致使叛軍木樓攻城之策失敗。
之後,敵攻我守,相持60天,大小數百戰,令狐潮終於被擊敗退去。
令狐潮經過休整後又一次進行反撲,在其大兵臨城後先勸誘張巡投降,但遭到張巡嚴詞拒絕,令狐潮羞愧而去。當時張巡固守孤城,又無朝廷訊息,所部將領六人勸張巡出降。張巡表面許諾,次日,張巡於府衙設皇帝畫像,率全軍將士朝拜,然後將勸降六人責以大義斬首,這樣更堅定了將士守城的決心。
叛軍不斷攻城,守軍日久箭盡,張巡命士兵結成草人,半夜放下城牆,令狐潮斷定是張巡派兵偷襲,就命令兵士向城頭放箭,一夜間守軍得箭十幾萬。又過了幾天,還是像那天夜裡一樣,城牆上又出現了「草人」。哪兒知道這一次城上吊下來的並不是草人,而是張巡派出的五百名勇士。
這五百名勇士乘叛軍不防備,向令狐潮的大營發起突然襲擊。令狐潮要想組織抵抗已經來不及了。幾萬叛軍失去指揮,四下裡亂奔,一直逃到十幾裡外。
你或許要疑惑張巡是唐朝人怎麼成了三國時草船借箭的原型了?呵呵,話雖如此,但**作者卻是元末明初人。
13樓:帳號被盜沒人管
是諸葛亮向周瑜要了草船,去曹操水寨營外,向曹操「借」箭。
14樓:匿名使用者
演義裡是諸葛,正史上是孫權,不過演義裡的借箭是刻意的,孫權那是被迫的,船一邊被射成了刺蝟,不掉轉船頭就翻了……不過可以看出孫權蠻有急智的。
15樓:那一掌的風流
我要說的當然沒有以上各位詳盡,但是可以很簡單很理智地說,草船借箭上不可能的,因為諸葛亮在立軍令狀的時候就已經料到三天後有大霧了,這可能嗎?就算是今天的氣象衛星觀測,對於三天後的天氣仍然有很大的機率錯誤,更何況諸葛亮/
《草船借箭》中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
16樓:果汁
沒有他大度、勇敢、沉靜、顧全大局。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十萬餘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後人的讚美,因而衍生了許多成語趣聞、戲劇表演。
還原歷史
草船借箭,歷史上或確有其事,但主要人物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
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但《魏略》卻不是這個說法。它說孫權不是乘輕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沒有說弓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
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
擴充套件資料
三國時期,曹操率八十萬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便打算聯手抵擋魏。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有點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幹。
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
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於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給我20只船,每隻船上30個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靶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你家都督知道,否則就不靈了。」
魯肅報告周瑜,只說他不用準備的材料,絕口不提諸葛亮的計劃。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周瑜想:
他肯定造不好了。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
那天江上大霧瀰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從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靶子上。
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命船趕緊往回開。此時順風順水,曹操想追也來不及。這時船的兩邊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隻船上至少
五、六千支,總共有20條船,總數遠遠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草船借箭裡諸葛亮向誰借箭
曹操卻說曹寨中,聽得擂鼓吶喊,毛玠 于禁二人慌忙飛報曹操。操傳令曰 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內喚張遼 徐晃各帶弓弩軍三千,火速到江邊助射。比及號令到來,毛玠 于禁怕南軍搶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 少頃,旱寨內弓弩手亦到,約一萬餘人,盡皆向江中...
要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左右,要一個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50字左右
建安十八年 公元213年 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 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 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孫權的輕舟行進 五 六裡,並且鼓樂齊鳴,但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喟然嘆曰 生子當如孫仲謀...
蔡瑁和張允是在諸葛亮草船借箭之前還是之後被曹操殺
三國演義上是草船之箭之後,曹操派蔣幹過江,蔡,張才被殺的,那時曹操的水軍都督已經是于禁和毛玠了 曹操進攻樊城,劉備棄了樊城,攜民渡江,在當陽長阪坡被圍。趙雲單騎力戰,出入重圍,救出劉備家眷。張飛在長阪橋一聲巨吼,嚇死夏侯傑,喝退曹操百萬兵。關羽從江夏借到兵馬,殺退曹兵,又得孔明帶領夏口軍前來接應,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