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夫差的典故故事,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的故事

2022-02-13 03:23:43 字數 6497 閱讀 5326

1樓:一弦一柱

勾踐帶領越國群臣朝拜夫差,獻上豐厚貢禮,夫差大喜。只有伍子胥心中擔憂,說:「這是要讓吳國滅亡啊。

」於是勸諫吳王說:「越國近在腹心之地,現在我國雖能戰勝齊國,好比石頭田地,沒有用處。而且《盤庚之誥》說,亂妄之人只有消滅乾淨,商王朝才能興旺。

」夫差不聽,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把自己的兒子委託給齊國鮑氏,回報夫差王。夫差聞說,大怒,賜給子胥屬鏤之劍令其自殺。伍子胥臨死時說:

「你們在我墳上種上梓樹,讓他們生長到可以制器的時候吳國就要滅亡了。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放在吳都東門上,讓我看到越國怎樣滅掉吳國。」

2樓:匿名使用者

眼懸南門 臥薪嚐膽 都和他有關

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的故事?

3樓:詬湊謨琅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

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

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

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越是華夏族建立的國家,勾踐是 大禹(大禹姓姒,名文命)的子孫,周王朝建立後,勾踐的先人被封在會稽(今浙江 紹興)守宗廟,故建立越國。生卒約公元前520~前465。前496年,勾踐即位後不久,即敗於吳國。

 兩年後, 吳王姬 夫差攻破越都,勾踐被迫屈膝投降,並隨夫差至吳國,臣事吳王,後被赦歸返國。

勾踐自戰敗以後,時刻不忘會稽之恥,日日忍辱負重,不斷等待時機,反躬自問:「汝忘會稽之恥邪?」他重用 范蠡、 文種等賢人,經過「 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訓」,使越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可是吳對此卻毫不警惕。

前482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銳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守國。 越王勾踐遂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殺吳太子。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 連戰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

前473年,越軍再次大破吳國,吳王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亡。越王勾踐平吳,乃聲威大震,乃步吳之後塵,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 徐州(今 山東滕州南), 周天子使人命勾踐為「伯」(霸)。

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諸稱霸王」不過此時,春秋行將結束,霸政趨於尾聲,勾踐已是春秋最後的一個霸主了。

4樓:季子娛天下

1、吳越兩國因為相鄰,彼此討伐,都想吞併對方壯大自己。勾踐打敗了吳國,吳國君王戰敗而死,吳王夫差又打敗了勾踐。勾踐被困在會稽決定投降。

2、夫差竟然驕傲自大認為自己超越了父親的能力,把越國打敗了,為了炫耀收勾踐為戰俘,使其在父親墳前守墓。夫差驕縱得意,勾踐卻相反,勾踐收起所有尊嚴受盡羞辱討好夫差,只為了復國報仇。

3、勾踐的努力有了效果得到了夫差的赦免。當夫差得意盡歡的時候,勾踐暗自勤奮刻苦,夫差縱情享樂,勾踐艱苦異常。同樣是國君,夫差以為他高高在上,威風八面實際上卻漸漸荒廢了朝政,疏遠了忠臣,又好大喜功,國力逐漸透支,民力損耗。

5、勾踐則勤勉謙卑,廣搜人才,積聚的力量如同地底的火山岩漿,越來越多,力量越來越強。勾踐用強大的意志力約束自己,讓自己變得賢明睿智,逐漸具備了當上一代霸主的實力。

6、過了十年,越國打敗了吳國,拒絕了夫差的求和,滅亡了吳國。兩位君王同樣有復仇的決心,兩人身上有很多的類似的缺點,不同的是當困境降臨在勾踐身上時他承受了所有苦難,把這個失敗的恥辱轉變成了強大的機遇。

7、如果夫差求和成功他一定做不到勾踐的隱忍,就如勾踐絕不會像夫差一樣留下保留敵國,給敵人滅亡自己留下機會。

5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這一歷史時期,列國爭雄,峰煙四起。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諸候國一百四十多個。

湧現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 ,楚莊王等「春秋五霸」以及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春秋晚期的著名軍事霸主。

春秋時期,為了應付連綿不斷的戰爭,各諸候國不斷改進和大量製造各式各樣的**。各國都擁有一批鑄造青銅劍的能工巧匠地處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由於近海,陸地上水網縱橫,不利於車戰,因此步戰及近戰利器 ——青銅劍便成為兵器中之翹楚。

春秋晚期,吳、越兩國湧現出諸如歐冶子、干將、莫邪等當時及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鑄劍能手。吳、越鑄造的名貴青銅劍,堅韌鋒利無比,威披天下、聲震各諸候國;這些名劍被載入史冊典籍 、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其無論鑄造工藝還是實戰價值,均堪稱中國寶劍鑄造史上輝煌的巔峰。

2023年過去了,這些冠絕華夏的春秋奇寶、青銅利劍被塵封土掩,匿跡於歷史的漫漫風煙之中。千古名劍何處覓影蹤?這就不能不提到當時的楚國。

楚本是江、漢流域的一個蠻族國家。西周時,楚在南方崛起,活動在丹陽(今湖北秭歸)一帶,成 為周王室的勁敵。公元前689年,始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

楚國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經常 對鄰近諸候國發動戰爭。先後滅了45個諸候國,在"春秋五霸"與"戰國 七雄"中都扮演了極其重要的霸主角色。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昔日的 強大王國終於被歷史的塵土掩埋。

人們對它的瞭解也僅僅侷限於歷史 書中為數不多的記載,對它的經濟、文化具體面目以及它與長江下游 吳、越等鄰國關係的認識,也一直是模糊不清的。20世紀的今天,隨著湖北江陵望山沙冢楚墓群的發現,考古學家的小鏟子又將塵土掩埋 的歷史重新揭示了出來。

6樓:拱璠

容易精華個土豪f以後會更尷尬

春秋戰國時期的典故(故事)??

7樓:匿名使用者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

,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

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

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臥薪嚐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嚮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

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

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

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

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 義不帝秦 』

出於《戰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 表示堅持正義,寧死不屈。

『 頂天立地 』

出於元雜劇《趙氏孤兒大報仇》 形容光明正大,氣概豪邁。

『 脫穎而出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就能表現自己。

『 歃血為盟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比喻訂立盟約時,嘴邊塗上牲口的血,表示

誠意。『 因人成事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意為依靠別人的力量辦成事。

『 碌碌無能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形容沒有能力,無所作為。

『 前功盡棄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表示以前的功夫完全白費。

『 難至節見 』

出於《藏書·名臣傳·肥義》 比喻人們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貞。

『 拔幟易幟 』

出於《史記·淮陽候列傳》 比喻取而代之。

『 兩鼠鬥穴 』

出於《史記·淮陽候列傳》 比喻兩軍相遇於險要而狹窄的地方,沒有與會

側擊的餘地。

『 貧賤之交 』

出於《藏書·虞卿平原君》 指患難之交,生死與共的朋友。

『 刎頸之交 』

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形容友誼極其深厚。

『 知人不易 』

出於《藏書·直節名臣·虞卿平原君》 指了解人不容易。

『 兩虎相鬥 』

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比喻兩雄像爭。

『 不遺餘力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意為用盡全力。

『 吞炭漆身 』

出於《戰國策·趙策》 表示下決心報仇洩恨。

『 排難解紛 』

出於《戰國策·趙策三》 指調停雙方爭執。

『 因勢利導 』

出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指順著事情的發展趨勢加以引導。

『 攻難易守 』

出於《藏書·九國兵爭》 指古代軍事家在雙方條件相差不太遠的情況下得出

的結論。

『 四分五裂 』

出於《戰國策·魏策一》 形容分散,不統一,不團結。

『 怒髮衝冠 』

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形容氣憤到了極點。

『 安如磐石 』

出於《荀子·富國》 形容穩固。

『 金枝玉葉 』

出於《元曲選·紀君祥〈趙氏孤兒〉二》 舊指皇族。帝王之家的子孫。

『 猶豫不決 』

出於《戰國策·趙策三》 指拿不定主意。

『 彈丸之地 』

出於《戰國策·趙策三》 形容地方很狹小。

『 捨本逐末:

出於《戰國策·齊策》 比喻做事不抓主要問題,只顧細微末節。

『 膠柱鼓琴 』

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形容對事物處理不當,失去應有的作用。

『 管窺錐指 』

出於《莊子·秋水》 比喻見識狹窄或片面。

『 嫁禍於趙 』

出於《史記·趙世家》 指禍害轉移到別人身上。

『 市道之交 』

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比喻有些人重利忘義,交朋友與市場買賣交

易一樣。

『 不翼而飛 』

出於《戰國策·秦策》  比喻言語或訊息流傳得極快。

『 傷弓之鳥 』

出於《戰國策·楚策四 》  比喻受過驚嚇變的過分膽小怕事。

『 以卵擊石 』

出於《荀子·議兵》等 比喻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 礦日持久 』

出於《戰國策·趙策》 意為空廢時日,長久拖延。

『 利令智昏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利慾使人頭腦發昏,喪失理智。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出於《史記·趙世家》 比喻人才或事物的貴重,在於起

作用而不在於數量。

『 清出於藍而勝於藍 』

出於《荀子·勸學篇》 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後人勝過前人。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出於《史記·淮陰侯列傳》 聰明人多次考慮問題,也難免會

有失誤的時候。

『 不可同日而語 』

出於《史記·蘇秦列傳》 形容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 三寸不爛之舌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形容能言善變。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出於《荀子·王制》 古時用以告誡君主要居安思危的意思。

司馬遷 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 故事梗概

自己看,給自己最好的答案!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 一 聯絡 1 文學真實儲存了歷史的肉身 文學真實是對歷史真實的一種有益補充,為乾巴巴的時間 地點 事件補上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內心,為 人事 補上 人生 只有人事沒有人生的歷史太單調了。好的歷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學的手法來增添歷史敘事的魅力。2 文學書寫...

吳王夫差有孫武這位名將為什麼還會滅國

孫武在夫差的父親闔閭之時就已經離開了,然後勾踐幹掉闔閭,夫差又滅了越國,最後勾踐復國滅掉吳國,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孫武在幫助吳王闔閭稱霸後就歸隱山林了,沒有為吳王夫差效力。而且,孫武是齊國人,幫助吳王闔閭僅僅是報答知遇之恩,吳國是稱霸還是滅亡都不關孫武什麼事,沒有必要為了保衛吳國就非要效力夫差不可...

成語吹毛求疵的典故和故事

漢語拼音 chu m o qi c 成語解釋 吹開細毛,仔細尋找皮上的小毛病。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語本 韓非子 大體 成語典故 韓非子 大體 古之全大體者,望天地 觀江海 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託是非於賞罰,屬輕重於權衡 不逆天理,不傷情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