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空」決不是消失了才叫「空」,而是一直以來都處於「空」。正因為萬法的空無自性,才更應該精進,更應該求智慧,求解脫。所以學佛是積極向上事,決不是消極否定。
2樓:匿名使用者
此空非消極之無所為而空,是奮鬥之後無論有無結果或所獲,皆得看開,也無需強求了,如此便不會對他人或組織或其它之類事物造成傷害或影響,皆空乃不逆天行事、不強求,認清世間事物本質,你將不在爭強好勝,無慾無求,決無世人負擔煩惱之迷惘,作為旁觀者,也可渡世人走出迷惘,活得舒坦!
3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到頭來什麼都沒有。來空空,去空空,所以不要去強太多。你可以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去做義工也很有意義
4樓:匿名使用者
四大皆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一切皆是幻象。空是摒除幻象找到真正的自我四大皆空,並不是讓人們不去奮鬥,消極厭世。而是讓人們不要去計較得失,更應該去努力的面對現實,為之奮鬥,通常人們都是為了私慾去奮鬥。
但明白四大皆空的道理,也就明白奮鬥的目的,是讓人們去承擔做人,做兒女,做父母的責任所在。人們會因為現實的很多得失、爭鬥而煩惱。明白四大皆空,煩惱自然消除,消除煩惱為你奮鬥的目標鋪平道路
5樓:匿名使用者
世事無常嗎,不是永恆的。
佛家講究的是大徹大悟,四大皆空. 禪 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大徹大悟:形容徹底醒悟.
四大皆空: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水大,陽光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比如毛髮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分泌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溼潤屬於水大,溫暖屬於火大,流動屬於風大。
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
禪:[禪] 佛教「禪那」的簡稱,梵語的音譯。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
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
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謂之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
也就是佛家一般講的參禪。虛靈寧靜,把外緣(外在事物)都摒(bing)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非肉身)即是「禪」。
7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都不是,什麼也都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四大皆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8樓:王東嶽學習坊
佛說的四大皆空的真正意思是什麼?你知道嗎?看完別再被誤導了!
9樓:
對「四大皆空」的解釋常見的有:1、「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23年5月增補本)2、「指宇宙間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內都是虛幻的。
(《漢語成語大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版)」3、「謂世間萬事皆虛,並不存在。」(《成語俗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23年1月版)4、「佛教用語。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
是虛無主義的反映。」(《漢語成語分類詞典》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年8月版)筆者認為,這些解釋均曲解了佛法「緣起性空」的本義,容易誤導人們把「四大皆空」當作絕對的虛無,以至於有人把其作為及時行樂或消極處世的藉口和依據,鑑此,本文特作如下解釋。 佛教主張世界萬物與人之身體皆由地、水、火、風之四大和合而成。
「四」是指地、水、火、風四物,也指堅、溼、暖、動四性。稱之為「大」,是因為它普遍存在於任何物體中,也就是說,「四大」是每個物體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單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風力。就人的身體而言,皮肉筋骨屬「地大」,汗血津液屬「水大」,體溫暖氣屬「火大」,呼吸運動屬「風大」。
物質(佛法稱為色)由「四大」構成的觀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對物質世界構成的基本認識,是人類對宇宙本體初期探索的結果,屬於一種樸素的唯物論思想,這樣的觀念和中國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學說相近似。佛教產生後,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並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空」是佛法中一個最根本的哲學概念,深妙難解。
過去和現在有許多人對之產生誤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對立的兩個方面,在現實世介面前墜入常見;有的把「空」當作空洞無物,墜入虛無主義的斷見。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這個字的**,佛經是從梵文譯來的,「空」字也由之而來。在梵文裡,sungata(音:
舜若多)的含義是 「性空」,玄奘法師簡譯為「空」。下面摘錄一段澹思先生《論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這個空字的**和意義說得很清楚: 「空、在梵文裡叫做 sunyata(音:
舜若多),事實上, sunyata 一語,不能簡稱為『空』,而應稱為『空性』。ta在此是一個接尾詞,sunya是一個語根。當然我們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這句話裡的『空』,原文並不是sunya而是,sunyata。
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裡與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區別了。ta的意思有性質、實在、形態等義。空與空性是有著不同的意義的。
……」 這段文字,把空與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實上,在筆者已找到的《心經》的七種譯本中,般若共利言譯作「五蘊性空」,而不是五蘊皆空;法月和知慧輪及施護都譯作「五蘊自性皆空」;法成譯作「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在藏譯梵文字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
可見這裡的「空」應該按「性空」之意來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餘年來,深入民間,傳佈最廣的,是玄奘的譯本,他譯的是「五蘊皆空」。當然,他這樣譯,一定有他的見解,當時也不會引起誤解,而且當時對「空」字的解釋也相當清楚,只是後來由於時代的變遷,語言文字的意思也隨之改變,於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來理解,以致千載以來,引起了不少誤解。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對「性空」的解釋是:「謂眾緣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可得。」這裡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學和生物學意義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種不依條件(緣)的獨立存在的「自性」(自體),「自性」的含義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規定自己、本來如此、實在恆常的意義。
我們只要冷靜推論反覆思考就會發現:世界萬事萬物都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由多種因素組合而產生的現象,並不存在不依條件的絕對單一獨立的「自性」。宇宙萬物都是由各種條件(緣)而產生的,任何事物都是「緣生則生」、「緣闕則闕」,即產生該事物的條件具備了,該事物就產生而存在,條件不具備,就不能產生。
緣生的事物不能離緣而存在,這就叫作「無自性」,即「性空」。印度學者龍樹說:「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世界上沒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
」又說:「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賴眾緣,若是眾緣和合,還有什麼自性?」人們通常認為,「有」是存在,「有」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不是「有」,因此「空」「有」對立。
實際上「空」「有」不但不對立,而且是一體的,「有」中存在著空性,空性不會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毀滅了才談空性。佛法是依「有」言「空」,「有」「空」一體,「有」「空」不二。可見佛法說的空,是「緣起性空」的空,是「因緣所生法」,本身「無自性」的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虛的頑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續轉化的斷滅空。
《心經》中下列幾句話對於正確解釋「四大皆空」有很大幫助。「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說:「色」(指一切物質)並不是與「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東西,「空」也並不是與「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情況。
「色」與「空」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現象,「空」指事物的性質。從色(物質)本身來說,它是一個存在,但從它的根本性質來說,它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由多種因素組合的一種現象,並不存在不依條件的絕對單一獨立的「自性」,因此色本身就是無自性的空。
具有空這種性質的物質就是色。這裡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並非否定色的存在的空,「自性空」是一切因緣和合之物的永恆不變的性質。所以宗喀巴說「什麼東西依靠條件,什麼東西就是空。
」「空即是色」這句話還說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為前提的,龜毛兔角之類本來沒有的東西,說它空與不空毫無意義。「色不異空、「色即是空」,是因緣所生之法(法指宇宙萬有),是「自性空」;而「空不異色」、「空即是色」,是因緣所生之法,是有形相有作用,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到假名有,是要人們不著空有兩邊,而求合乎中道。
佛法講「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們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縛,獲得解脫和自在。能積極進取、淡泊名利、樂於助人、不圖回報,既利於社會,又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些人因不瞭解「有」的空性本質,過分執著「有」,把「有」當作一種永恆不變的存在,這是一種貪慾的人生,一個人對「有」看得太重,貪得無厭,慾壑難填,那麼他就會煩惱痛苦。
佛法就用「四大皆空」(即「萬有性空」)來破除他們對世間假「有」的常見。世間還有一些人,他們雖能看出「有」的「性空」本質,但因不瞭解緣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續不空**變不空),不瞭解整個宇宙人生皆是具有互相影響、互相聯絡、互相依賴和互相作用的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的更高深的道理,認為世界一切萬物既然是「性空」的,那麼生存還有什麼意義呢?於是他們中有的人不顧家庭倫理、社會道德,放縱自己、為所欲為、害人害己害社會;還有的人則是消極厭世、頹廢悲觀。
這兩種人生態度才是虛無主義。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續不空」來破除他們執著「空」的斷見。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來破除迷界的舊執著——盲目貪婪、極端自私的人生態度,用「相續不空」來建立悟界的新觀念——積極奉獻、造福人類的人生觀。
據此,筆者認為「四大皆空」的正確解釋應為:佛教用語, 「空」的含義是「性空」。佛法認為: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緣起性空」的,它的存在必須依賴於眾多的條件。緣生的事物不能離緣而存在,這叫作「無自性」,即「性空」。2、緣起性空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續不空。
下面摘錄的是《佛學大詞典》對「四大皆空」的解釋:「佛教主張世界萬物與人之身體皆由地、水、火、風之四大和合而成,皆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質亦為空假,終將歸於空寂,而非『恆常不變』者,則亦可體悟萬物皆無實體之諦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稱四大皆空。
」 要說明的是,這個解釋用了很多的佛學名詞,一般讀者要看懂這「言含永珍、字括千義」的話是有些困難的,如果依文解意,有可能產生新的誤解。 最後摘錄一段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吳立民先生《論宣告與修行的關係》的**中的內容,可以使讀者更容易理解「性空」的含義: 佛法認為凡是緣生的事物,就必然具備下列三個特點:
1、緣生事物不可能離緣而存在,也就是沒有脫離它的產生條件(緣)的獨立自主性,這就叫無自性,佛法謂為無我。2、緣生事物都是隨緣運動著變化著的,不可能脫離它產生條件的變化而保持不變性,這就叫無永恆性,佛法謂為無常。3、凡是緣生事物都必然隨著它產生條件的規律,迴歸到它應該回歸的地方去,也就是按照它自身規律而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和生老病死,這叫做寂滅性,佛法謂為寂靜。
概括緣生事物這三個特點,就是佛教小乘的三法印:1、一切無我;2、諸法無常;3、涅盤寂靜。……佛教發展至大乘,將無我、無常、寂滅歸為空性,即無自性、無永恆性、寂滅性,均是萬有實相空性之表現。
故將三法印演進而為一法印,即一實相印。這一實相,就是性空。以是空性,成就萬有一切。
所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故,一切法不成。」但是不能執空,以為真有一個空,則又是自性不空了。所以「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人見有空,諸佛所不化。」所以「空不空」的般若實相,就是萬事萬物的本體,也就是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這就是般若。唯是般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謂為空不空。
這就是佛法。……說它勝義有,它又自性空;說它畢竟空,它又方便有。如此不可究竟,無第一因,才正是佛法之真實,才正是佛法之圓滿,才正是佛法之具足。
這就是「空不空」的般若和般若的「空不空」。
「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佛家所說的四大皆空指的是什麼
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印度古代認為地 水 火 風是組成宇宙的四種元素,佛教稱為四大。佛教中的 四大 主要指佛教術語。指地 水 火 風為四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謂地 水 火 風四種物體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態,不相紊亂。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 水 火...
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四大皆空是指什麼
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四大,是指 地 水 火 風 的四大物質因素。對 四大皆空 的解釋常見的有 1 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增補本 2 指宇宙間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內都是虛幻的。漢語成語大詞典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 3 謂世間萬事皆虛,並不存在。...
啥是四大皆空
四十二章經 二十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地 水 火 風為 四大 人體是由四大組成 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水大,陽光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比如毛髮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分泌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 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