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可道的古文翻譯,文言文翻譯直譯《道可道》全章

2022-04-06 06:33:06 字數 5289 閱讀 1159

1樓:裝甲擲彈兵水瓶

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原文: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經》古今正解第一

[原文]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古文正解]

道可道,非常道,徑而已;名可名,非常名,物而已。

名於天地之始者,無也;名於萬物之母者,有也。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或常無而有之,或常有而無之,玄然哉,皆不可以物觀之;亦無亦有,亦有亦無,是以不可分而合一,道也。

合常無有而觀於道,能知眾妙。

是以道者無物之物,天地之始復萬物之母。知之者莫不通矣,從之者莫不治矣,執之者莫不為矣,失之者莫不殆矣。

故字之曰道。

[今文正解]

道路皆可取道啊,不是可永恆因循之道啊,小路而已;名稱皆可取名啊,不是可永恆因順之名啊,物體而已。

稱之為天地出現之始,則為無;稱之為萬物發源之母,則為有。所以,永遠虛無啊,將以此認識它的微妙;永遠存在啊,將以此認識它的端倪。或永遠虛無卻存在,或永遠存在卻虛無,幽晦深遠啊,都不可以以具體事物認識這兩方面;既虛無又存在,既存在又虛無,因此兩者不可區分而合一,這就是道。

永遠虛無和永遠存在結合一起來認識道,能夠知曉一切奧妙。

因此,道是沒有物象的物,既是天地之始又是萬物之母。知道它就沒有不通曉的,依從它就沒有不治理好的,執守它就沒有不作為的,失去它沒有不衰亡的。

所以給它取字為「道」。

文言文翻譯直譯《道可道》全章

3樓:我要按下去了

網頁連結,給你**

道德經這類書有個大概的意思就行了,具體不怎麼好翻譯。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全篇

4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帛書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常垣(恆)無慾也,以觀其眇(妙);垣(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妙)之門。

王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釋:古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需要斷文識字!

按照:帛書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非)名,萬物之始也;有(可)名,萬物之母也。

故:常垣(恆)無慾也,以觀其眇(妙);垣(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妙)之門。

(可以理解為:理不辨不明)

同樣:斷文識字的不同,比如:王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非)名:天地之始;有(可)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可以解釋為:道,所說的道,並非說的道路的道,名詞,一樣,意義不同,所以:道的比喻非常絕妙,而對於道的理解應該知道其端倪,而解釋的不同,是其絕妙之處!)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句中前兩個「道」分別作何解釋?

5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經》是道家聖經,是天道文化的文字總結,聖人有云:道由經傳,經由師教。「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經》全文的開始與總綱。

第一個「道」是指:天道、真道,泛指宇宙的終極真理(以觀其「妙」的妙),其無形,無象,無色,無味,無聲,確是萬物之母。第二個「道」可以指為:

道路,道理,也可以稱之為人類可以認識和理解的方式。第三個「道」要與「非常」聯絡的在一起,泛指有形,有象,有色,有味,有聲的,可以被常人所認識的宇宙萬物(以觀其「檄」的檄)。

合在一起解釋就是:道可以被人類所認識,是通過非常道。何謂非常道,山有山道,水有水道,人有人道,佛教有佛教之道,道教有道教之道,伊斯蘭教有伊斯蘭教之道,是謂非常道。

也開宗明義的指出了,《道德經》是經,傳道的經書,也是通過人類所能認識,所能理解的文字和引喻來解釋「道」,真道必須通過真德為橋樑才能認識,真德必須通過「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來達到。

曾聽一位老師講,如果真的要講「道可道,非常道」的話,可能1萬個字也下不來。

相信只要假以時日,我們一定能夠聽到更優秀的解釋。

6樓:匿名使用者

「道可道」的第一個「道」字是老子要論述的「道」,是《道德經》一文貫串始終的中心思想。老子認為這個「道」無所不在,是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定性,是一切的最隱避最本質的規律。「道可道」中的第二個「道」字是「表述、述說」的意思。

在「知」的方面,有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區別。作為古中國人的「道」的學說的代表,老子屬於可知論而不屬於不可知論

7樓:薯片一脆

相關全文翻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翻譯。老子道德經裡面的,考試必考求救!文學類。

8樓:千山龍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代為避恆帝的諱,才改為「常」

這句話可以從二方面解釋。

一是從修仙方面解釋;二是解釋萬物的起源與執行之理。

下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修仙方面相對簡單:第一個「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據修煉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意思「道」是變化的是因人而異的。「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寶器法器或修煉方法的名稱,是可以命名定義出來的,「非恆名」,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意思你見到的事物和方法並不是前人見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會變化這層意思外,還有每個人的經歷和角度不一樣,即使是同一時刻看到事物也會盲人摸象,只見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煉方法解釋是最常見不過的,只是現代人不修真了。。。

尤其「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指出前面「同」修真基礎是一樣,但也有各種修真方法的多樣性也都是必然的、可行的

按解釋萬物的起源與執行之理,非常困難,也眾說紛紜。以下是本人理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標點符號與前有區別,各人理解不一樣。

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先提出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古時,「道」與「天」字相通,在這裡「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執行法則。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左傳》:

「天道遠,人道邇。」《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孫子:「兵者,詭道也。」等。

又如老子說「道常無為」、「道常無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觀念。

「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執行法則去做,「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有人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實際上是錯的,事實上每一個一都是萬一,都是不一樣的,不能混同。

關於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的形而上與形而下問題,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礎,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萬物確是從「無」中而生出「有」的種種萬類。

無中何以生有?便是一個莫大的修煉問題。

「常無」與「常有」,是從萬物之「道」講。如果從事學習修仙或專講修心養性之道的立場來講,讀成「常無慾」與「常有欲」是從自己修煉角度看問題。「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從無生有從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萬物萬有,是萬物的源。

讀著:「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

」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徼」字,就是邊際的意思。

玄元之妙。更是修煉必經課程。玄門要義的深不可測。

首,他提出「道」,同時提示我們,不可執著道是一般永遠不變的恆道。接著又強調,不可執著「名」相而尋道,也沒有永恆的「名」,如法國革命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許多人看來也是不理解的。其次,便說到形而上道與形而下萬有「名器」的關係,「名是道的外相」,是有無相生,綿綿不斷的。

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況下而要體認形而上之「道」,必須從常無的境界中去體認它的本源和本體,這樣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徹精闢,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即「元」 說了一個玄,又不是一元、兩元可以究盡的,玄的裡面還有玄,分析到空無的裡面還有空無,妙有之中還有妙有。

由這樣去體認道的體用,有無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極點更有妙處。等於佛教和尚們手裡拿著的唸佛珠,一念接著一念,同樣都是代表如環之無端,永無窮盡。

9樓:墨漬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講,但不是真正的道。因為,道: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恍恍惚惚,妙不可言。

「名可名,非常名。」

名字可以命名,但不是真正的名字。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而道並不是它本來的名字。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名生有名,有名生萬物。

「故常無(名),欲以觀其妙。常有(名),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名是道,有名是自然,道法自然。道妙,而自然徼。分別觀之,可以相互印證,知常,即可入眾妙之門。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姓王的一位義士,他的名字已經流失 沒有記載 了,是泰州如皋縣 地名 的差役。雖然是差役,但自身注重氣節,行俠仗義。甲申年 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 國家被滅亡以後,同縣的平民許德溥 字元博 不願意剃去頭髮,刺破自己的手臂誓死明志。公府以抗拒法令的罪名將他殺頭棄市,妻子要被流放。王義士正好趕上當值押解犯...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劉顯,南昌人,天生身材魁梧 膂力絕倫,青年時家貧,為人傭工為生,趕上了荒年,因吃量過大,經受不了飢餓煎熬,便有了輕生的念頭。他來到一座荒祠裡上吊,不想一連吊了兩次,都因為繩子和房椽斷了而未遂,劉顯以為是有神人護佑,便拜別神像 慟哭而去,混跡於一幫牽夫裡,為人拉牽幫傭,輾轉經年,到達了天府之國四川,寄...

翻譯文言文,怎樣翻譯文言文啊?

翻譯文言文有以下幾個手段 1 錄 凡是人名 地名 朝代 年號 官名 書名 物名 度量衡單位 器具 數量詞 廟號 諡號 特殊稱謂 專門術語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2 釋 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 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 一詞多義 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