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戒戒試試
程朱理學的主張高度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知」與「行」的二元論,把兩者割裂開來。
王陽明心學的主張高度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知行合一」,主張心外無理,是一元論。
二者相同的地方都屬於唯心主義。王陽明的心學是對程朱理學的批判性發展。其實,在程朱理學盛行的時候,王陽明心學的基礎奠基人陸九淵就已經提出了「心學」的萌芽,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對陸九淵的學說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王陽明的心學與程朱理學有什麼區別?
2樓:佛號投於亂心
人人必讀:程朱理學的極端誤導
由是儒者皆不敢言因果,亦不敢教人努力為善,以彼常以有所為而為善即是惡,即是自私自利為訓故也。
夫無所為而為善,實為為善之極則,乃聖人分上事,何可以此教普通人。若教普通人,則是阻人為善,導人為不善矣。
然聖人雖能無所為而為善,聖人亦嘗有所為,非完全無所為也。
蘧伯玉行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至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過而未能,是平生有所為也。
曾子平日以三事自省,及至臨終,方曰,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是始終有所為也。
顏淵問仁,夫子告以克己復禮。及問其目,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兩答皆有所為,非無所為也。
孔子見堯於羹,見舜於牆,見周公於夢。年已七十,尚欲天假數年,以期學易而免大過,皆深有所為也。
宋儒唱高調,欲以自鳴其高,而不知適與聖人循循善誘之道相反。其自誤誤人,以及天下後世也,大矣。
因為程朱這些人的誤導,導致後世儒者都不敢說因果的道理,也不敢教人努力行善,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還有一個極端錯誤的訓言:有所為而為善即是惡,即是自私自利。
要知道,無所為而為善,這個屬於行善的極致目標,屬於聖人的身份才能做到的事情,怎麼能用這個標準來苛求普通人呢?如果你用這個標準來苛求普通人,那就是阻礙他人發心向善,這是引導別人做不善的事情啊。
我們經常說一句話:勸人向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如果你整天唱高調子,用不切實際的要求去苛求初學者,這隻能說你不懂觀機逗教,因果自負。
比如經常有人問:學佛是不是必須吃素才能學佛,必須持戒才能歸依三寶?
對於初學者,吃素並不是學佛的必要條件,你可以邊吃肉邊學佛,等你學到一定程度,你自然而然就不想吃肉了。
如果你說學佛必須要吃素,那很多人就對學佛敬而遠之了,說學佛太難了,要吃素啊,我做不到,乾脆不學了。
有所為而為善即是惡,這個標準太高,理學家用這個高調子來苛求普通人,於是很多人都變成虛偽的道學先生,表面上道貌岸然,內心卻是醜陋不堪。
在佛教當中,對於初學者,我們對於他們大大小小的善行,都應當隨喜讚歎,哪怕並不純淨,哪怕只有細如微塵的善心,我們都可以隨喜讚歎。而不是雞蛋裡面挑骨頭,吹毛求疵。
對待自己,隨著你修行日久功深,你就可以逐漸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學習如何避免三十三種不淨佈施,學習三輪體空的道理,學習逐漸絕四相,學習逐漸無所住而生其心。
理學家扯個虎皮冒充高明,其實犯了一個我們常說的大忌:應當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即便是聖人,雖然他們能夠無所為而行善,但是聖人也曾經有所為,並不是完全無所為啊。
比如蘧伯玉二十歲的時候,能夠發現自己前十九年的過失,到了五十歲的時候,能夠發現前四十九年的過失,想要減少自己的過錯,卻發現做不到,這就是一生都有所為啊。
曾子每天用三件事來自省,也就是常說的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等到臨命終時,這才鬆一口氣,說:《詩經》說過,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今以後,我可以不用這樣了。
這就是從始至終都有所為啊。
顏淵問仁,孔夫子告訴他:克己復禮為仁。也就是克服自己內心不合理的私慾,讓自己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符合禮儀。這樣就能達到仁的境界。
顏淵又問目,前面說的是綱領,目的意思就是細則,於是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這兩個回答,都是有為,並不是無為。
孔子見堯於羹,見舜於牆,見周公於夢。這個也是前面所說的見先哲於羹牆的典故,估計孔子也有這樣的情形。
孔子這樣孜孜不倦的求仁,年過七十的時候,還希望老天爺再給幾年時間,能夠用來深入學習《易經》,避免大的過失,這些都是深深地有所為啊。
宋儒這些人唱高調子,希望用這個來標榜自己的高明,卻不知道他們這樣做,與聖人循循善誘的教法恰恰相反啊。
宋明理學的自誤誤人,遺禍天下後世,後果非常嚴重啊。
出自:《印光法師文鈔》四卷、
續編《文鈔》二卷、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
3樓:
王陽明強調以心為本,行與心合一,程朱理學強調存天理去人慾
4樓:全民體育狗哥說球
一樓 二樓說的太複雜了
簡單點說。
王守仁的心學就是:知行合一。是從程朱理學上的一個延伸,把理論帶到了實際上。
王守仁更加強調人的「欲」,不排斥慾望,而是合理利用慾望,就這麼簡單,沒他們那麼複雜。
比較朱熹的理學思想和王陽明心學思想的異同
5樓:上帝饒了佛祖吧
1.相同點:
(1)內容相同: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
(2)實質相同:思想實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理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3)影響相同:都有助於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
2.不同點:
(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陸王心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本心是「理」,是主觀唯心主義理學.
(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程朱理學主張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出,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克服私慾,恢復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6樓:酈秀梅卑申
程朱理學的主張
高度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知」與「行」的二元論,把兩者割裂開來.
王陽明心學的主張高度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知行合一」,主張心外無理,是一元論.
二者相同的地方都屬於唯心主義.王陽明的心學是對程朱理學的批判性發展.其實,在程朱理學盛行的時候,王陽明心學的基礎奠基人陸九淵就已經提出了「心學」的萌芽,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對陸九淵的學說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朱熹的理學思想和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的異同
7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理學的主張高度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知」與「行」的二元論,把兩者割裂開來.
王陽明心學的主張高度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知行合一」,主張心外無理,是一元論.
二者相同的地方都屬於唯心主義.王陽明的心學是對程朱理學的批判性發展.其實,在程朱理學盛行的時候,王陽明心學的基礎奠基人陸九淵就已經提出了「心學」的萌芽,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對陸九淵的學說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謝謝,請採納~o(∩_∩)o
朱熹和王陽明的學說本質上有什麼區別?
8樓:澀錦無弦
朱熹和王陽明的學說本質上有根本和主動力的區別。
一、根本不同
王陽明和朱熹認為的根本有不同之處,就是在於他沒有把心分開兩節,沒有分人心和道心。而是認為此心即是天理,在王陽明看來,就是你當下能夠直接體驗這個心,就能這個能視聽言動的心,便是天地萬物的本體,便是超越時空的宇宙本源。
在朱熹的語境中,天理是外在於我的普遍道德規範,所以人格基礎並不是根植於內心的,即便是被教導成要當聖賢,也只是被動服從於既定的人生價值觀。而在王陽明看來,成為聖賢的潛能和動力,都在於自己的生命之中。
朱熹認為的理是抽象的,無形得超乎個體,而並不是人心從當下能夠體認的,所以要格物窮理,到事物中把心理找出來。
二、主動力不同
王陽明和朱熹對於心學的一個理解,有一個主動力的區別。朱熹認為,天理是外在於我的普遍道德觀規範,所以人格完善的基礎,並不是根植於內心,主動力較低。即便被教導成聖賢,也是被動服從於既定的社會價值觀。
而在王陽明看來,成聖成賢的潛能和動力,都在於生命之中。因此人格完善和自我實現便是與生俱來的責任,因為是金礦,所以必須要成為金子。同時又是自我的一種天賦,權利,而人的主動性,自信心和創造力,也都在這裡顯露無疑。
擴充套件資料
宋明理學家,包括朱熹和王陽明,都有一個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去發現宇宙的終極真理。那宇宙的終極真理到底是什麼,如何才能找到它,朱熹和王陽明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朱熹認為「性即理」,而王陽明認為「心即理」。
而朱熹和王陽明的學說本質上相同點如下:
2、思想主張:都強調意識(理或心)第一,物質第二,都屬於唯心主義;都是高調的道德主義。 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們克服私慾,以「仁」的思想規範個人行為,從而維護社會秩序。
4、地位:都是儒學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大成就。都有助於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
9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是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在他看來,「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理」體現社會上儒家道德倫理。
他認為把握「理」就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就是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體會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最終目的在於,融會貫通而明「理」。並不是對客觀規律和真理的探索。
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
王陽明。就是王守仁,因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
王陽明以心學來更新理學,因此形成「陽明心學」
他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他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慾。回覆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這點與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不同。
他們本質上對儒學的理解不同,儒學發展到宋明時期,漸漸的由理學轉到心學這就是不本質的區別把
10樓:
我們十月一做的這套歷史題中也有這個題,我覺得答案是
以「理」為主與以「心」為主便是它們的本質區別。
11樓:週一用
朱熹的理氣論是客觀唯心主義學說,王陽明的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學說。
以「理」為主與以「心」為主便是它們的本質區別。
12樓:呆呆老牛
朱熹是理學,王陽明是心學
13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的學術成就很有限,他喜歡乾的事是篡改經典曲解義理,而把他推向神壇的是『認祖歸宗』的朱元璋,南宋末年以前,民眾還是很有血性的,自『崖山之後無華夏』以後,明清以來幾百年間民眾猶如牛羊,雖然不是朱熹的過,但『因』是出在他的學說身上。
王陽明的學說思想應該更靠向孔子的人文理念,心學概括的說就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王陽明的去人慾存天理與朱熹的有什麼不同嗎
去人慾滅天理是朱熹提倡的,這和王陽明提倡的心學是不一樣的,通俗講王陽明提倡的是,人慾即天理,也就是說心就是理。1 天理就是人慾,你想要的只要不傷害別人沒有侵犯別人的利益,便是對的,便完全可以全心全力去爭取並得到。所以,隨心而動,隨意而發,也許這才是真正的 天人合一 的境界.2 王陽明是認為孝,德,道...
如何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 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
請問誰知道王陽明關於「龍場悟道」的經過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 1506年 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 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 當驛丞。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薄,苗 僚雜居,使他對 大學 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 心即理 認識到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