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常山趙子龍
陳元方是一個聰敏,懂禮的孩子。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無禮在先,批評對方「無信」「無禮」,維護父親尊嚴,令人欽佩。
陳元方,名紀,字元方,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陳寔長子,享年七十歲。與弟陳諶俱以至德稱,兄弟孝養,閨門雍和。與父親陳寔和弟弟陳諶在當時並稱為「三君」。
遭父喪,哀痛歐血豫州刺史表上尚書,繪象百城,以勵風俗。遭黨錮後,累闢不就。
董卓入洛陽,就家拜五官中郎將。紀不得已而到京師。累遷尚書令。
建安元年(196),袁紹為太尉,欲讓於紀,紀不受。拜太鴻臚,卒於官。紀子群嘗諶子忠各譽其父公德,相爭不決,質於祖父實。
2樓:驕學相長
元方是一個聰穎仁慧、知書達理的人。
舉例分析:
文章寫元方與友人的對話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這是針對友人的間話而答的。
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問題,在,還是不在。而是先說「待君久」「不至」,再說「已去」,把父親的 「去」與「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聯絡起來。這樣的回答,不僅把父親為什麼走說清楚了,為後面批駁友人的怒斥作了準備,而且話中有話,流露出對友人失約的反感。
第二句「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這是針對友人強調「期行」而說的。守信還是失信,關鍵在於「期日中」,「日中不至」,當然就是失信了。
抓住實質,擊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辯駁的根據。
第三句「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這是針對友人出言不遜而說的。在指出友人「無信」的基礎上,又指出友人「無禮」。
一步緊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無以言對的狼狽境地,以至最後不得不「慚」而「下車引之」。由於這些對話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因此,雖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的聰穎仁慧、知書達理。
《陳太丘與友期》全文僅有103個字,卻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刻畫了三個有鮮明個性的人物,說明了為人處世,應該講禮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卻包含了這樣豐富的內容,真可謂言簡意賅了。如果不是在語言的精煉上造詣高深,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
3樓:黛妮
一、陳元方是一個聰敏,懂禮的孩子。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無禮在先,批評對方「無信」「無禮」,維護父親尊嚴,令人欽佩。
二、《陳太丘與友期》這一則記陳紀七歲時的故事,表現了他的聰敏,但主要是寫他懂得為人的道理,「無信」「無禮」二語為全篇核心。附原文如下: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
元方入門不顧。
【譯】陳太丘(寔)和朋友相約外出,約定的時間是中午,可到了中午了,朋友還沒來,太丘就自己走了,太丘剛走朋友到了。太丘的兒子元方當時七歲,正在門外玩,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
」元方回答:「等你不來,他已經走了。」朋友大怒道:
「真不是人啊!和人約好出去,現在卻丟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說:
「你和我父親約在中午,到了中午你卻沒來,這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這就是不懂禮貌。」朋友很慚愧,下車來拉元方想表示親近,元方走進家門,不再理他。
三、人物簡介:
陳元方,名紀,字元方,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陳寔之子,享年七十一歲。與弟陳諶俱以至德稱,兄弟孝養,閨門雍和。與父親陳寔和弟弟陳諶在當時並稱為「三君」。
遭父喪,哀痛歐血豫州刺史表上尚書,繪象百城,以勵風俗。遭黨錮後,累闢不就。董卓入洛陽,就家拜五官中郎將。
紀不得已而到京師。累遷尚書令。建安元年(196),袁紹為太尉,欲讓於紀,紀不受。
拜太鴻臚,卒於官。紀子群嘗諶子忠各譽其父公德,相爭不決,質於祖父實。實道:
「元方難為兄,季方(諶字)難為弟。」紀於遭黨錮後,發憤著書,號曰《陳子》,凡數萬言。
4樓:暖風吹雨灑江天
元方是一個是聰穎仁慧、知書達理的孩子。
陳太丘與友期行
劉義慶 〔南北朝〕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
「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
」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
」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5樓:危沛鮃
604陳元方是一個聰敏,懂禮的孩子。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無禮在先,批評對方「無信」「無禮」,維護父親尊嚴,令人欽佩。陳元方,名紀,字元方,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陳寔長子,享年七十歲。
與弟陳諶俱以至德稱,兄弟孝養,閨門雍和。與父親陳寔和弟弟陳諶在當時並稱為「三君」。遭父喪,哀痛歐血豫州刺史表上尚書,繪象百城,以勵風俗。
遭黨錮後,累闢不就。董卓入洛陽,就家拜五官中郎將。紀不得已而到京師。
累遷尚書令。建安元年(196),袁紹為太尉,欲讓於紀,紀不受。拜太鴻臚,卒於官。
紀子群嘗諶子忠各譽其父公德,相爭不決,質於祖父實。
擴充套件資料:《陳太丘與友期》的主題思想,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來揭示的。這些人物對話,雖然只有三言兩語,但句句都緊扣文章中心,緊扣人物性格,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
文章寫友人與元方的對話有三句。第一句開門見山,問得直截了當,毫無謙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魯莽。第二句出言不遜,當著兒子罵父親,這是不講禮儀的行為,展露性格的粗魯。
第三句看似有理,實則無理。不自責自己失約誤期的錯誤,反而委過於人,怒斥對方如約而行的正確做法,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講道理的性格特徵。
6樓:雲遮世說的生活
本文記述陳元方與來客的對話。表現了陳元方的聰慧,懂得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否則會喪失朋友。
陳太丘的朋友卻是個無信,無禮的人,但好在他知錯就改。"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7樓:歪嘴戰神q柴
我會寬容地原諒他,並告訴他以後不要這麼做。但是也會告訴父親,這朋友不值得深交,因為他是個會推卸責任的人。
8樓:匿名使用者
陳太丘是一個禮貌懂事的人。禮貌懂事的人。
9樓:紺香初十
元方是一個聰穎、明理、懂禮的人
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10樓:慕泌
元方是一個落落大方,彬彬有禮,守信用講,講禮儀,直率,明白事理的人
11樓:匿名使用者
①觀點一(元方不失禮):元方以客「無禮」、「無信」為核心進行責備,可見他懂禮識義。對粗俗的客人「入門不顧」又體現了他剛正不阿的性格。
可以理解為元方並非「無禮」。一個失信於人、不知自責且對子罵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於千里之外。並且元方那時才7歲,還很幼小,完全不存在失不失禮。
②觀點二(元方失禮):可以理解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天下人誰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麼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
何況對於長輩,是應該持以尊重之態的,怎麼能夠如此不講禮節?對方知錯後,怎能「入門不顧」?
12樓:
首先,是一個明敏、機智的少年,從坦然面對客人的責怪,並且能針鋒相對地回答可以看出。
其次,是個有膽識的少年,能不亢不卑,以客「無禮」、「無信」進行責備,大膽責問。
但是,他在客人知錯後還入門不顧,就顯得有失禮儀。
13樓:小天使之天堂
元方是一個聰明,有膽識,正直,愛憎分明。
14樓:匿名使用者
元方:聰慧明理,有膽識,正直,愛憎分明有些失禮
15樓:騎著鹿的蜻蜓隊長
元方:聰慧明理,有膽識,正直,愛憎分明
16樓:
陳太丘與友期行,是期行!!!
17樓:亓官羽
有禮,有信,聰明,正直的人
18樓:匿名使用者
聰明,正直 ,思維敏捷
19樓:sun耶哈
「待君久,不至,已去。」這是針對友人的間話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問題,在,還是不在。
而是先說「等君久」「不至」,再說「已去」,把父親的 「去」與「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聯絡起來。
這樣的回答,不僅把父親為什麼走說清楚了,為後面批駁友人的怒斥作了準備,而且話中有話,流露出對友人失約的反感。由於這些對話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因此,雖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陳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麼聰穎仁慧、知書達理。
20樓:告柏
他是一個思維敏捷、懂禮、知守信的人
應該對的,我們老師講過
21樓:匿名使用者
聰明,正直,有禮貌,懂事我們老師說的
陳太丘與友期中的元方是個怎樣的人,受到什麼啟發
22樓:我是龍的傳人
《陳太丘與友期》中的元方是個聰穎機智,能言善辯,正真不阿,天真勇敢,懂禮識義的孩子。我從中受到的啟發是:做人要懂禮貌,守信用。
附《陳太丘與友期》原文及簡析:
1、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2、簡析:
本文講的是「信」和「禮」。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友人失信,沒按時來,陳太丘就走了。友人對此不但不自責,反而辱罵陳太丘無信、「非人」。
元方是怎樣面對的呢?首先,他提出什麼是「無信」?「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是誰無信呢?
話說在點子上,友人無言以對。其次,當著兒子罵他的父親,這又是失禮。簡短兩句話,使友人慚隗得下車來拉他。
文章讚揚小元方明禮又善言,也肯定了友人知錯能改的正確態度。
23樓:匿名使用者
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
懂禮識義,剛正不阿,聰明機智,能言善辯
①觀點一(元方不失禮):元方以客「無禮」、「無信」為核心進行責備,可見他懂禮識義。對粗俗的客人「入門不顧」又體現了他剛正不阿的性格。
可以理解為元方並非「無禮」。一個失信於人、不知自責且對子罵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於千里之外。並且元方那時才7歲,還很幼小,完全不存在失不失禮。
②觀點二(元方失禮):可以理解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天下人誰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麼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
何況對於長輩,是應該持以尊重之態的,怎麼能夠如此不講禮節?對方知錯後,怎能「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行的古義和今義,陳太丘與友期行 古義和今義
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回 年七歲,門外戲。客問答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
《陳太丘與友期》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陳太丘與友期 抄這一章出自劉義慶編bai寫的 世說新語 記述了陳du元方與來客對話時zhi的場景,告誡人們辦事要講dao誠信,為人要方正。同時讚揚了陳元方維護父親尊嚴的責任感和無畏精神。原文 陳太丘 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
陳太丘與友期行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實詞和虛詞
相委而去 丟下我走了.相委,丟下別人 相,副詞,表示動作偏向一方 委,丟下,捨棄.而,錶轉折.君 古代尊稱對方,現可譯為 您 慚 感到慚愧.禮 禮貌.引之 拉住.不 不,不 通 否 是不是.已去 已經離開.哉 助詞,語氣詞,並無實際意義,曰 說 則 就是 古今異義詞 去 古意 離開 今意 到 往 委...